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走进工厂,看到一个机器人在流水线上精准拧螺丝,动作稳得像老工人,却不用吃午饭、不请假、不犯错?
这听起来像科幻电影。但就在昨天,一家叫“无界动力”的公司,宣布拿下了3亿天使融资——红杉、高瓴、地平线都投了。更炸的是,它的创始人,是地平线前副总裁,CTO是卡内基梅隆博士,搞过全球首个自动驾驶网约车落地。
听起来很牛?但别急着点赞。真正让人惊掉下巴的,不是他们有多厉害,而是他们干了一件“反常识”的事——让AI机器人在真实世界里“犯错”,然后靠这些错,去学会干活。
AI机器人,为什么总在“演戏”?
你可能看过很多AI机器人视频:跳舞、倒水、搬箱子,动作流畅得像电影特效。
但现实是——90%的AI机器人在真实工厂里,任务成功率不到30%。
为什么?
因为它们练的全是“假场景”。
比如,一个机器人在仿真环境里能完美完成“抓杯子”的动作。但一旦进真实车间,它就卡住了——杯子歪了,手滑了,摩擦力大了,灯光变了,它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就像一个学生,考试考满分,但上战场就懵了。
这问题,叫“数据鸿沟”:
仿真数据是“理想化”的,真实数据是“碎片化”的。
AI模型在“教科书”里学得再好,到了“实战”中,就翻车。
更可怕的是,很多公司还在靠“互联网视频”训练机器人——看别人怎么操作,AI就模仿。可问题是,视频里的人动作慢、环境干净、镜头角度固定。真实世界哪有这么“完美”?
你猜怎么着?
有些AI机器人,连“扶正一个歪掉的零件”都做不到。
他们干了件“反套路”的事:让AI“偷偷犯错”
无界动力的创始人张玉峰,以前在地平线做智能驾驶。他深知一个道理:真正的技术,不是靠“完美模拟”,而是靠“真实犯错”来进化。
于是,他们搞了个“影子模式”——
听起来像科幻,其实是“影子司机”的升级版。
怎么运作?
在工厂里,一个机器人正在干活,它的“专家模型”(也就是实际操作的AI)在前台运行。
与此同时,一个“通用基础模型”(也就是“大脑”)在后台默默运行,不干预、不指挥,只记录。
比如:
当机器人抓杯子失败,它“啪”地打滑了——
后台的“影子大脑”立刻记录:
“抓握力不足”
“摩擦系数高”
“视觉定位偏差”
“手部角度偏移”
这些“错”不是用来惩罚,而是用来“学习”。
就像医生做手术,不是靠模拟练习,而是靠真实手术的“血与泪”积累经验。
在真实环境中,机器人犯一次错,比在仿真里练一百次都值。
因为真实世界有重力、有摩擦、有空间限制、有光线变化——这些“物理约束”,仿真根本模拟不了。
他们搞了“真机、真人、真环境”三重实战
别再靠“视频”和“仿真”了。
无界动力直接把机器人放进真实工厂、商场、仓库。
他们在某汽车厂产线部署了真机,让机器人连续工作72小时,记录每一次失误。
结果惊人:
原本任务成功率只有28%的模型,经过“影子模式”反馈后,提升到76%。
为什么?
因为模型终于“知道了”:
- 原来拧螺丝时,手要先“预压”0.3秒
- 原来抓东西,要先“看”再“动”
- 原来灯光太暗,视觉识别会延迟0.5秒
这些细节,全是“真机”跑出来的。
更狠的是,他们还让“真人示范”——
一个工人现场操作,机器人边看边学。
不是“复制动作”,而是“理解意图”。
比如:
工人用手轻轻推一个零件,机器人学会了“轻推”不是“猛撞”。
这种“真人示范”训练,比纯数据训练效率高3倍,而且更稳定。
他们不是“拼装”,而是“一体化”
很多AI公司,搞的是“算法+硬件”拼接。
比如:
一个AI大脑,装在一台机器人身上,
用摄像头看,用电机动,用传感器感知——
像“发动机+轮胎+方向盘”拼在一起。
但无界动力干了件更狠的事:
他们把“模型、计算、执行、系统”全都深度耦合。
就像人体——
大脑、神经、肌肉、骨骼,协同运作,才能完成复杂动作。
他们的机器人,不是“靠AI指挥”,而是“AI与硬件共生”。
比如:
当机器人要拿一个重物,
系统会自动调整电机扭矩、手部角度、重心平衡,
全程不靠“预设程序”,而是靠“实时反馈”。
他们还借鉴了“车规级”标准——
汽车要能跑在暴雨、高温、颠簸路上,
机器人也要能在工厂灰尘、震动、突发中断中稳定运行。
结果:
他们的首代双臂轮式机器人,
在工业制造和商业服务场景中,已实现连续稳定运行,任务成功率超过80%。
团队不是“天才”,而是“老手”
很多人以为,搞AI机器人,得是“天才科学家”。
但无界动力的团队,全是“实战老手”。
创始人张玉峰,曾在Sony、ARM做研发,后来在地平线,带领团队实现中国自主品牌辅助驾驶市场份额第一。
他不是“做理论”,而是“把技术落地”。
CTO许闻达,卡内基梅隆博士,搞过全球首个自动驾驶网约车商业化运营。
他不是“写论文”,而是“让AI在街头跑起来”。
他们团队里,有在多模态大模型、强化学习、世界模型等领域有里程碑贡献的科学家,
也有千万套量级软硬件系统量产交付经历的工程师。
他们不是“追星星的人”,而是“把星星种进土地的人”。
他们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全能AI”,
而是“先在高价值场景里打稳基础”,
比如:
制造业——拧螺丝、搬运、质检
服务业——送餐、引导、接待
然后,靠这些场景的“真实反馈”,
让AI模型不断进化。
他们要的不是“炫技”,而是“生产力”
很多人以为,AI机器人是为了“炫技”。
但无界动力的愿景,很接地气:
让机器人成为人类发展的永续助力。
他们不追求“万能机器人”,
而是“行业级通用”起步。
比如:
先在工厂里把“拧螺丝”做到99%准确,
再把“搬运”做到稳定可靠,
然后,把这套能力迁移到商场、医院、仓库。
每一步,都靠“真实世界反馈”来迭代。
他们说:
“技术不再是‘炫技’,而是‘生产力’。”
他们正在把“具身智能”的梦想,
变成每一分钟都能创造价值的现实。
别再信“完美模型”了
AI机器人真正的瓶颈,不在“算法有多复杂”,
而在“如何让复杂模型在真实世界中稳定、可靠、持续地执行”。
无界动力的突破,不是靠“天才”,
而是靠“真实世界中的错误反馈”
和“真机、真人、真环境”三重实战。
他们不是“做实验室里的梦”,
而是“把梦变成每天能赚钱的现实”。
红杉、高瓴、地平线投的,不是“技术”,
而是“从技术到交付”的闭环能力。
这个公司,正在悄悄把机器人,
变成你身边那个“不请假、不犯错、不累”的真兄弟。
而它,才刚刚进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