曙光之城再启航,传承“三敢精神”谱写新时代辉煌篇章

曙光之城,“三敢精神”谱新篇
"引言:"
曙光之城,象征着希望与新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而“三敢精神”——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于奉献,正是这座城市不断前行、谱写新篇的动力源泉。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曙光之城以“三敢精神”为引领,锐意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展现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一、敢于担当:勇挑重担,砥砺前行"
曙光之城始终秉持着敢于担当的精神,面对各种挑战,勇挑重担,砥砺前行。
"脱贫攻坚,彰显担当。" 该市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精准施策,倾力帮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发展,勇担使命。" 该市积极推进各项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时,该市积极应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风险化解,敢于亮剑。" 该市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敢于亮剑,果断处置,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各类风险,维护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敢于创新:开拓进取,引领未来"
曙光之城以其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断开拓进取,引领

相关阅读延伸:曙光之城,“三敢精神”谱新篇

水绕高屯,风拂竹海。小暑时节,炙热阳光照耀奔流不息的贵州黎平八舟河,仿佛在诉说着源远流长的红军故事。

7月8日一大早,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高屯镇少寨村八舟河上一座新桥的竣工典礼正在举行。

“我们老百姓都称这座桥为‘新红军桥’。”少寨村村民告诉记者,“新红军桥”位于原“红军桥”下游,但在侗乡百姓心中,原“红军桥”的地位永远无法取代。

1934年,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前有桂系军阀虎视,后有蒋军尾追,唯西面贵州敌军较弱。12月中旬,红军主力兵分南、北两路,离开湖南通道,进入黔东黎平。

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八舟河岸时,发现原有的木桥已被国民党炸毁。红军一边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一边筹集木料,准备修桥渡河。

下寨村村民吴之焕当年亲眼看到红军打开财主仓库,把谷子分给穷人;杀掉财主的猪,把煮好的肉端给老人和孩子。他认定“红军是天底下最好的队伍”,于是找来弟弟和村里的年轻人,扛着自家门板跳入河中架桥。很快,村民和红军一起修了一座简易木桥。临行前,红军拿出一匣银首饰送给吴之焕,以示感谢。

“甲戌红军过黎平,之焕寒冬架桥迎。大队人马横江去,一匣银饰表深情。”80多年过去了,这首山歌至今仍口口相传。

黎平县党史办原主任易同军告诉记者,在一些红军将士的回忆录中,黎平被称为“曙光之城”。的确,红军队伍进入黎平县后,自此走向曙光、迎来朝阳。

黎平会议召开前,经过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少到3万余人。是北上湘西,继续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师?还是西进贵州,结束错误军事路线,另辟战略路线?黎平会议纪念馆展厅里,红军长征路线图上,两束红色箭头标注出当年截然不同的前进方向。

1934年12月18日,党中央在黎平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继续讨论红军的进军路线与战略方针问题。会上,李德强烈坚持北上,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完全无视落入敌人陷阱之危。毛泽东则主张放弃会合,建议中央红军继续西进,在川黔边创建新根据地。最终,会议采纳毛泽东的主张,作出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实现了红军长征战略方针的首次转变。

在黎平,红军进行了大整编,将第八军团编入第五军团。自此,红军进军贵州腹地,势如破竹。

“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确定了战略转兵——黎平转兵,进行了大整编——黎平整编。”易同军说,黎平会议形成了“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其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革命遗迹今犹在,红军精神代代传。站在黎平会议纪念馆青石砖墙前,易同军介绍说:“近几年,黎平人在‘三敢精神’的引领下,敢闯新路,借势攀高,后发赶超,围绕大数据、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大农业五大重点领域,谱写转型发展的时代新篇。”

发布于 2025-11-20 11:43
收藏
1
上一篇:⒂红白机回忆杀!暑假童年战友情,百款经典FC游戏重温那些年轮番作战的欢乐时光 下一篇:我是河南人,亲历台州之旅,不吹不黑,台州惊艳,远超网上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