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包打听”现象,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包打听”现象,指的是部分媒体或自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流量,热衷于挖掘和传播官员的私人信息、猜测其人事变动、揣测其政策意图等,甚至进行无端猜测和恶意中伤。这种现象的存在,确实会对政治生态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干扰正常政治生活,影响官员正常履职。" 频繁的“包打听”会让官员背负沉重的舆论压力,使其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应对各种猜测和质疑,从而影响其专注于本职工作。一些官员可能会因此变得谨小慎微,不敢大胆创新和改革,不利于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
"2. 破坏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包打听”往往伴随着对官员的恶意中伤和人身攻击,这会破坏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环境,阻碍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一些有才华、有能力的干部可能会因为不堪其扰而选择退出,造成人才流失。
"3. 毒化网络舆论环境,加剧社会撕裂。" “包打听”所传播的信息往往真假难辨,容易引发网络舆论的混乱和失控,甚至导致网络暴力和人身攻击。这会加剧社会撕裂,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4. 牟利为目的,损害媒体公信力。" 一些媒体或自媒体为了追求流量和利益,不惜以“包打听”为名,进行低

相关阅读延伸:勿让“包打听”扰乱政治生态

新华社兰州7月27日电题:勿让“包打听”扰乱政治生态

新华社记者姜伟超

甘肃省纪委日前印发通知,对违规打听、过问纪检监察工作人员执纪问责或查办案件情况,甚至欲施加影响进行干预的,将如实记录并报告备案。这无疑给那些“包打听”干部的耳朵和嘴上加了一把锁。

官场“包打听”由来已久,打听的领域也不仅限于纪检案情。有的四处打探组织人事动向,有的喜好收集领导的背景传闻,有的则热衷揣测中央决策部署。所有“包打听”都乐于开个“路边社”,架个“小喇叭”,散布小道消息。这些“包打听”们为了更早更多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上窜下跳、四处串联,搞得单位小道消息满天飞。

“包打听”干部的种种不良做派折射出他们投机取巧的心态。无非是“混”成个耳朵长嘴快的“明白人”、胳膊长腿快的“能耐人”,四处钻营,占便宜、捞好处。

“包打听”的危害性不言而喻。他们把大部分精力用到打探消息、传播闲话上,自然没有多少心思来想问题、干工作,而且一些传闻和所谓的内幕在他们口中添油加醋地传播,混淆视听,不仅弄得本单位乌烟瘴气,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本质而言,“包打听”反映出这些人政治纪律涣散。那些热衷于打探消息、得到一些所谓内幕消息就到处私下传播的党员干部,其腐蚀性、涣散性是非常严重的,必须依纪依规严肃处理。

甘肃省纪委严防“包打听”的通知出台,无疑再次给此类干部敲响了警钟。眼下,地方换届正有序进行,这个时候各路“包打听”往往蠢蠢欲动。各地方各部门务必严肃政治规矩、严格政治纪律,不给那些“包打听”们以“一展身手”的机会,全力维护风清气正、人心思进的政治生态。(完)

发布于 2025-10-22 00:13
收藏
1
上一篇:不可错过的包打听免费服务详解,速来抢鲜体验! 下一篇:嵊泗集成服务助力小岛搬迁,包打听、包服务、包协调,让群众搬迁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