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栏处任钩留。不辞宛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毕竟入门应始了,愿君争取最前筹。”
———唐·女诗人鱼玄机《打球作》
宋童子捶丸图陶枕陈万里《陶枕》著录
捶丸。顾名思义,捶者击也,丸者球也,并且还是击球入窝,高尔夫球与此酷似,因此不少中外体育史家认为,高尔夫球起源于中国。
捶丸“老祖宗”也许是成都人
关于捶丸活动的最早记述,见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署名为“宁志斋”的人编写的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根据《丸经·集序》中“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述,可知捶丸形成期的下限至晚在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
有学者认为,捶丸最早可能起源于晚唐时候的成都。其理由是,在成都市中区唐代地层中出土了很多陶球、瓷球、木球、石球,这些球大小不一,有些还带凹点,明显有击打的痕迹,专家认为这些都应是捶丸用的球丸。
元代捶丸球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藏
另据南宋文献《挥麈后录》记载,后蜀皇帝孟知祥入蜀时,就看到成都人执杆捶丸:“孟知祥(后蜀之主)初镇成都,见蜀人击球,一棒便入湖子者,谓之猛入。”文中“湖子”一词的意思是球穴。
《新五代史·后蜀世家》记载:“昶,知祥第三子也。”“昶好打球走马,又为方士房中之术,多采良家子以充后宫。”孟知祥是后蜀的开国皇帝,孟昶是他的三儿子,父子二人在五代十国时期均为后蜀皇帝。史料记载“昶好打球”,这球是指步打球还是捶丸尚待考证,但根据《挥麈后录》记载,至少可以推测,晚唐时候,成都人已经会捶丸了。
“捶丸”图
此外,创于东晋盛于唐的邛窑,为烧制捶丸提供了技术支持。成都地区出土了大量陶质、瓷质、木和石质捶丸,特别是出土于唐代地层的数量不菲的带凹点的木质捶丸和绞胎捶丸,都是成都人玩捶丸的有力证据。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收藏了一枚元代捶丸球,就是运用了绞胎工艺,由两种颜色不同的湿泥入窑烧制而成。
遥想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远离战火、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又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技术支撑,有地方官甚至一朝天子作为提倡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四川的捶丸运动风靡一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捶丸具体怎么玩?
《丸经》共三十二章,约一万二千字,详细地叙述了捶丸的方法、规则、球场道德、场地设备及器材用品的规格。《丸经·目序》中还特别强调了捶丸的作用是“养其血脉,以畅四肢”,是“训将训兵之一技”。
捶丸最显著的特点是场上设球穴,以杖击球。正如《丸经·集序》所说:“视土燥湿坚岔而安基,择地平峻凹凸以制胜,拽肘运杖,击杓收窝。”捶丸的场地,多设在野外。
《丸经·因地章》云:“地形有平者、有凸者、有凹者、有峻者、有仰者、有阻者、有妨者、有迎者、有里者、有外者。”不平的坡称峻,坡的上面称仰,前面有隔的称阻,后面有碍的称妨,能反射球的称迎,左高的称里,右高的称外。后面有碍,往往容易打坏球棒,并且难于打到球窝旁边,所以“后妨不处基”。
明《宣宗行乐图》(捶丸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场上设窝,又叫“家”,即小洞;窝边插小旗。捶丸时,以球入窝为胜,胜则得筹。所谓“基”,就是画定的击球点。《丸经·定基章》云:“基,纵不盈尺,横亦不盈尺;择地而处之,直向而画之,瓦砾则除之。”由此可知,基的大小,长宽不满一尺,选择正对球窝的地方画基;若地面有瓦砾杂物,则去除后再画基。“作基不左立,丸不处基外,权不击基,足不踏基,手不拭基,无易基,无毁基。”即规定:假如向南击球,则人不许立于西侧,球不得安放在基外,脚不许踏基,手亦不许拭基;基既画定,不许更换,更不许毁掉;假如基周围五尺内有人行走,则该人所在组全输。此外,球基和球窝的距离,远的可以相隔50至60步,最远的不得超过100步,近的至少宽于一丈。
捶丸场地布置
比赛时,既可分组,曰“班”,曰“朋”;亦可不分组,各自为战。以参加人数多寡,又分为大会、中会、小会、一朋、单对等。10人、9人为大会,8人、7人为中会,6人、5人为小会,4人、3人为一朋,2人为单对。比赛前各到"关牌"处领筹。筹又叫牌,每人5筹。捶丸时,每人三棒,三棒均将球击入窝中才能赢一筹,所赢筹由输家给。根据筹之多少可分为大筹(20)、中筹(15),小筹(10)。比赛以先得以上各数为胜。
此外,还有一系列惩罚条例:不许换球,不准重捶,犯者本人及同组皆输;不许为他人指示地形,犯者输;借棒与他人,借他人球者为输;替他人击者输双筹;打在窝中用棒拨丸而击者输;如先有人在第二棒时将丸打在窝边,若后来人故意捶丸撞该球者也为输。凡此种种,输方出筹,赠与对方。最后,以得筹多少分胜负,并以筹为据分割财物。
风靡一时,妇孺皆好
由于捶丸的活动量不是很大,而又能“收其放心,养其血脉,怡怿乎精神” (《丸经·序》),因此也是妇女喜好的休闲娱乐活动之一。明人杜堇的《仕女图》长卷,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图中描绘了明代贵族妇女的休闲娱乐生活,其中就有抚琴、观鱼、游园、蹴鞠、捶丸等。图中的捶丸场地是在庭院的一角,没有什么特别的设施,这可能就是明代富贵人家捶丸的特点,不用什么特别的建筑,只在花木假山之间挖几个洞窝便可进行捶丸活动了。
明杜堇《仕女图》卷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捶丸在宋代风靡一时,据捶丸专著《丸经》记载,“至宋徽宗、,皆爱捶丸,盛以锦囊,击以彩棒,碾玉缀顶,饰金缘边,深求古人之遗制,而益致其精也”。说明宋徽宗不仅爱打球,还要晒豪华装备,他的球杆以金子装饰缘边,顶上还有玉饰,球包是个锦囊,宋徽宗还深知业精于勤,经常学习古人留下的技巧,所以球技不断提高。
如果说宋徽宗玩的级别是公开赛,那么击角球相当于社区赛,即捶丸的“儿童版”。
古诗“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讲的就是小孩子捶丸时,击球入穴的情景。小朋友体能有限,只能玩略微小型的活动,于是,捶丸在孩子们手中得到改良,变成了“角球”。所谓“角球”,就是用角骨制成的球,质地柔软,不易击碎,小孩子玩耍再合适不过了。
宋蕉荫击球图故宫博物院藏
捶丸、蹴鞠、马球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球”。流行的时间有早有晚,但都风靡一时,且形成了严密的组织和比赛规则。由此见得,古人的生活并非只有吟诗作对,各种户外体育运动也很受欢迎。
资料来源:
①《古人玩的“高尔夫”捶丸起源唐代 “老祖宗”可能是成都人》华西都市报 2018.12.26
②“捶丸”百度百科词条
注: 图自网络
文:冷瑶琪
编校:野妹儿工作室
编审: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