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战争中,步兵应该如何对抗骑兵呢?咱们就可以以一些古代的兵书以及历朝历代步兵对抗骑兵的战例为参考资料进行分析。
北朝甲士俑。
其实战国时期的军队相比春秋时期的军队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成熟于战国中后期的古代军事典籍六韬中的犬韬一章记载了当时的步兵。六韬此书的记叙以周武王姬发和姜尚二人之间的一问一答为主要形式:
武王问太公曰:“步兵、车、骑战奈何?”这里就是问步兵、战车、骑兵这三个兵种之间的问题。由此可见,至少在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的军队就以步兵、战车、骑兵这三个兵种为主,有别于春秋时期的徒兵配合车兵作战。
西汉步兵俑。
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这里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步兵如何对抗战车和骑兵。首先我们在这里就可以看出一点,那就是虽然此时的骑兵没有马镫,但是以长兵器为主要武器的步兵已经很难在平原上对抗骑兵了。所以步兵要想对抗骑兵和冲击力更强的战车,就必须依靠有利地形列阵而行,以长兵器和强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后。
北朝骑兵俑。
而孙膑兵法十问一章中有更为详细的解释“交和而舍,敌既众以强,延阵以衡,我阵而待之,人少不能,击之奈何?击此者,必将三分我兵,练我死士,二者延阵张翼,一者材士练兵,期其中极。此杀将击衡之道也。交和而舍,我人兵则众,车骑则少,敌人十倍,击之奈何?击此者,当保险带隘,慎避广易。故易则利车,险则利徒。此击车之道也。交和而舍,我车骑则众,人兵则少,敌人十倍,击之奈何?击此者,慎避险阻,决而导之,抵诸易。敌虽十倍,便我车骑,三军可击。此击徒人之道也”这其中提到了敌人骑兵和战车数量远多于己方,那就要寻找险要之地形。
西汉骑兵俑。
这套逻辑实际上到了明朝都依旧不过时,咱们之前很多篇文章说了清军骑兵的威力,当然了,只是比较险要的地形在明清战争时期肯定是不够用的,在清朝初年的档案史料之中就有不少拥明势力占据有利地形但依旧被清军迅速击破的记录。所以说,不仅要有地形上的优势,最好还要有坚硬的工事。
明代青铜火器。
以长枪鸟铳为主力的南明军队在平原上很难对抗清军骑兵,哪怕这清军骑兵只是绿营汉军的骑兵。但是如果以严整的步兵阵型或者是完整的工事辅之以火器,就算有可能依旧会输,但是对方付出的代价也要远高于平原决战。就比如南明永历年间清军在广西围攻拥明势力占据的贡口寨,明军凭借着工事用火炮轰击来犯清军,清军围攻了两天才将其攻克,战后统计,清军被寨内火炮击伤士兵36人,击毙5人,击伤清军百总1人,合计42人。而后清军在攻击板强寨时又遭到明军以火器和坚硬的防御工事大量杀伤,清军连攻三日,被击毙18人,击伤96人,在攻克该寨之后,得知寨内有交铳、火炮400余门,清军攻破以上二寨总计付出了23人阵亡,133人受伤的惨重代价,共计损失156人。
正在骑马射箭的明军骑兵。
这对于本来战力就较弱,而在1658年这个时间点又已经是风中残烛地方拥明势力来说,显然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战绩,如果双方在平原决战,或者短兵相接,没有李定国正规军相助的拥明势力很难给清军造成如此之大的伤亡。
清军绿营兵。
咱们再回到本篇文章讨论的主要问题上,如果步兵找不到坚硬的城池或者寨子呢?就像六韬中周武王姬发所问的那样“吾无丘陵,又无险阻,敌人之至,既众且武,车骑翼我两旁,猎我前后;吾三军恐怖,乱败而走,为之奈何?”如果战场上没有丘陵,天险或坚固的城池,敌人人数又多,战斗力又强,可以用骑兵和战车袭击我军的两翼,或者利用其极强的机动性从前方攻击我军或者从后方攻击我军,我军就会军心大乱,甚至很有可能会不战而自溃,那这样该怎么办呢?
东汉玉器。
书中的姜太公是这样说的“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置牛马队伍,为四武冲阵。望敌车骑将来,均置蒺藜,掘地匝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这就很好理解了,如果发现敌我战力悬殊,而周围又没有可以凭借的城池或者险要地形,那就要就地构筑阵地,在地上放置铁蒺藜或者其他材质的蒺藜,还要在地上挖掘壕沟,用战车作为营垒。中原的军队从汉朝到明朝一直都以车为垒。
北朝北齐扶盾甲士俑。
在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时,就曾经以以武刚车摆环形阵作为步兵营垒“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馀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彊,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北朝具装甲骑俑。
以战车对抗骑兵的战例在南北朝初期也有,就比如东晋末年的刘裕率东晋精锐北府军北伐后秦时和北魏军队之间的冲突“魏人以数千骑缘河随(刘)裕军西行;军人于南岸牵百丈,风水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辄为魏人所杀略。裕遣军击之,裁登岸则走,退则复来。夏,四月,裕遣白直队主丁旿帅仗士七百人、车百乘,渡北岸,去水百余步,为却月阵,两端抱河,车置七仗士,事毕,使竖一白毦;魏人不解其意,皆未动。裕先命宁朔将军朱超石戒严,白毦既举,超石帅二千人驰往赴之,赍大弩百张,一车益二十人,设彭排于辕上。魏人见营阵既立,乃进围之;长孙嵩帅三万骑助之,四面攻营,弩不能制。时超石别赍大锤乃槊千余张,乃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人。魏兵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临陈斩阿薄干,魏人退还畔城。超石帅宁朔将军胡籓、宁远将军刘荣祖追击,又破之,杀获千计。魏主嗣闻之,乃恨不用崔浩之言”。
北朝甲士俑。
北魏军队数千骑兵在黄河北岸伴随着乘船前进的东晋军队行进,如果有小股东晋军队试图渡到北岸,要么被魏军俘虏,要么就遭到魏军骑兵的围歼。一旦东晋军队主力下船直扑魏军,魏军骑兵就迅速后退,不和晋军主力接触。从晋军一方的视角来看,这确实很让人恼火,这好几千北魏骑兵也确实是隐患。
车到山前必有路,很难解决的事情并不代表就不能解决。到这一年的四月份,刘裕命令晋军下船,下船的晋军人数有多少人呢?700人,不多。
南朝玉器。
但是这700名晋军还携带着100多辆战车。下船之后,晋军开始在距离河岸不远的地方列阵,每辆车上放七人,布置好之后每辆车上竖起白毦。然后晋军再次增兵,这一次增兵多少人呢?还是不多,只有2000人。和之前的700人一样,这2000人也携带了重型武器,也就是所谓的大弩。后续的战斗就是这2700名晋军利用战车、数千杆长槊、大弩击溃了3万名北魏骑兵。当然了资治通鉴上面是这么说的,北魏骑兵开始围攻晋军之后,晋军“弩不能制。时超石别赍大锤乃槊千余张,乃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人”。
南朝玉器。
这个记载就有些奇怪,按资治通鉴的说法,魏军人数众多,晋军的弩已经无法阻止他们了,于是晋军将领下令把长槊截断,这就形成了一杆短矛,然后用锤子把短矛砸出去,一下便杀死魏军三四人,魏军惊慌失措,溃败。但是这么读的话,这个被锯短的槊更像是被重型弩给发射出去的,一发就杀死魏军三四人,这就让魏军军心大乱。
不管这被锯短的槊是怎么被发射出去的。这场战斗充分证明了战车在一些“被迫以步制骑”的古代战争中的含金量。当然了,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有时候不仅没有车,也没有能够坚守的城池,还没有有利地形。
春秋战国青铜剑。
但是优秀的将领还是能够在这样不利的形势之下战胜敌军。就比如南明永历朝廷的将领马进忠所取得的麻河大捷,此战击杀了数名清军汉八旗将领。
明军骑兵。
王夫之在永历实录中记载马进忠在麻河战役中的表现“已而清金固山以援兵万余骑由荆、澧来攻,别遣舟师自洞庭入沅江西上,进忠侦知之,遣前部迎击,小却。虏屯麻河,进忠拔营誓师急进,距麻河十里,率骁将马维兴、杨进喜、刘之良轻骑觇之。敌骑漫野,甲光炫日。进忠退与诸将计,令骑兵皆下马,断长矛之半为前锋,巨斧继之。进忠步持矛与之良先登,按虏营大呼奋击,以短矛从下理甲叶刺之,皆洞中仆死,万斧继进,虏披靡溃走,纵骑兵为两翼旁击之,虏众皆歼,收获马骡、甲仗、帘帐巨万计”。
装备弓箭的明军骑兵。
我们可以看到,明军骑兵中的一部分先下马将长矛截成两段,使之成为短矛,利于近身搏杀,然后还有数量不少的人用利于破甲的斧头。而这部分明军居然直接和清军骑兵展开短兵相接,用斧头破甲,用临时赶制的短矛“从下理甲叶刺之”这里应该说的是寻找清军盔甲的薄弱处,就这么以白刃战的方式拖住了清军骑兵,没有下马的明军骑兵趁机从左右两个方向包抄了清军,清军大败,汉八旗将领阵亡四人,南明一方的史料声称斩杀清军7000余人,但这个数字显然是有些夸大了。而能够以步战的方式拖住清军骑兵,给己方的骑兵争取包抄的时间,只能说马进忠本人和其麾下的军队真不愧为南明政权少见的优秀将领和强悍军队。
清代绿营汉军骑兵。
所以现在可以这个问题了,在古代战争中,步兵如何对抗骑兵?步兵首先自身要有很强的战斗意志,同时还可能要有一定的重型装备,比如战车和大弩,更好的情况是拥有一定的地利优势和优秀的防御工事,而优秀的防御工事则包括城墙和寨墙。当然了,最好还是要有一定数量的骑兵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