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
欢迎回到“走进道德经”静心活动。今天,我们将为您分享《道德经》第五十五章《物壮则老》;同时,结合静坐的方法,与您共同在宁静中走进经典、走进内心、走进生命。静坐引领
现在,请您坐好,保持中正,面带微笑。然后,用“虚灵顶劲、垂帘正视、卷舌藏喉、松腰竖脊”的身法来调整一下姿态。昨天,我们分享了修养玄德的第四个心法“无为”的第二篇,重点讲了“如何修无为”。今天,我们来分享第三篇:无为,如何运用于静坐?“爱苠治帼,能无为乎”这个心法,如果运用到静坐中,就是不要强行驱使真气运转周身,或者执着于想要达到什么境界。道的方法永远是最简单的,但老子告诉我们:“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是说,大道“无为”的效力是“无不为”,也就是处处都能起作用!比如说,您每天静坐,坐在那里做什么呢?坐在那里就是修无为——让自己心念放空,让自己清静少欲。如果您能进入无为的境界,那么身心平衡,气血充盈,精神饱满,灵性提升,智慧展现,这些都是自然会出现的状态,人生有这样的底蕴,当然就可以“无不为”了。可惜的是,人很难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尤其在修行时,人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我得顺其自然”,另一个是“我必须要怎么样”。这两者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是没有把握好“无为”和“有为”的度。就像我们静坐时,如果昏沉了,就要提起正念,打起精神,把散乱的心收回来,让妄念减少。而当身心疲劳、头昏脑胀时,又要学会适当放松。“无为”的核心是心态上的“无”,加上行动中的“为”,这两者要统一,才是“无为”。比如,有些人静坐时,人坐在那里,心却天天想求神通,时时想求智慧;再不然就是想求健康、求财富、求好运;或者,搞气、搞脉……总之,说是静坐,实际上却忙得很;说是“修无为”,实际上样样都想要,结果就是什么都得不到。因为,无论是静坐时,还是生活中,凡是您想控制的,其实都控制了您。而当您什么都不想要时,天地都是您的,这就是无欲则刚,无为才能无所不为。“无为”若放在静坐里,就是在静中修动。无论何时,您若敞开,大道自然会来进入您;您若不执著,该来的就一定会不求而自应。在今天将分享的第五十五章中,老子说:“心使气则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身体是一个神器,有自己的运作规律。当内心抱一宁静时,头脑的对话渐渐止息,没有外来的力量去干扰,这时身体的气血反而会充盈起来,能自动化运转周身,疏通淤堵的经络,滋润干涸的桖管。所以,宁静无为的人多半是身体柔软、面相柔和、说话和蔼的。反过来,如果欲念妄想此起彼伏,总想强行作为,那身体里的这股和气就会被干扰,导致身体僵硬、头脑僵化、做事强横,通常这样的人面相也都比较凌厉。而这种“用强”的状态,即使短期内好像有所增益,但从生命的角度来说,是不符合规律的——越是争强好胜、轻举妄动,最后越是无法触及本源、成就自己,反而会给未来的路上埋下隐患。关于“无为”心法的最后一篇:“在静坐中练习无为的四个方法”,我们将在明天为大家详尽介绍。请记得:今天的静坐要点是“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谁静了?心静了;谁动了?身体里的气血启动了,内心中的大道启动了。
原文诵读
现在,我们将进入《道德经》第五十五章《物壮则老》。这一章的原文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之合而脧(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注:
由于篇幅关系,本文的下篇《第55章(下篇):学道不是学神奇,而是学因果》,将放在下一个文档中发出。敬请谅解。其中含:- 第55章的原文讲解;
- 每章中的三条规律;
- 本章《道德经》的问道心得等。
更多有趣内容:
- 道德经与打坐~第01章:众妙之门 | 为什么要静坐?
- 道德经与打坐~第53章:背道而驰 | 修养玄德的方法4:无为(一)
- 道德经与打坐~第52章:同明相照 | 修养玄德的方法3:观照(下篇)
- 道德经与打坐~第51章:尊道贵德 | 修养玄德的心法3:观照(中篇)
- 道德经与打坐~第49章:百姓之心 | 修养玄德的心法2:柔弱(下篇)
- 道德经与打坐~第48章:为道日损 | 修养玄德的心法2:柔弱(上篇)
- 道德经与打坐~第46章:知足常乐 | 静心的根本方法:修养玄德
《道德经》第55章的详细讲解,详见:
- 道德经-连载299:“德”代表天性,天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量
- 道德经-连载300:若无伤人之心,就不会招致被伤害的果报
- 道德经-连载301:修道德不是“归人”,而是“归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