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用到好用,智能语音技术的进化之路

将智能语音从“可用”提升到“好用”,是一个涉及技术、交互设计、用户体验、场景深度和持续迭代等多个维度的系统工程。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方面和策略:
"1. 技术层面的精进 (提升核心能力)"
"提升识别准确率 (ASR - 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 "噪声抑制与回声消除:" 在各种嘈杂、有回声的环境下(如车内、办公室、餐厅)提供更稳定的识别效果。 "口音/方言支持:" 拓展对不同地域、不同口音的识别能力,消除地域障碍。 "语速适应:" 支持更宽泛的语速范围,适应不同用户的表达习惯。 "离线识别:" 在网络不佳或无网络环境下也能进行基本的识别,保证基础可用性。 "增强语义理解能力 (NLU -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上下文理解:" 理解连续对话中的意图,保持对话连贯性,而不仅仅是处理单句指令。 "意图识别精准度:" 减少误识别,准确理解用户模糊或隐含的意图。 "多轮对话管理:" 支持更复杂、多步骤的对话流程,解决复杂问题。 "领域知识增强:" 在特定领域(如医疗、法律、金融)进行知识训练

相关阅读延伸:智能语音如何从可用到好用

作者:姬凌波

从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的AI虚拟助手与观众流畅对答、精准完成信息查询与服务指引,到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各国嘉宾的发言通过智能同传系统,实时转化为多种语言、实现跨语种的无缝交流,智能语音技术作为人机交互的重要接口,正加速融入生产生活,激活经济增长新引擎。

观全局,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多家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跻身全球领先阵营,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语音合成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看基础,我国语料资源丰富、产业链条完备、用户市场庞大,为智能语音技术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察趋势,智能语音技术不仅能驱动人机交互变革,更在赋能银发经济、开拓产业智能化新空间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可用”到“好用”,智能语音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高质量场景化语料库缺乏、同核心业务融合尚浅、跨系统互联互通存在障碍等问题,制约其规模化落地和向各领域深度赋能。立足规模,唯有补齐短板,才能把技术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好声音”持续赋能产业、激活经济。

强化实效导向,夯实应用基础。任何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都离不开应用反馈和场景驱动。行业主管部门需联合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协同推动技术与实际业务场景深度契合,避免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着力突破复杂环境下的抗噪处理、专业术语识别,提升机器精准理解连续对话的能力,支持建设一批高质量、场景化的语音数据库和行业语料库,持续优化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生产效率提升和智能化决策。

深耕垂直领域,推动产业融合。当前,智能语音技术已在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形成一批典型应用,但与行业核心业务融合仍存在广阔空间。要坚持分业施策、应用导向,避免技术应用止步于简单信息查询或单点功能,驱动智能语音技术与行业知识体系、核心业务流程深度耦合,实现从单点功能向核心赋能的价值跃升。构建行业知识图谱与语音技术深度融合的机制,推动智能语音应用从执行指令向解决业务问题跃迁,形成完整的业务闭环,为行业创造实际价值。

创新消费场景,培育增长动能。智能家居、车载系统、可穿戴设备等终端是智能语音技术落地的重要载体。用户对语音产品的期望已从“听得见”转向“听得懂、会办事”,对语音交互的响应速度、识别精度与个性化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支持企业构建跨终端、跨场景的一体化服务生态,推动功能创新与体验优化,积极培育融合语音交互的健康管理、车载娱乐、居家养老等智能原生业态,打造“终端+服务+内容”深度融合的新消费模式,释放智能语音消费潜力。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新形态。“+”什么、如何“+”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智能语音技术也将更好描绘赋能千行百业的生动图景。(姬凌波)

来源: 经济日报

发布于 2025-10-14 19:13
收藏
1
上一篇:用DeepSeek写小说不踩AI坑!超全润色指令+实操步骤,新手也能轻松驾驭AI创作 下一篇:科技赋能未来,创新驱动,智慧生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