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门槛前,三本书远远地排成队,各自挂着厚重的招牌。这里面没有什么琢磨不透的玄妙,汉室、明王朝、战乱诸侯,一个接一个,作者们的笔下不是赫赫有名的豪杰,就是岁月深处的庙堂暗战,饭菜与沙场错落着,真真假假混杂在一起。你以为小说离自己很远,实际隔着的只是几秒钟的阅读,谁又能避免陷入书中人物的命运快意?看似遥不可及,其实脚底下的灰才是真的。
有人提笔,第一本便是汉末的刘备,不过这回他不是单纯的皇叔。他的名号多到让人一个个摘下来都嫌烦。什么大儒亲传,诗人,辩经达人,第七世传人,就算是纸贵直接责任人也没落下。但这些头衔背后,还是那个被历史裹挟着往前走的人,看上去意气风发,偶尔透露些疲惫。是的,就是他,这样一个不完美的刘备。
故事推进得很快,也许桌子旁的人们还没说完酒,外头的民众代表们已经手起刀落。此剑斩下去,山东的气氛变了,从不声不响的老实人,到敢于拍桌子的多数派,大家都觉得那些陈年的骄矜正在碎裂。苏咏霖坐不住了,亲自写文章去表扬,可见得他的高兴不是装出来的,像家里老父亲看孩子长大一样。
一场大会,震撼的不是大佬们,而是那些平头百姓。很久很久,没有人真正相信过自己能改变命运。这一次他们真做到了,打破了官本位,压下了高高在上的大盖帽,明确地对未来发出了信号。官员得适应被约束的日子,不可能再随心所欲。民权不再是纸上谈兵,承认了,还能不信?
这里头的紧张感扑面而来。你看时间停不下来。有人把进度条偷偷拉快,苏咏霖说还要执政十年,实际上政事早丢给了辛弃疾,自己跑去关注科学和家庭。可他盯紧的民众代表会议,偏偏成了全民竞速。行省一级的全民代表会议完成得飞快,一直铺到州府。速度快到让人心慌,仿佛再晚一步就完不成苏咏霖的期待。
大家争分夺秒,目标明确。其实不光是为了自己,还是想让苏咏霖能安心。总得把他的理想照单全收。有人说,这样的进程会让人变得麻木,反正只是走流程,做了也没多少实感。另一边却有人认为,不如此就什么都动不起来。你说,谁懂得更多?
再来看明代的守护者,赵昊,身份连环套,一堆历史名人跟着他转。他是幕后黑手,也是诗坛遮羞布,连塞巴斯蒂安都被他救了。周围各种角色环伺,明争暗斗的门道,比菜市场还热闹。
说到极鲜粉还真复杂,原型来自后世烟台威海的海肠子粉,有人觉得它就是味精的变身。当年鲁菜师傅倒腾的调料,硬生生把一堆老菜推出来,愣是赢了全国。赵昊用极鲜粉在酒楼试水,直接把老饕们胃口提到天花板。这不是开玩笑,一桌八荤四素全是熟面孔菜,可偏偏每一道都让人忍不住点头,嘴里只有一个“鲜”字。这才叫神来之笔!
食客们围成一团,有的在抢位,有的直接要包下来吃到明年。掌柜的明知不用操心回头客,还要跟大家玩限量,都是玩心。菜的价格高得吓人,十两银子一架桌,转眼间被抢光。有人纳闷,这种天价有人买?其实大家全抢疯了。转天预订,席面照样一扫而空。你说,这不是疯,是啥?老饕们嘴巴刁,可钱照出的是真心。
不少人会觉得,这就是明代资本主义小萌芽,投机取巧的方式才能抢到生意。可历史没那么简单。赵昊在经营人心和市井气息上动了脑子,让长桌上的老油条和巷子里的新面孔,全都心甘情愿掏钱。一点也不神秘,全凭琢磨透了人性。价格和口味不是生意的全部,偶尔还得靠操作气氛,把“稀缺感”做足。酒楼成了演戏的地方,大家都成了演员。现实中也常有人为了头一口热闹的饭,排一整天队,谁也不见得比古人理性。
倒是这一点说起来矛盾。现在市场多元灵活,可明朝这种排他性的限量操作,越古板,反倒越像新零售的套路。到底现代比古代聪明?还是老祖宗的饭碗更稳?
转去乱世边缘,第三本书的公孙珣也挺有意思。他生母据说是穿越者,搞得本来应该糊涂长大的人,偏偏有了人生指导。他并不觉得自己的路子有多清楚,最多是跟着走而已,逐渐发现历史其实不按剧本来。遇到老师,身边多了各种重量级人物。
光禄勋刘宽,喝酒不洗手,却堪当宫内兵马大管家。这种人三天两头出现在朝会前排,哪怕连皇帝都得坐后头。公孙珣能跟到他身边,见到一堆未来的国之栋梁,眼睛都忙不过来。每个人都不是纯粹“脸谱”,不是帅的就是有背景,谁也说不清这乱世里哪个结局才算圆满。
比如王邑,门第显赫。其实公孙珣不记得这个人,总觉得名字太小,估计活不了多久。可实际上王邑后来也是割据一方,只是没人提起罢了。你说见多识广就有用?偏偏有人老娘没讲到过,那只能自作聪明。
傅燮则是边地新秀,据说年少持重还满身正气。这类人出现在书中,总有种“主角光环”扑面而来。可惜公孙珣依旧轻视。大耳刘备,没人觉得能有出息,偏偏后来风云突变。看似天真,实则人心复杂。
许攸,字子远,南阳人,跟刘宽沾亲带故,交往遍地。公孙珣跟他居然关系老好。人际关系网越拉越大,只是此时谁也没想到,日后这些人有的成大器,有的转眼消失,有的甚至连个好名声都没捞着。每个角色都浮浮沉沉,你能说得准他们将来哪一个更厉害?小说故事里也打不住碎念。
其实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细节铺排很碎。有人追求权谋,有人顾着家国,有人只想着调一盘好菜。不管是哪一路,大时代下没人能置身事外。偶尔作者爱惜人物,笔力略显眷恋,更多时候则是用一种近乎随意的手法翻过这一页,再顾不上补充遗漏。讲真,历史书里也不全是有头有尾。有些人一句话草草带过,后来才知道他们搅动了大风浪。反正故事讲到底,没有哪个是干净利落收场的。你问结局重要吗?有谁还真的在意过。
这些带着厚厚尘土气的故事,摊开看,每一本都不完美。角色鲜活,细节时疏时密,逻辑偶尔断档,感情反复来回,态度不一。三卷之中你能找到现实的投影,也能读出幻想的边角。气氛如夜色,有时候一阵风就全散了。有厨子,有官,有野心,有胆怯,每个人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努力着。
通往盛世的路上,文臣武将未必谁比谁聪明。他们都只是想在风浪中多留下一点痕迹而已。故事讲完,剩下的,是翻页的手,再随手一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