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打坐有何用?大德一句话点醒迷津,原来修行竟如此简单!

静坐打坐的用处,确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但这句话往往蕴含深意,需要体会:
"一句话点醒迷津:静坐是让你“清静下来,了见本心”。"
"原来修行这么简单:"
1. "“清静下来”":这是过程。通过安静地坐着,减少杂念和对外界的追逐,让心慢慢沉静下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休息,让疲惫的心智得到喘息。 2. "“了见本心”":这是目的。当心足够静的时候,那些被日常琐事、情绪、欲望遮蔽的本性(通常指清净、智慧、自性等)就有机会显露出来。你不需要去追求什么,只是“了见”——看见、了悟那个本来就在那里的清净心。
"所以,修行这么简单,不是要你做多么惊天动地的事,也不是要你立刻获得什么神通,而是:"
"提供一个空间":让你暂时从繁忙和喧嚣中抽离。 "提供一个方法":让你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对治散乱和执著。 "让你面对自己":在寂静中观察自己的念头、情绪和身体感受,逐渐认识自己。
静坐打坐,就是这样一个回归内心、认识自我、安顿身心的简单而有效的途径。它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更清醒、更平静的状态来面对现实

相关阅读延伸:静坐打坐有何用?大德一句话点醒迷津,原来修行这么简单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禅门日诵》


静坐打坐,这一修行法门自佛陀时代便被视为入道之基。


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 七日七夜禅定证果 ,到历代祖师大德的苦修参悟,无不与此法息息相关。


对于无数初学者而言,每日端坐蒲团之上,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修行奥秘?


静坐打坐到底有何用处?为何历代高僧如此重视这一法门?


唐代贞观年间,长安城外终南山中,有一座名为“清凉寺”的千年古刹。


寺中住持慧能大师,乃禅宗六祖的再传弟子,修行已逾四十载,德高望重。


这日黄昏时分,夕阳西下,古寺钟声悠扬,正值晚课诵经之时。


寺门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位身着儒衫的中年男子匆忙赶来。


此人名叫王文昌,乃京城太学博士,素来治学严谨,博览群书。


近日来,他却为一事所困,心神不宁,辗转反侧,故而深夜造访求解。


王文昌进得寺中,直奔方丈室而去。


见到慧能大师正端坐蒲团之上,面容安详,双目微闭,周身散发着宁静祥和的气息。


王文昌不敢造次,恭敬地在一旁静候。


片刻后,慧能大师缓缓睁开双眼,温和地看着王文昌。


“施主深夜造访,必有要事,请坐,不必拘礼。”


王文昌拱手施礼道:“大师,学生有一事不明,特来请教。”


“愿闻其详。”慧能大师神色平和地回应。


王文昌整理了一下思绪,缓缓说道:“学生近来读《大学》,见其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又读佛经典籍,见诸多关于禅定、静坐的记述。”


“学生不禁疑惑, 这静坐打坐,究竟有何用处?


“难道仅仅是端坐不动,就能获得修行上的进步吗?”


慧能大师微微一笑,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山如黛的终南山脉。


“施主所问,正是千古以来修行人的共同疑惑。”


“你可曾仔细观察过井水?”


王文昌有些不解:“自然见过,但这与静坐何干?”


“井水本来清澈见底,因何有时会变得浑浊不堪?”


王文昌思索片刻:“因为有人取水时,井底的泥沙被搅动所致。”


“那如何让浑浊的井水重新变得清澈?”


王文昌恍然:“只需静置片刻,泥沙自然沉淀,井水便重新清澈透明了。”


慧能大师点头赞许:“正是如此道理。”


人心如井水,妄念如泥沙。


“平日里我们忙于世事,心念纷飞,如同不断搅动井水,使其浑浊不清。”


“而静坐,便是让这颗躁动不安的心静置下来,让纷乱的妄念逐渐沉淀。”


当妄念沉淀之后,我们本有的清净自性便自然显现出来。



王文昌若有所思:“大师的比喻确实形象生动,但学生还有疑问。”


“这静坐时,具体应当如何用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诀窍?”


慧能大师回到蒲团前坐下,神色变得更加庄重。


“施主可知,山中有一古洞,名为’观音洞’?”


“略有耳闻,据说曾有修行人在其中 闭关三年不出 。”


“不错,三十年前,我也曾在那洞中静坐修行整整一年。”


“初入洞时,心如猿猴,妄念如马,根本无法安定下来。”


“坐不到一炷香的时间,便坐立不安,总想起身走动。”


王文昌好奇地问:“那后来如何克服这种困难?”


慧能大师眼中闪过一丝回忆的光芒:“我师父临行前,只对我说了八个字。”


“哪八个字?”王文昌急切地问道。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这话是什么意思?”


慧能大师解释道:“念头起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念头已经起来了。”


“静坐的要领,并非强制压制妄念,而是要培养敏锐的觉察能力。”


“比如你坐在那里,忽然想起家中的琐事,这时不要自责,也不要与这个念头纠缠。”


“只需要轻轻地觉察到:‘哦,我又在想事情了。’”


“然后重新回到当下,回到呼吸上来,如此而已。”


王文昌听得入神:“原来如此,这便是觉察的功夫。”


“正是, 觉察本身就是智慧的开始。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能够察觉念头的生起。”


“也越来越能够不被各种念头所牵转。”


“这时,心便逐渐安定下来,智慧也随之增长。”


王文昌连连点头,又问:“大师,那静坐除了让心安定,还有什么其他殊胜的作用吗?”


慧能大师沉思片刻,问道:“施主可知药王菩萨燃身供佛的故事?”


“请大师慈悲开示。”


“《法华经》中记载,药王菩萨为求无上正法,不惜燃身供佛,历时千二百年。”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极端的苦行修持。”


“但其深层含义究竟何在?”


王文昌摇头表示不解其意。


慧能大师缓缓解释道:“药王菩萨燃身,实际上是在燃烧自己内心的执着和我见。”


“而我们静坐,虽然没有燃身那么激烈,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我们是在静中燃烧内心的贪嗔痴三毒。


“每当我们在静坐中觉察到贪欲心、嗔恨心、愚痴心的生起。”


“而能够不被其所牵转时,这些烦恼便如同被智慧之火焚烧一般,逐渐消融。”


“久而久之,内心便越来越清净,般若智慧也随之增长。”



王文昌深深点头:“大师所言极是,学生深受启发。”


“但学生还有一个困惑,既然静坐如此殊胜,为何有些人坐了多年,似乎并无太大改变?”


“甚至还有人因为静坐而变得更加执着,这又是为何?”


这个问题让慧能大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缓缓起身,走到供奉观音菩萨的佛龛前,恭敬地合掌礼拜。


然后转身对王文昌说:“施主之问,正中修行要害。”


“这其中确实有个关键,若不明此理,纵然坐破千个蒲团,也难有真实成就。”


王文昌急切地问:“还请大师不吝赐教,这关键究竟是什么?”


慧能大师并不直接,而是用手指了指正在佛像前燃烧的香炉。


又指了指旁边已经燃尽只剩灰烬的另一个香炉。


“大师,您这是何意?学生愚钝,还请明示。”王文昌更加困惑了。


慧能大师微笑着走到茶案前,为王文昌斟了一杯茶。


“你先品品这茶,然后告诉我有何感受。”


王文昌接过茶杯,轻抿一口,眉头微皱:“这茶似乎有些苦涩。”


“再仔细品品。”慧能大师鼓励道。


王文昌又细细品味,忽然眼前一亮:“咦,苦涩过后,竟有甘甜回味。”


“正是如此, 好茶必先苦后甘,真修必先难后易。


就在此时,慧能大师目光深邃,缓缓开口说出了那句改变王文昌一生的关键话语。


这句话不仅解开了王文昌心中的疑惑,更揭示了静坐修行的终极奥秘。


这句话究竟是什么?为何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而王文昌听后又有怎样震撼的反应?


静坐的真正秘诀到底在哪里?为何说修行原来如此简单?



慧能大师看着香炉中袅袅升起的青烟,眼神变得格外深邃。


他缓缓开口,每一个字都如醍醐灌顶般清晰:“ 静坐的真谛,不在坐,而在心;不在外相,而在内证。修行的秘诀,不在复杂,而在当下这一念的觉知。


这句话如雷霆般震撼着王文昌的心灵,让他瞬间豁然开朗。


他忽然明白了,为何有些人静坐多年却无进展。


他们只是在做一个叫做“静坐”的动作,而并没有真正领悟静坐的精神实质。


慧能大师继续开示道:“你看这燃烧的香,它的价值不在于香体本身,而在于那股清香。”


“同样,静坐的作用不在于你端坐的姿势有多么标准,时间有多么长久。”


“而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心是否真正地安住下来,是否真正地在觉察和观照。”


他指着那个已经燃尽的香炉:“你看那边的香已经燃尽,但香气仍在空中弥漫。”


“这就像真正的静坐功夫, 即使你起身离座,那份觉察和安定仍然伴随着你。


行住坐卧,都是道场;语默动静,皆是修行。


王文昌激动地说:“原来如此!学生一直以为静坐就是要坐在那里不动。”


“但大师您的意思是,真正的静坐是一种心的状态,而不是身的姿势?”


“正是!《维摩诘经》云:’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


“外在的静坐只是手段,内在的心静才是目的。”


“如果你能在静坐中培养出这种觉察和安定的能力。”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读书著述,还是待人接物,你都能保持这份清明和智慧。”


慧能大师走到书案前,拿起一支毛笔:“你看这支笔,它的价值不在于笔杆有多么华丽。”


“而在于它能否写出好字来。”


“静坐也是如此,它的价值不在于你的坐姿有多么庄严。”


“而在于它能否帮助你培养智慧,净化心灵。”


王文昌深有感触地说:“大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学生现在明白了, 静坐是为了培养一颗不被外境所转的心。


“不错,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静坐七日七夜,不是为了创造一个静坐的记录。”


“而是为了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时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


“静坐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在那个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的自性。”


慧能大师的声音变得更加温和:“《金刚经》云:’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真正会静坐的人,即使在喧嚣的市井中,心也能保持宁静。”


“而不会静坐的人,即使在深山古寺里,心仍然波涛汹涌。”


“那么,在具体实修中,应该如何把握这个要领呢?”王文昌谦虚请教。


“很简单, 把静坐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项任务。


“每天找一个固定的时间,哪怕只有一炷香的功夫,安静地坐下来。”


“观察自己的呼吸,觉察自己的念头。”


“不要期待立刻有什么神奇的感应,也不要因为妄念纷飞而懊恼。”


“就像农夫种田,只需要按时播种、浇水、施肥,至于何时发芽开花,那是自然的事情。”


记住,静坐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


“当你的心变得清明安定了,你会发现自己在处理各种事情时都变得更加智慧和从容。”


夜深了,王文昌起身告辞,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和感激。


走出寺门时,他回头看了一眼那座古朴的寺院,内心澄明如水。


这一夜的开示,不仅解答了他关于静坐的疑惑,更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智慧大门。


静坐的真谛原来如此简单——不在繁复的仪式中,而在当下这一念的觉知里。


真正的修行,就是时时刻刻保持这份觉察,让心安住在清净自性中。


这便是历代祖师大德所传承的无上法门,简单却又深邃,平凡却又殊胜。‌​‌​​‌​‌​​‌‌‌‌​‌​​‌​​​​‌​​‌‌​​​‌​​‌‌​‌​‌‌​​‌‌‌​‌‌​​‌​​​‌‌​​​‌‌‌‌‌​​​‌‌‌‌‌​​​‌‌‌

发布于 2025-11-03 06:12
收藏
1
上一篇:道德经第55章(上),探析物壮则老哲理,玄德之四无为境界深度解析 下一篇:道德经与打坐第60章(上),以道治帼之玄德特征——探秘“无知”的智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