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新视野,重访黎平,探寻“曙光之城”的新篇章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回到90年后的未来,再次探访那座被誉为“曙光之城”的黎平。
---
"公元2093年:重返曙光之城黎平"
时光荏苒,九十载光阴如梭。当我再次踏上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走进如今的“曙光之城”黎平,心中涌起的感受已与九十多年前那次(可以暗指或明示王昌俊等人初访)大不相同。
"一、 变迁中的城市风貌"
记忆中那个青石板铺就、古朴宁静的小城,如今已焕然一新,但那份“曙光”的韵味似乎并未消失,而是以更现代、更智慧的方式得以体现。
"交通枢纽的革新:" 昔日的蜿蜒山路早已被宽阔、平整的磁悬浮轨道和智能公路取代。我们无需再颠簸于尘土飞扬的土路上,乘坐个人化、清洁能源的“空梭”或地下磁悬浮列车,只需几分钟便可从机场抵达市中心的“曙光广场”。城市内部,无人驾驶的公共交通系统高效运行,空中和地面交通流畅交织,没有丝毫拥堵。 "建筑的融合与新生:" 老城区的核心地带,许多具有侗族、苗族特色的吊脚楼被精心修复和活化利用。古老的木柱、瓦片与现代化的环保材料、智能科技巧妙融合。一些新建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则在设计

相关阅读延伸:90年后,我们再次走进“曙光之城”黎平

12月12日下午,由贵州省委宣传部和省委网信办主办的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90年沧桑看巨变”蹲点采访启动仪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黎平会议纪念馆举行。

此次“90年沧桑看巨变”蹲点采访活动将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德凤街道,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乌江镇、红花岗区长征镇、桐梓县娄山关街道等红军长征途径重点乡镇(街道)为报道点位,重点围绕“追忆历史、反映变化、发掘故事”三个方面开展蹲点报道。

回望1934年,中央红军历经壮烈的湘江战役,进入湖南通道境内时,8万精锐之师已锐减至3万,情况十分紧急。

湖南通道紧急会议,图源网络

1934年12月12日,中央红军举行通道紧急会议,发出西入贵州的“万万火急”进军电报。毛泽东力主放弃北上湘西的原计划,建议改变进军路线,西进贵州。通道会议避免了红军北上湘西可能遭受的毁灭命运,为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央红军长征中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转折,是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开端。

作为中央红军入黔第一城,黎平又被称为“曙光之城”。黎平会议是中共中央长征以来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否定了博古、李德不切实际的战略方针,确定了向遵义方向前进并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从而避免了陷入敌重围的危险,使中央红军由被动转向了主动,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起点。

新华社贵州分社经济采访部副主任 罗羽

新华社贵州分社经济采访部副主任罗羽表示:“这个活动的意义特别重大,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的一段,长征最后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红军怀着崇高的理想和必胜的决心,我们需要时时回顾历史。现在贵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需要秉持红军排除万难的这种精神去做工作。”

农民日报社贵州记者站站长 刘久锋

“红色文化是贵州四个文化建设体系当中很重要的一脉,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举办这么一个主题蹲点调研采访活动,让大家铭记这段历史。”农民日报社贵州记者站站长刘久锋告诉记者。接下来,他将通过对红色文化进行挖掘,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展开报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贵州总站总编室负责人 尹平

“红军在长征路上传下来的精神力量,一直在鼓舞着贵州人向前走,引领着我们在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贵州总站总编室负责人尹平谈道:“作为记者,蹲得深不深,看得细不细,和老百姓交流的距离近不近,这是考验我们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把长征过程中红军和当地的群众所发生的故事挖掘出来,才能让报道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部分图片来源:黎平县委宣传部



来源:动静贵州

发布于 2025-11-20 11:43
收藏
1
上一篇:我是山东人,台州之旅的五谜团,家人同行,五件不解之谜揭晓 下一篇:美貌女主光环褪去,自毁前程后遭遇老公出轨,颜面尽失的她该如何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