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普林特反导导弹升级版,搭载中子弹头技术解析(二)

我们来继续探讨采用中子弹头的“斯普林特”(Sprint)反导导弹。
在上一部分(假设存在)我们可能讨论了“斯普林特”导弹的基本情况,比如它是美国在冷战时期研发的一种高速、高机动性的反导导弹。现在,我们聚焦于它采用中子弹头这一关键特征及其带来的战术和技术影响。
"中子弹头(Neutron Bomb / Neutron Warhead)的关键特性:"
1. "选择性杀伤(Selective Killing):" 中子弹利用核爆炸产生的强烈中子辐射来杀伤有生力量,同时其产生的伽马射线和常规碎片(冲击波、热辐射)相对较少。这使得它在摧毁军事目标(如坦克、掩体、人员集群)时,可以最大程度地杀伤人员,而对周围的非军事目标(如建筑、设备)破坏较小。 2. "短时效应:" 中子辐射的峰值强度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只有几秒到几十秒),这使得暴露在其中的单位有时间采取防护措施(如进入深掩体),但一旦暴露在峰值辐射下,杀伤效果非常迅速。 3. "心理威慑:" 对敌方人员而言,中子弹的威胁具有极大的心理恐惧,因为它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即使物理破坏不大。
"“斯普林特”导弹采用中子弹头的战略与战术意图:"
1. "强化反导能力(

相关阅读延伸:采用中子弹头的“斯普林特”反导导弹(二)

“斯普林特”导弹系统的探测与跟踪系统通常由环形搜索雷达(PAR)、导弹阵地雷达(MSR)、数据处理系统、指令系统和相应的显示、通信设备组成。雷达地上部分高24米,地下部分深13.1米,外形近似金字塔,能够扫描可能从各个方向袭来的导弹的踪迹,可以分辨来袭弹头,选择目标,精确跟踪敌方弹头并引导己方反导导弹拦截目标。由于考虑到敌人对反导阵地打击的问题,因此采取了抗核加固措施,采用了1.2米厚的混凝土墙。导弹阵地雷达和环形搜索雷达可对多目标(上百个)进行跟踪,引导20枚导弹拦截目标。

“斯普林特”导弹的导弹阵地雷达(右)及发电站(左)

“斯普林特”导弹平时贮存于圆筒形垂直发射井内,采用地下井气体弹射方式发射。井直径为2.7米,深9.3米。井中间安放导弹发射管,直径为1.53米,长3.67米。发射管底部为活塞,其下为燃气发生器。当高速相控阵导弹阵地雷达(MSR)测得目标数据后,通过数据处理系统预测目标弹道及落点、计算射击诸元、分配火力单元并进行引导计算、给出导弹发射指令。接到发射命令后,燃气发生器点火,将高压燃气喷到活塞下部的小腔室中,在其推动下,活塞及导弹迅速上升,导弹顶破井口处的薄膜。当活塞上升的距离为3.05米时,其上升加速度达到最大值。当活塞在井口停止工作和导弹分离时可使导弹获得640~720千米/小时的初速,但也有报道说刚离开发射井就已达到了超音速。随后,当导弹刚离开发射井口时,助推器开始点火(与燃气发生器的点火前后间隔约0.5秒)。约2秒后第一级脱落,主发动机开始工作。根据导弹阵地雷达指令,导弹进行轨迹校正,待进入杀伤范围时,由导弹阵地雷达发出引信解锁、战斗部起爆指令,并通过核爆炸杀伤目标,整个飞行时间约为6.5秒。

夸贾林环礁上试射前的“斯普林特”导弹

白沙导弹靶场的“斯普林特”导弹正在做发射前的准备

“斯普林特”导弹装备一枚W66型增强辐射热核战斗部(中子弹)。W66是美军开发的第一种中子弹,其理论研究开始于科恩在1958年的中子弹探索。为给“斯普林特”导弹配备中子弹战斗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两家进行竞争,两者分别负责W65和W66核弹头,1965年10月进入了第三阶段的测试环节,但1968年11月W65被取消。60年代末在内华达州核试验场进行了地下核试验,但其批量生产技术的研究工作直到1972年1月才开始。1974年6月制造出第一枚W66核弹头。该核弹头长0.89米,直径457毫米,重68千克,爆炸威力为1 000吨TNT,杀伤半径为400米。W66核弹头在15 000~30 000米高度由地面指令引爆,其爆炸产生的能量以中子居多,主要通过高能中子流来杀伤目标,对电子设备有强大的破坏作用。此外它还能通过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以及少量的X射线来实现对再入段目标的破坏。由于“斯普林特”导弹不论是射程还是射高都有限,因此爆炸产生的中子流对己方也有影响,所以曾引起许多争议。W66在1974年6月到1975年3月间制造了70枚,但它仅仅服役了几个月就于1975年8月退役,而在1985年彻底退出储存状态。

“斯普林特”导弹发射场景

欢迎购买《兵器知识》杂志获取更多详细内容!

发布于 2025-11-18 05:12
收藏
1
上一篇:揭秘国内鲜为人知的尴尬酒,除湖南酒鬼酒外,这两款纯粮酒同样引人瞩目 下一篇:斯普林特反导导弹揭秘,采用中子弹头技术,一击制敌新篇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