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普林特反导导弹揭秘,采用中子弹头技术,一击制敌新篇章(一)

我们来探讨一下“斯普林特”(Sprint)反导导弹及其使用中子弹头的情况。
"斯普林特(Sprint)反导导弹概述"
斯普林特(Sprint)是美国在冷战期间研发的一种先进的、高度机动性的反导导弹系统。它的主要任务是拦截敌方发射的弹道导弹,特别是那些携带核弹头的战略导弹。以下是关于斯普林特导弹的一些关键信息:
1. "类型与用途":战略防御反导导弹(SDI - 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有时被称为“星球大战”计划的一部分)。 2. "研发背景":为应对苏联大规模、分导式多弹头(MIRV)导弹的威胁而设计。其目标是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反应并摧毁敌方来袭导弹(在其末端稠密大气层内)的防御手段。 3. "关键特性": "极高速度":斯普林特是当时速度最快的导弹之一,其末端拦截速度超过音速的许多倍(通常描述为马赫数6到马赫25之间,具体取决于型号和飞行阶段)。这种极高速度使其难以被敌方拦截或摧毁。 "高度机动性":导弹在拦截段具有极高的机动能力,能够通过剧烈的俯仰机动来“甩开”或“追上”高速机动的目标弹头。 "小型化":相比

相关阅读延伸:采用中子弹头的“斯普林特”反导导弹(一)

为了保卫美国的洲际导弹发射基地,防御苏联对美国洲际导弹基地发起“先发制人的攻击”,保证这些基地能够有效完成核反击任务,美国开发了“卫兵”反导系统,它是美国唯一部署过的反弹道导弹系统,位于北达科他州大福克斯反导基地。“卫兵”系统于1969年8月起动工建造,1975年10月工程完工,基地配备1部远程搜索雷达,1部导弹阵地雷达和4个遥控发射场。遥控发射场包括地下控制室和导弹圆筒形垂直发射井,共部署70枚“斯普林特”导弹和30枚“斯帕坦”导弹。“斯帕坦”和“斯普林特”两种拦截弹分别负责大气层外高层拦截和大气层内低空拦截。如果“斯帕坦”拦截失败,射程较近的“斯普林特”导弹将在大气层内进行第二次拦截。以今天的术语来说,两种导弹分别负责中段拦截与末端拦截。

左边为“斯普林特”导弹,右边为“斯帕坦”导弹

“斯普林特”导弹是美军开发的一种低空拦截近程反导导弹,对付目标为洲际弹道导弹再入大气层的核弹头。“斯普林特”导弹项目源于1959年的一项研究,当时需要一种能快速反应拦截再入段弹头的点防御反弹道导弹,特别是拦截海基发射的弹道导弹或突破高层防御系统的再入段弹头。初期的基础研究持续了3年,在相控阵雷达、实用防烧蚀罩等相关技术成熟后,终极防御导弹被证明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当时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奈基-X”反导系统存在着不能分辨真假目标、也不能对付分导多弹头和机动目标的问题,而苏联的洲际导弹突防技术不断提高,所以需要引入低空拦截导弹。美国通过“防御者”计划的研究,提出大气过滤识别真假弹头的有效方法。当时导弹主要靠施放大量雷达轻诱饵和假目标来突防,反导雷达将很难在目标云中识别出真弹头,但进入大气层后,由于阻力大、重量轻,那些诱饵和假目标落在后面,从而能识别出来。为了充分利用大气过滤,将拦截高度降低势在必行,于是美国陆军在1961年把“低空防御”概念引入反导系统,决定研制第一代低空拦截导弹“斯普林特”。

“斯普林特”拦截弹粗大的第一级提供足够强大的动力

运输车上的“斯普林特”导弹

“斯普林特”导弹重3 500千克,弹长8.2米,其中一级长3.2米,二级长5米。弹体呈圆锥形,由两个锥度不同的锥体组成,其外壁就是导弹的光滑圆外表面。这种锥形弹体曾一度非常流行,比如苏联的53T6拦截弹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导弹最大弹径1.37米,作战半径最大48千米,最小32千米;作战高度最大30千米,最小为15千米;杀伤概率为75%;制导方式为无线电指令制导;发射方式为地下井垂直发射;动力装置为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命中精度为24~27米。由于洲际导弹末端飞行速度在7 000米/秒左右,拦截窗口很短,因此“斯普林特”反导导弹的反应时间非常短,其末端速度可达12马赫,进行拦截所需的飞行时间预期不超过15秒。

发射井中的“斯普林特”导弹

发布于 2025-11-18 05:12
收藏
1
上一篇:斯普林特反导导弹升级版,搭载中子弹头技术解析(二) 下一篇:大爆冷!格兰特罚球绝杀,NBA杯,开拓者队109-108逆袭击败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