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最怕改三遍领导还打回来?
7月DeepSeek升级玩法火了,材料狗终于找到救命稻草。
这工具真不只是写初稿的,会下指令的已经拿它当核武器了。
材料堆数据没重点、对策全是空话,基层最懂这种痛。
见过改五稿还过不了的汇报吧?
现在聪明人都让AI当医生。
先让它诊断问题:数据堆砌就指令“把活动数据转成政策成效+群众获得感表述”,对策空心直接要求“扩展三条可量化措施带考核指标”。
有人上周交的整改报告,靠这条指令把套话“加强监督”改成“每月暗访3次+整改率挂钩考核”,一次过审。
新手总踩坑:要么指令太模糊,要么AI改完直接交。
高手都在玩二次精修。
初稿生成后追一条“这段话力度不够,增强说服力但别夸张”,或者“检查是否符合某省最新政务文风”。
上周某市汇报材料被揪出引用过期政策,现在老手都加指令“请核对2025年6月新规”。
二次精修才是决胜关键,比初稿重要十倍。
最近更狠的玩法是让AI当框架架构师。
把往期优秀范文喂给它,指令“仿照这个框架写乡村振兴方案,但加入数字化新要求”。
有人做季度总结,用这招把零散数据整合成“智能三张表”(进度/风险/成果),处长当场夸逻辑清爽。
工具再好也得人驾驭。
见过最惨的是某同事把AI生成稿直接署名交上去,被领导认出模板句式。
现在单位传开的秘籍是:AI改完必做三件事——替换掉“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套路词,加上本单位独有案例,最后手动删两个专业术语。
材料界早该想通了:AI不是替你写,是帮你少熬两夜。
会用指令的已经回家陪娃,死磕格式的还在改第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