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争议,孙策杀于吉——一场历史的对与错之辩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孙策杀于吉的事件,评价较为复杂,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概括。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
"从小说情节和人物塑造来看(通常被认为是“对”的):"
1. "维护统治和权威:" 孙策刚刚平定江东,建立基业。于吉被视为一个妖人,其“法术”和“道术”在民间引起了恐慌和混乱,威胁到孙策的统治秩序和权威。孙策杀于吉,可以看作是维护其政权稳定、震慑人心的必要手段。 2. "人物性格:" 孙策在小说中性格勇猛、果断,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残暴和多疑。杀死被视为妖人的于吉,符合他这种急躁、不容异己的性格特点。这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枭雄,为巩固权力不择手段的一面。 3. "情节需要:" 这个事件推动了情节发展,让孙策的形象更加立体,也让后来的孙权继承基业时有所警惕(例如周瑜曾劝谏孙策不要杀于吉,但孙策不听)。
"从道德和现实角度来看(可能被认为是“错”的):"
1. "程序正义缺失:" 于吉是否真的“作祟”并造成危害,缺乏确凿的证据。在没有经过审讯和公正审判的情况下就将其处死

相关阅读延伸:三国演义:孙策杀于吉是对是错

三国演义:孙策杀于吉是对是错?孙策作为东吴的统领者,杀于吉可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但是于吉却不是一般人,奇怪的是,孙策杀了于吉后,自己也活不成了,他的老娘早就说过不要动于吉,那么孙策杀于吉是对是错呢?

于吉是一个“神仙”,他过大街时,百姓见到他,都很敬重他,纷纷向他下跪磕头。就连东吴的官员也敬重九分。以及孙策的老娘,也相信他是“神仙”。

百姓、官员对于拜神仙趋之若鹜,但是孙策的反应就大有所不同。

一次,孙策跟着官员在街上,偶遇于吉,百姓马上跑过去,磕头敬重于吉。于吉可是被人抬得高高,坐在椅子上,穿过大街,好一派活神仙的样子。

孙策见百姓竟然信妖,不拜他这个统领者,除了吃醋外,还对他们的无知感到气愤。

这还不算完事,家里的老娘也让孙策来气。老娘告诉孙策,于吉的本事可大了,说救了不少人。

孙策老娘:方才听人说,城中来了得仙道人,医治病人,万般灵验,求卜问占,通灵神奇。我闲坐也是无事,便想去看看。

这不说还好,一说就把孙策给气炸了。怎么连老娘也不站他这一边,咋回事啊?到底这于吉有什么法术?可以把全城百姓给迷得神魂颠倒。

家里的老娘把孙策气炸了,于是他选择外出。

孙策:我要去丹徒山中,涉猎消遣,借以散心。

可是事情不妙了。孙策被人暗算了。这人是为许贡报仇来的。总共三人袭击孙策。孙策中了箭,打到最后,倒下了。那三人结果是死了。

孙策是没有死,但是他要养伤。大夫交待说:“须静养百日,方可无事。”但是孙策没听话,他老娘说的:“心急气盛。”

为啥他老娘这么说呢?你看孙策中了箭伤后,足足躺了两个月才起身,可见这伤不浅,而他还要干起联结袁绍,攻打曹操的事,你说这不是要命是啥?

这还不止,在孙策跟各位元老商讨赶早操兵练习之时,于吉神仙突然从楼下经过,很多百姓要拜他。

其中一位元老还起身朝楼下观看,这番看神仙比开会还重要的表现,吓到了孙策。孙策心中顿时烧起一把火。结果可想而知了。那于吉命不保了。

孙策要杀于吉时,众多元老下跪,表示联名请求不要杀于吉神仙。而这帮人如此帮神仙说话,在孙策看来就是造反。所以杀于吉的想法已经不动摇了。

即使孙策的老娘及时赶到,喊住:住手。也无济于事。

孙策老娘:儿可知道,屈杀神仙会招祸的。…汝父当年心急气盛,不听人劝,才身中乱石,死于岘山。此事如昨,难道就忘了不成。

孙策对老娘的话,听是听进去了,但是他仍然要杀于吉。因为,他认为他受伤,是他大意才遭陷害,而不是不敬神仙导致的。

结果,于吉死于孙策箭下。而孙策也随后倒下了。因为他箭毒未消,又怒气冲犯。所以,孙策没有多久就死了。

那么到底孙策杀于吉是对是错呢?在他娘看来,肯定是错,在大臣看来,也是错,在孙策自己看来,就是对。

而在我看来,对和错都有。因为于吉的威慑力强过了江东之主,这已经威胁到孙策的统领能力了,不解决于吉,孙策接下来很难坐稳江山。

但是,孙策直接杀于吉又显得鲁莽了,在众目睽睽之下,在众人阻止之下,在母亲执意阻拦之下,把于吉杀掉,实属惊人,违背了人心所向。

如果说孙策选择另外的一种方式处理掉于吉,让百姓、官员和老母亲易于接受,那么孙策也不至于早死。

表面上看上去孙策的老娘信神,其实她是很聪明的,她明白全城百姓向着于吉,那么一定是有原因的。

如果说她反着干,势必会跟百姓过不去,得不到百姓拥护,所以她第一时间赶到,欲要阻止孙策杀掉于吉,只是坳不过孙策。结局孙策也在她的反驳之下,绝命了。

发布于 2025-08-02 06:13
收藏
1
上一篇:新西兰奇幻之旅,亲临魔戒世界探险记 下一篇:孙策为何挥泪斩于吉,揭秘两人之间惊心动魄的恩怨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