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未来,揭秘“西湖会消失吗?”的生态之谜

西湖作为一个地理实体和著名地标,"在可预见的未来,因为自然原因而完全消失的可能性极低"。
原因如下:
1. "地质稳定性":西湖位于地壳相对稳定的区域,不会发生导致湖泊整体消失的剧烈地质活动,如大规模沉降或抬升。 2. "水文循环":西湖有明确的补给来源(如钱塘江水、地下水、雨水)和排泄途径(蒸发、渗漏、部分汇入钱塘江)。只要这个水文循环系统基本稳定,西湖就能维持其形态。 3. "人类活动的影响": "保护意识":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保护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有专门的法规和机构进行管理。 "生态维护":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如环湖截污、水生植物恢复、生态保水等),西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和维持。 "城市发展":虽然周边城市发展会对西湖产生影响(如水资源需求、污染压力),但管理者也在努力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通过建设调蓄水库、推广节水措施等方式缓解压力。
"但是,"消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水质恶化导致失去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如果长期管理不善,污染问题失控,西湖可能变成一片死水,失去其作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价值,但这并不等同于物理上的“消失”

相关阅读延伸:西湖会消失吗?

原创 :木一凡

微信公众号:一点儿杭州

原创: 木一凡

微信公众号: 一点儿杭州



NO.010- 西湖会消失吗?


全文5426字,阅读约12分钟

作者:Das.

制图::kidying、楠梓、Uaena

编辑:Uaena

校稿:Bling杨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 盖不可废也”——苏轼


杭州之美,美在西湖。烟雨迷蒙,远山如黛。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离开杭州时就发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感叹。而这份美,并非“天生丽质”,而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淤塞—疏浚”的艰辛治理,最终得以呈现。


▲从宝石山上鸟瞰西湖 摄影 @HiJay!


那么为何要疏浚西湖呢?


西湖形成之初,面积要比现在大,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年长日久,湖心淤塞,湖面随之逐渐缩小。


同时,随着湖水变浅, 水生植物残体不断在湖底堆积起来, 湖滨沼泽植物也不断向湖心推进,当湖泊中的沉积物达到一定厚度时, 原来水面宽广的湖泊就被浅水汪汪、水草丛生的湿地所取代。


湖水面积的减少使得湖泊美景大为失色,防洪能力减弱,洪灾频发,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灌溉用水也受到影响。因此,疏浚工作势在必行。


2018年12月

雪后的西湖一角

摄影 @乔沃尼



01 华信筑塘,李泌引水


筑塘成湖第一人


据东汉著名的学者班固《汉书·地理志》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武林山即为西湖周边的群山,武林水发源于西湖群山,汇入大海。学者猜测最迟在东汉之前,西湖己形成。水经注引钱塘记载:“防海大塘在县东一厘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


东汉时期地方官华信筑海防大塘,这表明内侧地带早已成陆,故华信在海潮冲击要害处“立塘”,以保护陆地不受潮患。自此,江湖彻底分离,湖中并存孤山、丁家山和夕照山三个天然岛屿。


▲江湖彻底分离,湖中并存孤山、丁家山和夕照山三个天然岛屿 制图 @楠梓


李泌六井引水连城湖


西湖形成内湖来,杭城日益发展,但因起源于浅海湾演变的陆地,且临近江海,故杭城地下水咸苦、不堪饮用,百姓生活疾苦。到了唐代杭州的经济发展日益繁荣,政府对杭州地区的水利建设极为重视。


德宗时期李泌任杭州刺史,李泌,字长源,自幼聪颖过人,博涉经史,后人称之为“神仙宰相”。


李泌上任后第一件事就着手解决饮水问题,组织民工从涌金口至钱塘口分置水间,挖地为沟,在沟内彻石槽,石槽中放置竹管引西湖水入城,凿六井以蓄水养民。井由入水口、地下沟管、出水池三部分组成,并置六个出水口供城内居民取水饮用、灌溉,即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相国井,统称六井。他利用西湖水平面高于湖东平陆的有利条件,凿井取水,从此民足于水,井邑日富。


▲六井示意图 制图 @kidying


自此,杭城与西湖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人湖友好互动关系延续至今。


02 两堤相印,润泽百姓


白公筑堤成佳景


李泌开井40余年以后,有的井己经淤塞,百姓饮水又成了问题。


唐长庆二年(821),“出任为官,重在救民济世”的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虽已年过半百,但仍然守着对这片山水的热爱,四处查访民情。得知西湖日渐淤塞,湖中出现数十顷私田,近湖农田连年干旱,粮食颗粒无收。于是下定决心,不畏艰难、力排众议,率民筑堤。重新疏浚六井,改善了居民饮水。


同时利用薪草淤泥在钱塘门外一带,修筑湖堤,又刻"钱塘湖石记"石碑,记载堤的功用和蓄水、放水、护堤的方法。此后,西湖蓄水量大增,保证了千顷农田的灌满。


▲钱塘门和石涵闸位置示意图 底图为清朝杭州城简图


白公率民筑堤,是在当时的石函桥附近修筑的一条水堤,称为白公堤,但如今已无迹可寻了。今人所熟知的白堤,其实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白沙堤,为蓄积湖水灌溉农田而建,曾以白沙铺路,故得此名。


白沙堤与白居易主持修筑的白公堤不在一个方位,但后人仍习惯性地称其为白堤,只为缅怀白居易为杭州作出的突出贡献。


▲从宝石山上鸟瞰白堤、断桥与远处的杭州城 摄影 @HiJay!


唐长庆四年(824),五月底午后的西湖畔,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三年期满,奉诏赴洛阳任职之际,老百姓扶老携幼,箪石壶浆,倾城为他送行。依依惜别时白居易回赠了一首诗:“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惟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杭州百姓惜别白公,赞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二百首诗。西湖山水经白公妙笔点化,更添艺术魅力,成为西湖文化的璀璨瑰璧。


东坡浚湖留功绩


“杭州若无白与苏,风光一半减西湖”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任职,元佑五年(1090年),苏轼第二次郡守杭州,西湖葑积日益严重,面积竟达4100多亩,然而官府没有行之有效的疏浚方法。


为了疏浚西湖,苏东坡不辞辛劳,和钱塘尉等部署一连数日走遍了西湖山山水水,进行了周密的考察,制定了疏浚西湖的计划。他决定把挖出来的西湖葑田淤泥筑成长堤,苏东坡此举大得民心,疏浚西湖开工后,四乡民工踊跃参加,工地上每天有数百人。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共计20万民工的努力下,一条连接南屏山麓和栖霞岭下的长堤就建成了(即著名的苏堤)。


▲有六桥烟柳之称的苏堤


与此同时,他为了使西湖不再淤积,还下令在堤外湖水最深处,建立了三座瓶型石塔,名为三潭,明令从苏堤到这里的水上不得种植菱芡,以防湖泥淤积。后来,三潭景观在明朝弘治年间被当时的地方府吏阴子淑捣毁,仅留下三个塔基。


苏东坡57岁离开杭州,调任颍州太守。他离开后依依不舍,道:“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故山归无家,欲买西湖邻。”他对疏浚西湖以及筑堤一事,也颇感欣慰和自豪。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功绩,便把长堤称为“苏公堤”,简称“苏堤”。


▲漫步于如今的苏堤之上 摄影 @HiJay!


03 杨公筑堤,三岛初成


杨公筑堤


到了明代,西湖再次受到文人画家们的关注,对西湖景观的营造活动逐渐兴起。明正德三年(1508年),杭州郡守杨孟瑛主持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疏浚,修整苏堤和白堤。


杨孟瑛到任时发现西湖的葑田广达三千四百八十余亩,豪强大族占领西湖葑地进行农业垦植,极大的破坏了居民的生活,影响了官府的税收。


他先是把葑泥运到苏堤,将苏堤加高了两丈,把堤宽增加到五丈三尺,并在堤两边种植柳树,使苏堤得到了保护;另一部分葑泥则仿苏东坡做法,从栖霞岭至绕丁家山至南山,筑起了另一条长堤,人称“杨公堤”,堤上设“环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六桥,称里六桥。


▲杨堤六桥示意图 制图 @水大母


这是西湖历史上继白居易、苏东坡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疏浚。杨孟瑛此次疏浚实际上是对西湖的一次挽救,“西湖始复唐宋之旧”。田汝更是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将杨孟瑛与白、苏并列为开浚西湖三公之一。


▲杨孟瑛与白、苏并列为开浚西湖三公之一


三岛形成


明万历四年(1576年),知府孙孟堆土成岛,并于岛上建振鹭亭,该岛也因此得名振鹭亭,为湖心亭的前身,是西湖三岛中继小瀛洲以后的第二岛。


二十四年后,司礼孙隆增扩了此岛,并四周叠石,加建了一座“喜清阁”,故该岛又名为喜清阁,由于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在此处看去恰似“蓬莱宫在水中央”,故人们仍习惯以视觉感受称其为湖心亭,也称“蓬莱”。


▲恰似“蓬莱宫在水中央”的湖心亭 摄影 @HiJay!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在今小瀛洲岛位置以西,用西湖清淤的淤泥堆筑成一个小岛,并在岛外筑了一条环形外堤,使其成为了湖中之湖,作为放生池。


他还还原了苏轼的三潭旧址,在堤的南面补立了三座石塔。这三塔鼎足而立,每塔高约两米,顶呈葫芦状,塔身为球形,中间空心,并挖有五个圆孔,造型美观。如今“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就是由小瀛洲和三个石塔这两个部分所组成的


▲三潭映月中的石塔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将淤泥在小瀛洲北面堆筑成岛,后人称之为阮公墩。然而由于阮公墩土质松软,不少人在此岛建造亭台别墅未果,阮公墩也被戏称为“软公墩”。


▲俯瞰形似西蓝花的阮公墩 图源网络


然而,此特性也为阮公墩的花草树木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阮公墩维持着它的自然本色,以其绿树荫凉、野花烂漫而与湖心亭小瀛洲并称“西湖三岛”。


西湖三岛的景观格局至此算是有了一个大体的形态。


▲西湖三岛景观格局示意图 制图 @Uaena


自清代阮元治理后,西湖长期懈于疏浚,到了民国初年湖水淤浅,荒草丛生,里湖一带全是芦苇,外湖行船需用竹竿标出航道才能通行,船工称之“打竿儿”。


抗战爆发后,西湖更是游客稀少,民生艰困,市民只能上山砍柴挖根烧饭,西湖四山因之几成秃顶,水土大量流失,西湖日显淤塞,湖水平均深度只有0.6米,游船过后会泛起阵阵泥浆。苏、白两堤桥梁大都损坏,堤基塌陷,一遇汛期,湖水漫至堤上,桃、柳如陷泽国,当时的西湖一片萧条。


04 钱塘引水,生态湿地


新中国成立之后,杭州市开始对西湖景区水体整治。近几十年来, 由于气候变迁影响, 西湖来水逐年减少, 面临供水困难


于是, 西湖水体开始发红、发黄、发黑、变味、甚至干涸, 不但严重影响湖光山色, 还对居民生活产生危害,为解决这一问题, 杭州论证并建设了钱塘江——西湖引水工程。


该工程于1986年9月正式完工通水。引水工程由钱塘江闸口进入, 穿玉皇山隧道而进入西湖花港公园, 明渠、暗渠全长约3.2km, 通水7天, 可置换全湖水量的20%, 湖水透明度增加8—46cm, 西湖于是变得清净亮丽,西湖的水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 是对西湖整治的崭新一笔。


▲西湖引配水流向图 制图 @kidying


1999-2003年间,第三次疏竣西湖。这次采用的是“海狸750”绞吸式挖泥船,将泥水吸到江洋畈后让其自然沉淀。堆晒了6年,在淤泥里沉睡了数百年的植物种子发芽,江洋畈由废弃淤泥地变成了次生湿地公园。


江洋畈湿地公园的营建通过整合地形,草本、丛林植物群落,丰富了公园内生境类型,吸引了蜜蜂、蝴蝶、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等在此栖息、觅食,形成生物高度多样、野趣生态的湿地景观。


▲位于洋江畈湿地公园内的杭帮菜博物馆 图源网络


这次的疏浚,是有史以来投入资金最多、规模最大、技术设备最先进的一次西湖清淤工作,也是西湖综保工程的一部分。清淤、整治后,西湖平均水深约为2.5米,西湖景观风貌进一步得到改善。


05 西湖西进,山水重塑


漫步西湖西岸西山路,举目东望,“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探身路北,穿过几米宽的绿化带,展现在眼前的竟是遍地垃圾、杂乱民居。


在尚未开挖疏浚的下茅家埠,原来那条著名的上香水道,两旁竟是杂乱的村庄,河里漂浮的是各色垃圾;郁达夫名篇《迟桂花》中的翁家山,到处是农家开的小餐馆;就是西山路两侧,也有斑驳杂乱的办公用房……


目前流向西湖的四条主要溪流中,有三条在湖西。这些水体,被人们当成了生活生产水源,超量采用;生活污水又排入溪涧、流入西湖;加上过量的地下水开采,西湖所担负的生态负荷已经达极限,到了失衡的边缘。就拿最有代表性的水质来说,近几年,西湖虽经彻底疏浚,由于湖西溪涧来水污染不断,湖水透明度仍然很低,总磷、总氮等关键指标都超标,属于五类水体,远远达不到风景湖泊三类水体的要求。


▲西进工程将西湖水面从5.6平方公里,向西扩大到7平方公里 制图 @楠梓


为了让西湖恢复诗意胜景,“西湖西进”工程就此开展。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西湖改造工程,受到了众多争议。西进工程将西湖水面从5.6平方公里,向西扩大到7平方公里,影响涉及西湖西侧的金沙港茅家埠双峰三村。


但与以往的设计理念不同的是,这次湖西综合保护工程的设计更注重景观与生态的完美结合。此次西湖大举收复失水,不仅增添了活水,也重塑了山水的关系,弥补了西湖风景区目前景观面貌上的不足,大大增加了西湖的可游玩性,缓解湖北湖南地区游人众多带来的景区压力,还有效改善了西湖的水质,使原来被城市化的湖西地区阻隔的山水完全相融。同时还产生出山水之间的过渡带,以其港汊水湾及丰富多变的岸线,创造出不同于外湖之“秀”和“幽”的景致。


▲“西湖西进”工程,重现了杨公堤“夹株杨柳夹株桃”的迷人景象。摄于2018年12月雪后的西湖 摄影 @乔沃尼


修复后的西湖山水相依,湖平如镜,山屏湖外;登山兼可眺湖,游湖亦并看山;山影倒置湖心,湖光反映山际,山抱水回,婉约秀逸


一方湖水一座城,古人为了把西湖的美丽延续至今,历次疏浚造堤,既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也为这里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西湖成为杭州的一颗明珠,对造福杭州人民有着巨大的贡献意义。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废。


西湖的疏浚工程至今依然在延续着,作为历史的传递者,我们既要利用好现代建设技术为西湖注入新的活力,也要保护好西湖的原生魅力,让后人仍可感受到“画里移舟,梅边吹箫,墙头唤酒,枕边看湖”的西湖意趣。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摄影 @kidying


【参考文献】

周进步,王元浩,楼雪萍.论湖泊的自然衰亡与可持续开发利用——以杭州西湖古今开发为例.人文地理,2003(06):31-34.

田媛. 西湖两堤三岛景观格局及其植物景观研究.浙江大学,2016.

晋谷.苏东坡疏浚西湖910周年.今日浙江,1999(10):47.

吴文.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研究(1949-2004).清华大学,2004.

冯炜玥.论苏轼疏浚西湖之奏议.西部学刊,2016(06):68-70.

吴子刚.西湖疏浚.中国园林,1985(04):25-27.

赵菲,蔡玲.“西湖西进”工程,重塑一个生态西湖.浙江日报,2003,02,18.

梁宇.西湖三次疏浚造堤,一部吏治整肃史.解放日报,2020,10,13.

西湖西进工程即景:西湖全景梦始园.

郭志平.科学24小时,西湖三岛的由来,2012(5).


…THE END…

发布于 2025-11-18 18:52
收藏
1
上一篇:袁飞助修然夺火龙草,一场玄幻狐王激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