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这两天,某社交平台的一个话题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哪一刻你发现年轻人正在悄悄改变社会#。在网友的发帖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小故事。
看病就医,是日常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情况。但也有许多人由于语言不通,到了医院也只剩盲目和无助,从而无法好好"看个病”。
2016年,四川大学的一些藏族大学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自发组成了志愿者服务团队,帮助藏区患者解决异地就医及医患沟通困难的问题,成立了“解语花”志愿团队。
今天(3月11日),观观联系到了“解语花”的创始人之一益西卓玛,听她讲述了从一朵花到一片花园的故事。
一朵花,到一片花园
地处成都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每年接诊患者数以百万计。在每天人声鼎沸的医院里,如果你认真观察,不难发现这样的身影:他们来自藏区,风尘仆仆,想要问诊就医,甚至是怀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医院,却因为语言不通、对异地就医流程不熟悉,只能在医院里茫然四顾。和医院接诊的患者总量相比,他们所占比例虽然不多,但却是特别需要帮助的人。
"解语花”成立于2016年。当时创始人之一益西卓玛,正在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读大一。有次去华西医院,她亲眼目睹了一位想要看病的藏族患者迷茫无措的样子,“一会站在某地看一下,一会走到别处,然后又返回原地四处张望,一直反复地来回走”。患者的迷茫让卓玛十分心疼,这段经历让她决定为他们做点什么。
与此同时,在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读大二的的索朗拉姆,跟其他高校的藏族同学也一直自愿在华西医院做藏语翻译的志愿者。卓玛和索朗拉姆交流时,发现这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于是她们决定联手创办一个专门的志愿团队。
其实,华西医院也一直在关注这一问题,并为当时自发在华西医院帮助患者的藏族大学生提供平台。所以当志愿者们提出这一想法之后,便立刻得到了华西医院团委的帮助和支持,就这样,在华西医院和华西医院团委老师们的支持和指导下,“解语花”诞生了。
搭建汉语桥,传递民族爱
解语花,顾名思义,善解人意的花。这个团队里的他们,善良又真诚。
有一年暑假,卓玛遇见一个父亲带着四个孩子从西藏那曲来到华西医院看病,身着藏袍,厚厚的羊羔绒在7月酷热的成都不光显得格格不入,更是为他“捏了一把汗”。一家人长途跋涉地来,从衣服里拿出来的钱都有了味道。这个细节让她觉得特别心酸。
作为同胞,她积极号召身边的同学们加入这个团队。成立之初,志愿者基本是靠卓玛她们发动身边的朋友同学招募来的,刚开始志愿者不超过50人。
一开始患者和家属不知道学生们要干什么,都有点防备。同学们一边要兼顾学业,一边是没有任何收入和回报,还不被理解的志愿服务。但他们并没有气馁,只是默默地用行动来证明自己,遇到愿意相信自己的患者,就尽全力去帮助。帮患者预约挂号、带他们就诊买药……常常一忙,就是一整天。
慢慢沟通,真诚交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从最初沟通医生和病人,到后来陪着家属取钱、付费、找旅馆……他们慢慢开始获得了藏族患者们的信任。一次,有个从阿坝州来的藏族患者需要就医,联系上了卓玛,一到成都便把银行卡和密码交给了她,“这种被信任、被需要的感觉太难忘了”,卓玛说道。这段小小的经历,更是让她坚定了要继续把志愿服务做下去的决心。
渐渐的,成都其他大学的藏族大学生也加入到了这个组织。从2016年到2019年,短短三年时间,解语花从50人的团队发展至823人的规模,共计服务患者超1 万/人次,同时还搭建了网上帮助平台、提供针对性服务等,深得藏区患者好评,被藏区媒体深度报道,“解语花”团队荣获2019“感动川大”年度温暖人物。
微光汇聚,照亮前路
卓玛回忆,曾经也有病人专程带礼物给同学们或是请客吃饭的请求表示答谢,但都被他们婉拒了。在他们看来,为藏区同胞提供翻译导医服务,是一件普通但却有意义的事情,并不求任何回报。
2020年,益西卓玛从川大毕业,回到故乡青海果洛参加工作。但是“解语花”团队仍在学校团委和医院的协助下,继续进行着工作,日益规范的团队制度、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真切解决了患者的需求,是“解语花”持续发展的底气和动力。从一朵花到一片花园,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相信这份爱和感动常在”,卓玛说。
3月11日,华西团委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根据医院和学校的防疫要求,“解语花”的活动暂时停止了但是志愿团队并没有解散,等疫情防控压力减轻后,志愿活动就可以马上开展。
在全国各地,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们这样的“解语花",正在悄悄改变着社会,这些小小的火苗,汇聚成了前进路上的明灯。
部分素材来源于:@四川大学、解语花藏语导医平台微信公号、知乎网友@地狱小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