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袋子瘪了,先别急着骂行情,先摸摸自己的心是不是也瘪了。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上周在望京一家咖啡馆里,隔壁桌的投资人跟刚被裁员的程序员说的。
程序员听完没反驳,默默把简历收起来,第二天开始泡图书馆,三个月后跳去一家做AI医疗的初创公司,薪水翻倍。
听起来像鸡汤,但细想,不就是“福地福人居”的现代注脚吗?
古人那句老话,拆开看其实就三味药:静心、借脑、积德。
药是老药,剂量得按现代体质调。
先说静心。
哈佛去年发的那篇心理学论文,核心一句话:阅读能让大脑从“应激模式”切换到“探索模式”。
翻译成人话,就是当你被KPI逼到墙角时,翻两页书比刷两小时短视频更能救命。
望京那个程序员后来告诉我,他那段日子每天地铁上读《创新者的窘境》,读到“破坏性创新”那章时突然开窍:与其卷大厂,不如去小公司做降维打击。
书没直接给他钱,但给了他重新看世界的角度。
现在电子书、听书APP遍地,知识门槛低到地板价,难的是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的那十秒决心。
再说借脑。
传统意义上的“高人”是茶馆里摇扇子的老先生,现在的高人藏在LinkedIn的二级人脉里。
去年《哈佛商业评论》的调研挺扎心:有导师的创业者,平均少踩三次大坑。
怎么勾搭?
别一上来就“大佬求带”,先当个合格的“信息搬运工”。
比如参加行业沙龙时,把嘉宾演讲里的数据整理成思维导图发群里,@他请教一个细节。
一来二去,你就从“路人甲”变成了“那个整理资料很清晰的小伙子”。
高人不是菩萨,但没人拒绝一个自带杠杆的聪明人。
最后说积德。
曹德旺捐100亿建大学的新闻底下,总有人说“作秀”。
但福耀玻璃的员工匿名论坛里,有条高赞回复:“老板捐钱,我们出差住酒店开发票都挺直腰杆,客户看我们的眼神都不一样。
”这就是现代商业的暗线:善行不是成本,是信用资产。2024年CSR报告显示,做公益的企业品牌价值平均涨15%,换算成融资时的估值,够在北京多买半层楼。
普通人没100亿,但可以每周去一次“菜鸟公益”当分拣志愿者,或者把旧电脑捐给山区学校。
这些小事攒起来,就是你简历里“社会责任感”的活证据。
三件事的落脚地也升级了:
藏书之地,从国图变成了微信读书组队;
高人之地,从书院变成了腾讯会议的行业分享;
行善之地,从祠堂门口的粥棚变成了蚂蚁森林的能量球。
形式变了,逻辑没变:你给世界什么,世界就还你什么。
所以下次钱包瘪了,别先骂大环境。
先问自己:上次读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
手机通讯录里有没有三个能半夜打电话请教的人?
上周有没有做过一件不图回报的小事?
答案如果是“有”,恭喜,你已经站在福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