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监督微调 (SFT)
- 目的:作为整个过程的基石。它的目标不是让模型变得“强大”,而是让它变得“听话”和“合规”。预训练模型拥有海量知识,但可能无法很好地遵循人类指令的格式、风格或意图。
- 关键:数据质量至关重要。所使用的指令数据必须是高质量的、多样化的,这样才能教会模型如何理解指令、组织知识并以有帮助且无害的方式回应。如果这一阶段的基础没打好,后续基于模型生成的数据进行强化学习会放大已有的错误。
2. 奖励模型训练
- 目的:创建一个能够替代人类进行自动化、规模化评估的“裁判”。训练一个奖励模型是连接人类偏好和强化学习算法的桥梁。
- 工作流程:
- 收集一批指令和多个模型生成的回应。
- 让人类标注员对这些回应进行排序(例如,哪个最好,哪个最差)。这构成了人类偏好数据集。
- 利用这个数据集训练一个模型(奖励模型),输入是指令和回应,输出是一个标量分数(奖励值),这个分数应尽可能符合人类的排序偏好。
- 重要性:奖励模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强化学习阶段的成败。一个差的“裁判”会引导模型学到错误的行为。
3. 主动指令进化与强化学习
- 这是RLEIF区别于传统RLHF最核心、最创新的阶段。
- 传统RLHF的问题:通常在静态的指令数据集上进行PPO训练。这可能导致模型在这些指令上过拟合,而面对新的、更复杂的指令时泛化能力不足。数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成为瓶颈。
- RLEIF的解决方案:引入“主动指令进化”。
- 主动(Active):模型在训练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数据,而是主动生成新的指令。例如,让模型自己创造更难的指令、或者对现有指令进行改写和组合。
- 进化(Evolution):这些新生成的指令与原有指令池混合,形成了一个不断进化、不断变难的训练环境。这类似于一种“课程学习”,让模型的能力在挑战中逐步提升。
- 与PPO结合:PPO算法利用奖励模型对这些进化后的新指令的回应进行评分,并以此更新策略。模型因此学会了如何处理它自己创造出来的、更复杂的任务,从而获得了远超静态数据训练的泛化能力和复杂性处理能力。
RLEIF vs. 经典RLHF
为了更好地理解RLEIF的先进性,可以对比经典的RLHF流程:
特性 | 经典RLHF | RLEIF |
指令数据 | 静态的、固定的人类标注数据集。 | 动态进化的,由模型主动生成和优化。 |
核心创新 | 建立了奖励模型作为人类偏好的代理。 | 在奖励模型基础上,增加了指令自动生成与进化机制。 |
数据瓶颈 | 严重依赖初始人类指令数据的数量和质量。 | 通过自动化生成突破了数据多样性瓶颈,能产生近乎无限的训练指令。 |
模型能力 | 可能在训练指令上表现良好,但泛化到新指令的能力有限。 | 通过不断应对新挑战,泛化性和处理复杂指令的能力更强。 |
流程 | SFT -> RM -> PPO (on static data) | SFT -> RM -> Active Instruction Evolution + PPO |
总结
您所描述的RLEIF方法代表了大语言模型对齐(Alignment)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通过将主动数据创造与强化学习相结合,巧妙地解决了训练数据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瓶颈问题,使得模型能够在一个“水涨船高”的进化环境中持续学习,最终获得更强大、更通用的指令跟随能力。这是一个将模型同时作为“学生”和“课程设计者”的巧妙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