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悟道,亲家相处,聚餐聚会之外的真谛

您的感悟非常深刻。在家庭关系中,亲家之间的关系确实不仅仅是通过聚会和吃饭来维系的。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您与亲家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
1. "相互尊重":尊重对方的家庭文化和生活习惯,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2. "沟通交流":保持开放的心态,多倾听亲家的意见和需求,适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适度参与":在亲家家庭中,适度参与是关键。既不要过于干涉,也不要完全置身事外。
4. "互帮互助":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家庭中的问题。
5. "界限分明":保持适当的界限,既不过分依赖,也不过分干涉,让双方都有足够的空间。
6. "共同活动":除了聚会吃饭,还可以尝试一些其他形式的共同活动,如一起旅行、参加兴趣小组等,增进了解和感情。
7. "理解与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习惯,理解和包容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基石。
8. "积极解决问题":当出现分歧时,应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让问题积累和恶化。
通过这些方法,相信您能与亲家建立更加稳固和谐的关系。祝您家庭幸福,晚年安康。

相关阅读延伸:我今年62,经过一件事后我明白,与亲家相处不是靠聚会吃饭

我今年62,经过一件事后我明白,与亲家相处不是靠聚会吃饭

一场雨后的清晨,天空泛着微微的青灰色,空气中的水汽还未散尽,窗外的树叶上挂着晶莹的水珠。

刘淑兰坐在窗前的藤椅上,望着窗外渐渐明亮的天色,脑海中依然回荡着昨晚和女儿的那通电话。

"妈,您就别想那么多了,亲家李阿姨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人。"女儿刘欣宁在电话那头说。

"可是她家办宴席,我和你爸都没去,多不合适啊。"刘淑兰叹了口气,"你说我这身体,偏偏这时候出问题。"

"妈,人家又不是不讲理的人,您身体不舒服,这是实情。再说了,亲家之间的关系,又不是靠聊天吃饭维持的。"

刘欣宁的话让刘淑兰陷入了沉思。

是啊,亲家之间的关系,真的不是靠聊天吃饭维持的。可这个道理,她却是用了六十二年才真正明白的。

刘淑兰的丈夫赵德民正在厨房忙活着。

他今年六十四岁,退休前是一家国企的技术员,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手脚麻利,家务活做得比刘淑兰还要好。

"老赵,我在想,等我这腿好了,咱们是不是该登门去看看亲家?"刘淑兰朝厨房喊道。

"行啊,"赵德民的声音从厨房传来,"不过你也别太纠结了,人家都说了理解的。"

刘淑兰点点头,目光落在茶几上的相册上。

那是女儿结婚时的照片,已经过去五年了。

照片上,刘欣宁穿着白色婚纱,挽着丈夫李明哲的手臂,笑得灿烂。

两家父母站在一旁,同样笑容满面。

那时的刘淑兰以为,两家人就这样结为亲家,往后的日子里,逢年过节一起吃顿饭,闲来无事聚聚会,多聊聊天,关系自然就亲近了。

可现实并非如此简单。

五年来,两家人确实也时常聚会,但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

聊天时客客气气,吃饭时礼让有加,可就是少了点亲近感。

刘淑兰曾不止一次地对赵德民说:"怎么感觉和亲家就是凑一起吃吃饭而已,说不上什么心里话。"

直到半个月前的那件事,彻底改变了刘淑兰的看法。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二,刘淑兰在家收拾东西时,不小心从小板凳上摔了下来,右腿受了伤。

医生说是腿部韧带拉伤,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

这一卧床,就耽误了亲家李家办的一场宴席。

那是李明哲的父亲李卫国六十岁的寿宴,亲朋好友都到齐了,唯独少了刘淑兰和赵德民。

刘淑兰心里很是过意不去,让赵德民一个人去,赵德民却说什么也不肯:"你在家养伤,我一个人去多不像话。再说了,我走了谁照顾你?"

最后两人只好打电话向亲家道歉,并托女儿女婿带了礼物和贺卡过去。

让刘淑兰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亲家母李桂芝就提着保温桶来到了她家。

"淑兰啊,听说你伤着了,我熬了点鸡汤,你趁热喝点。"李桂芝一进门就热情地说道。

刘淑兰愣住了,连忙让赵德民搬凳子倒茶。

李桂芝却摆摆手:"别忙活了,我就是来看看你,顺便送点汤。对了,我听欣宁说你喜欢蒸山药,我也带了一些,一会儿德民帮你蒸上,对身体好。"

李桂芝打开保温桶,浓郁的鸡汤香气立刻充满了整个房间。

她熟练地盛了一碗,递到刘淑兰面前:"趁热喝,凉了就不好了。"

刘淑兰接过碗,心里一阵感动:"桂芝,你昨天家里那么忙,今天一大早就来看我,太破费了。"

"什么破费不破费的,咱们是一家人。"李桂芝在刘淑兰身边坐下,"昨天你们没来,我和老李都挺担心的,欣宁说你伤得不轻,我今天非得亲自来看看不可。"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李桂芝不停地给刘淑兰讲着自己照顾老人的经验,还有哪些食物对恢复有好处,语气亲切得就像多年的老朋友。

临走时,她还叮嘱刘淑兰:"别着急下地,好好养着。有什么需要的,就让德民给我打电话,我和老李住得近,来去方便。"

送走李桂芝后,刘淑兰默默地坐在沙发上,心里泛起一阵阵涟漪。

她突然意识到,这五年来,她对亲家的理解可能一直都是错的。

她以为频繁的聚会和热闹的饭局就是维系亲情的方式,却忽略了真正的亲情是在需要时的那份关心和体贴。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桂芝隔三差五就来看望刘淑兰,有时带些自己做的点心,有时带些新鲜的蔬果。

李卫国也经常和赵德民一起下棋聊天,两个老男人意外地聊得投机,从年轻时的工作经历到退休后的生活安排,无所不谈。

有一次,刘淑兰躺在床上,听见客厅里传来赵德民和李卫国的笑声。

她用拐杖支撑着自己,慢慢走到客厅门口,看见两个老男人正在棋盘前激烈地争论着。

"这步棋不对啊,老李,你这马走得不讲规矩。"赵德民笑着说。

"怎么不对了?我这叫'马蹄疾,弓箭硬',你这老赵,棋艺不行就别找借口。"李卫国也笑着回应。

两人一边笑闹,一边下棋,茶几上摆着半杯浓茶,窗外阳光正好,映在棋盘上斑斑驳驳。

刘淑兰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不由得感到一丝惊讶和欣慰。

她从没见过赵德民和谁下棋时这么放松自在,他平时是个内敛的人,很少会这么开怀大笑。

"老赵,你媳妇来了。"李卫国注意到了站在门口的刘淑兰,笑着招呼道。

赵德民连忙站起来:"你怎么起来了,不多躺会儿?"

"躺久了浑身不舒服,想出来走走。"刘淑兰慢慢挪到沙发边坐下。

"来,淑兰,看我怎么收拾你家老赵。"李卫国笑呵呵地说,一边拿起一枚棋子。

"就你?就这棋艺还想收拾我?"赵德民不服气地回应。

刘淑兰看着两人你来我往的神态,心里突然明白了什么。

原来亲家之间的情谊,是在这些平常的、不经意的相处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

而不是在那些精心安排的、拘谨的聚会中刻意培养的。

有一次,李卫国来看望刘淑兰,带来了一本厚厚的相册。

"淑兰啊,这是明哲从小到大的照片,我想你应该会有兴趣看看。"李卫国笑呵呵地说。

刘淑兰接过相册,翻开第一页,就看到一个圆圆脸的小男孩正对着镜头咧嘴笑。

那是三岁左右的李明哲,眼睛弯成了两道月牙,看起来特别可爱。

"这是明哲三岁生日时拍的,那时候他特别调皮,拍照时还非要抱着他那只小熊才肯配合。"李卫国指着照片,脸上带着慈爱的笑容。

一页一页翻过去,刘淑兰仿佛看到了李明哲的整个成长历程:上幼儿园时背着小书包的紧张样子,小学时拿着奖状的骄傲表情,中学时埋头学习的认真模样,大学里和同学们的合影……

最后几页是李明哲和刘欣宁恋爱时的照片,两人在公园里、在餐厅里、在旅行途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看着这些照片,刘淑兰仿佛看到了女婿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心里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感。

这些照片中的故事,比起那些在饭桌上的客套寒暄,更能拉近两家人的距离。

"卫国,谢谢你带来这些照片,让我看到了明哲这么多小时候的样子。"刘淑兰真诚地说。

"这有什么,我们现在是一家人了。"李卫国笑着,"我还有很多明哲小时候的故事没讲呢,等你腿好了,咱们慢慢聊。"

这句"一家人"让刘淑兰心里一暖。

是啊,他们已经是一家人了,为什么还要像对待客人一样客客气气的呢?

随着接触的深入,刘淑兰发现李桂芝和李卫国其实都是非常朴实、善良的人。

李桂芝擅长做家常菜,经常会把自己做的拿手好菜分享给刘淑兰;李卫国喜欢园艺,退休后在小区里开辟了一块菜地,种出来的蔬菜总会第一时间送一些给刘淑兰家。

有一次,刘淑兰在阳台晒太阳,看到小区花园里李卫国弯着腰,正在菜地里忙活。

他戴着一顶草帽,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衬衫,远远望去,就像一幅朴素的农家画。

刘淑兰叫来赵德民:"你看老李多用心啊,那块菜地被他打理得多好。"

赵德民点点头:"老李退休前是机械厂的高级工程师,做事一丝不苟,种菜也是一样。他跟我说,种菜和修理机器一样,都需要耐心和细心。"

"他种的菜真好吃,比市场上买的新鲜多了。"刘淑兰感叹道。

"是啊,他总说,自己种的菜,吃着放心。"赵德民笑着说,"前几天他还说,等你腿好了,要教你怎么种阳台小菜呢。"

刘淑兰笑了笑,心里却在想:这么好的亲家,自己之前怎么没有好好珍惜这份情谊呢?

有一次,刘淑兰听李桂芝说起她年轻时的经历,才知道李桂芝年轻时曾是一名护士,后来因为要照顾家庭才提前退休。

怪不得她对照顾病人这么有经验,连敷药包扎都做得比医院里的年轻护士还专业。

"我那时候在医院上班,经常加班到很晚。明哲小时候生病了,都是他爸爸一个人照顾。"李桂芝回忆道,"后来我想,再怎么样,家里的孩子更重要,就申请了提前退休。"

听着这些故事,刘淑兰不禁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有类似的经历。

她和李桂芝之间,原来有这么多相似之处,只是以前从未有机会深入交流而已。

"我年轻时也是这样,"刘淑兰感慨地说,"欣宁上小学那会儿,我在百货公司当营业员,经常要轮班。有一次欣宁发高烧,是老赵一个人带她去的医院,我到医院的时候,孩子都已经打完针了。"

"可不是嘛,"李桂芝点点头,"我们那一代女人,都不容易。工作、家庭两头忙,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两个女人坐在阳台上,阳光洒在她们身上,一杯淡茶,几句家常话,却让她们的心靠得更近了。

刘淑兰突然意识到,和亲家相处,其实就和和老朋友相处一样,需要真诚、需要分享、需要理解。

那些客套的寒暄和礼节性的聚会,反而成了真正亲近的障碍。

腿伤的这一个多月,让刘淑兰对亲家有了全新的认识。

她开始明白,真正的亲情不是靠吃几顿饭、聊几句客套话就能建立的,而是在彼此需要时的那份真诚关怀,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一个月后,刘淑兰的腿基本痊愈了,可以下地走路了。

她决定亲自做一桌饭菜,亲家来家里吃饭。

这一次,不是为了礼节性的回访,而是真心想和他们分享自己的喜悦。

她一大早就去了菜市场,精心挑选新鲜的食材。

赵德民跟在她身后提着篮子,时不时提醒她:"慢点走,别着急。"

刘淑兰脚步轻快:"我这腿早好了,你别总把我当病号。"

"那也不能大意,医生说了,还得慢慢恢复。"赵德民不放心地说。

刘淑兰看了看丈夫,心里一阵温暖。

老赵这个人,话不多,但处处为她着想,这么多年来一直如此。

菜市场的早晨总是特别热闹,摊贩们吆喝着,顾客们讨价还价,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材的气息。

刘淑兰在一个卖蔬菜的摊位前停下来,认真挑选着青菜。

"大姐,这菜新鲜着呢,刚从地里摘的。"卖菜的小贩热情地说。

刘淑兰点点头,挑了几棵看起来最嫩的油菜。

她记得李桂芝喜欢吃清炒油菜,一定要做得嫩嫩的,才能保持蔬菜的鲜甜。

接着,她又买了新鲜的猪肉、鲜嫩的豆腐、活蹦乱跳的鱼……每一样食材都是精挑细选的。

回到家,刘淑兰开始忙碌起来。

她先是把所有食材都清洗干净,然后开始切菜、剁肉、调味。

赵德民在一旁帮忙,两人配合默契,厨房里充满了忙碌而温馨的气氛。

"老赵,你觉得这鱼要不要多放点葱姜?老李喜欢味道重一点的。"刘淑兰问道。

"那就多放点,反正咱们也不忌口。"赵德民。

刘淑兰笑了笑,心里想着:以前做饭,从来没考虑过亲家的口味,现在却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了。

这种变化,连她自己都觉得有些神奇。

中午时分,李桂芝和李卫国来到了刘淑兰家。

李桂芝手里提着一个保温盒:"我做了个甜点,知道你喜欢吃甜的。"

刘淑兰接过保温盒,闻到一股淡淡的桂花香:"你太客气了,我这不是请你们来吃饭吗,还麻烦你做甜点。"

"这有什么麻烦的,做饭本来就是我的爱好。"李桂芝笑着说。

李卫国则带来了一瓶自己酿的果酒:"这是去年秋天酿的山楂酒,正好可以开瓶尝尝。"

赵德民接过酒瓶,爽朗地笑了:"好啊,正好我也想尝尝你的手艺。"

四个人围坐在餐桌旁,刘淑兰把准备好的菜一一端上桌:清炒油菜、红烧肉、清蒸鱼、麻婆豆腐、酸辣汤……每一道菜都色香味俱全。

"淑兰,你这手艺越来越好了。"李桂芝尝了一口红烧肉,赞不绝口。

"这还不是跟你学的,上次你教我的那个放糖的窍门,我记住了。"刘淑兰笑着。

李卫国给大家倒上自己酿的山楂酒,浅浅的一小杯,酒色呈现出诱人的红色,散发着淡淡的果香。

"来,咱们干一杯,庆祝淑兰恢复健康。"李卫国举起酒杯。

四个人碰杯,酒不浓烈,入口微甜,带着山楂特有的酸甜味道,回味却悠长。

"老李,这酒酿得真不错,你得教教我。"赵德民赞叹道。

"简单,下次你来我家,我把配方和步骤都告诉你。"李卫国爽快地答应。

饭桌上,四个人聊得热火朝天,话题从孩子们的工作到各自的退休生活,再到未来可能会有的孙辈,气氛前所未有的融洽。

"对了,下个月咱们小区有个老年人才艺表演,我报了个太极拳表演,你们要不要一起参加?"李卫国提议道。

"好啊,我和老赵正愁退休后没什么活动呢。"刘淑兰看了一眼赵德民,赵德民也点头表示同意。

刘淑兰看着眼前这一幕,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她突然明白,与亲家相处,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那份真诚和自然。

饭后,李桂芝主动帮刘淑兰收拾餐桌,两个女人在厨房里忙碌,说说笑笑。

"桂芝,我一直想问你,"刘淑兰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你觉得我们这些年来的相处怎么样?"

李桂芝停下手中的活,看了刘淑兰一眼:"怎么突然问这个?"

"就是想知道,"刘淑兰有些不好意思,"以前我总觉得和你们相处有点拘谨,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问题。"

李桂芝笑了笑:"其实我也这么觉得。刚开始那几年,每次聚会都像是在完成任务一样,客客气气的,说不上什么心里话。但这次你受伤,我来看你,反而觉得咱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多了。"

"我也是这么觉得的!"刘淑兰惊讶地说,"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想。"

"可能我们都太在意形式了,"李桂芝若有所思地说,"总觉得亲家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客客气气的,结果反而生分了。"

两个女人相视一笑,心里都明白了什么。

就这样,两家人开始了更多的共同活动:一起参加社区活动,一起去公园晨练,一起去郊外踏青。

有时候,他们甚至会一起策划如何给孩子们一个惊喜,比如在结婚纪念日时一起准备礼物。

一个周末的早晨,两家人相约去城郊的一个小山坡踏青。

初夏的山坡上绿草如茵,野花点缀其间,空气清新,阳光明媚。

四个人沿着山间小路慢慢走着,时不时停下来欣赏路边的野花或者远处的风景。

李卫国带了一个小望远镜,不时指给大家看远处的鸟或者特别的云彩。

"看,那是一只啄木鸟!"李卫国兴奋地说,把望远镜递给赵德民。

赵德民接过望远镜,好奇地观察着:"真的诶,它在树干上啄来啄去的。"

李桂芝和刘淑兰则在一旁采摘一些野花,准备带回家插在花瓶里。

"淑兰,你看这个小花,多像我们小时候玩的'蝴蝶花'啊。"李桂芝指着一种紫色的小野花说。

"是啊,以前我们村后山上就有这种花,小时候经常摘来玩。"刘淑兰回忆道。

两个女人就这样边走边聊,说起了各自的童年往事。

原来李桂芝也是农村出身,和刘淑兰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

她们谈起小时候的游戏、农忙时的情景、上学路上的趣事,仿佛回到了天真无邪的少女时代。

"我小时候最喜欢夏天了,晚上乘凉的时候,村里人都搬着小板凳坐在大槐树下,讲故事、说笑话,可热闹了。"李桂芝眼睛里闪烁着回忆的光芒。

"我们那边也是这样!"刘淑兰惊讶地说,"大人们聊天,我们小孩子就在一旁捉迷藏、数星星。"

两个女人越聊越投机,走在前面的两个老男人时不时回头,看着她们笑。

"你看她们两个,像不像小姑娘?"李卫国笑着对赵德民说。

"是啊,聊得这么开心。"赵德民也笑了。

刘淑兰看着李桂芝,心里想:如果早些年我们就这样敞开心扉交流,该多好啊。

但她转念一想,或许每段关系都有它自然发展的过程,现在的亲近与融洽,正是之前那些看似客套的聚会和她的这次意外受伤共同铺就的。

下山的路上,刘淑兰的腿有些酸痛,李卫国和赵德民一左一右搀扶着她,李桂芝则走在前面,不时回头关切地问:"还行吗?要不要休息一下?"

刘淑兰摇摇头:"没事,慢慢走就行。"

这一刻,她感受到了真正的亲情和温暖。

不是因为他们是亲家,而是因为他们已经成为了真正的朋友,甚至是家人。

渐渐地,刘淑兰发现,她和李桂芝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两家人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密。

那种刻意维持的客套和疏离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真诚的关心和自然的亲近。

有一天,刘欣宁来家里看望父母,惊讶地发现家里的冰箱里塞满了李家送来的蔬菜和点心。

"妈,您和亲家母的关系现在这么好啊?"刘欣宁惊讶地问。

刘淑兰笑了笑:"是啊,你李阿姨人特别好,我们现在几乎天天见面。昨天她还教我包饺子呢,说你最喜欢吃她包的三鲜馅儿的。"

刘欣宁看着母亲脸上的笑容,突然觉得她比以前年轻了许多。

"妈,您看起来气色比以前好多了。"刘欣宁说。

"是吗?可能是最近心情好吧。"刘淑兰摸了摸自己的脸,笑着说。

"我就说嘛,亲家之间的关系不是靠吃饭聊天维持的。"刘欣宁笑着说。

"是啊,我现在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刘淑兰感慨道,"以前我总觉得,亲家就是孩子结婚后必须来往的亲戚,要靠频繁的聚会和热闹的饭局来维系关系。现在我才知道,真正的亲情是在平凡的日常中建立起来的,是在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中逐渐加深的。"

刘欣宁看着母亲脸上舒展的笑容,心里也感到欣慰。

她和李明哲结婚五年了,一直担心两家父母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到他们夫妻的生活。

现在看来,这种担忧已经完全不必要了。

晚上,刘欣宁给丈夫李明哲打电话,兴奋地告诉他:"你知道吗,我妈和你妈现在简直成了好闺蜜,两家人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

李明哲在电话那头笑道:"是啊,我爸前几天还说,要和你爸一起去钓鱼呢。"

刘欣宁感叹道:"真没想到,我妈摔了一跤,反而成了拉近两家关系的契机。"

"缘分就是这么奇妙,"李明哲说,"有时候一个意外,反而带来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今年春节,两家人决定一起过。

李家和赵家的亲戚们都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包饺子、贴春联、看春晚。

刘淑兰和李桂芝一起在厨房忙碌,赵德民和李卫国在客厅里下棋聊天,孩子们则在一旁打打闹闹。

整个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就像一个真正的大家庭。

刘淑兰站在厨房门口,看着这一幕,心里充满了感动。

她想起自己摔伤腿的那件事,虽然当时很痛苦,但却意外地成为了拉近与亲家关系的契机。

如果没有那次意外,她可能还会继续以为,与亲家相处就是靠聚会吃饭,而永远体会不到这种真正的亲情。

"淑兰,来尝尝这个汤怎么样?"李桂芝的声音把刘淑兰拉回现实。

刘淑兰走过去,尝了一口李桂芝煮的鱼汤:"太鲜了,你放了什么调料?"

"这是我家的老配方,待会儿我告诉你。"李桂芝笑着说,"对了,下个月我和老李打算去北戴河旅游,你和德民要不要一起去?四个人结伴,热闹些。"

"好啊,正好我和老赵也想出去走走。"刘淑兰爽快地答应了。

春节的夜晚,两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春晚,一边闲聊。

刘欣宁和李明哲挨着坐在沙发的一角,时不时交头接耳地说着悄悄话。

刘淑兰注意到女儿的脸色有些不同寻常,似乎有什么开心的事。

果然,在一个广告间隙,刘欣宁突然站起来,拉着李明哲的手,面向所有人宣布:"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我们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

所有人都安静下来,期待地看着他们。

"我们……要当爸爸妈妈了!"刘欣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屋子里瞬间沸腾了起来。

"真的吗?几个月了?"李桂芝激动地问。

"两个多月了,今天去医院检查的,一切都很好。"李明哲骄傲地。

"太好了,我们要当爷爷奶奶了!"李卫国拍着手说。

"我们要当外公外婆了!"赵德民也兴奋地说。

刘淑兰看着女儿幸福的笑脸,心里满是欣慰。

她走过去,轻轻抱住女儿:"欣宁,妈妈太为你高兴了。"

李桂芝也走过来,拉着刘淑兰的手:"淑兰,我们以后又多了个共同话题了,一起研究怎么带孙子孙女!"

两个女人相视而笑,眼中都闪烁着喜悦的泪光。

这一刻,刘淑兰突然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意,不在于表面的客套和形式,而在于心与心的真诚相待。

与亲家相处,也是如此。

如今,每当刘淑兰和其他老姐妹们聊起与亲家的相处之道时,她总会说:"与亲家相处不是靠聚会吃饭,而是靠真心相待。只有用心去经营,才能建立起真正亲密的关系。"

六十二岁的刘淑兰,通过一次意外的腿伤,终于明白了这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

人到中年,为人父母,为人岳父岳母或公婆,我们是否也该思考:在与亲家的相处中,我们是停留在表面的客套上,还是愿意敞开心扉,建立真正的亲情?

发布于 2025-07-09 07:13
收藏
1
上一篇:1973年炊事员奇遇,守备区部队中变法蒸饭,首次为领导献艺 下一篇:我的退休生活,饺子引发风波,人间烟火终化解夫妻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