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街道,名字是随山而来的。很多事情好像早有安排,山在这里,生活就在这里长出来,那一片土起了风,凤凰山嘴头就是街道驻地,然后这名儿自然就落了下来。说是寓意吉祥,说不定,当年设立的时候不过是取个图个好的意思。洪武年间,这块地方叫潍县,后来清朝时候永丰乡省庄社,清末又归到辛冬区。民国时变了,先后在第七区、第十区里转悠。新中国建了油房区,后来又改了名叫沟西乡,区划天翻地覆,不过,总归人还是那拨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沟西人民公社拉起来的时候,人心也新鲜。八十年代改革,地方名又变回沟西乡。九八年,潍坊城市区重新梳理,这些年头多次叠加的行政村,归并成了一个新的凤凰街道。什么东白羊埠,邓家村,响河子,十三个村,全数拼一起。但要细分起来,谁跟谁都不完全亲,有过节有交情,什么都有,现在搁在一个锅里才能成菜。这些村的名字还跟着改,老辈子可能还会纳闷,咋以前的地名没有了。现在念一声“凤凰”,倒也不用多想,无非图个顺耳。这里面的变迁,谁又记得全?是不是大家都认可现在的名字呢?
坊安街道,说起来文气点儿,有坊子,有安丘。真的是两个地方的字拼一块,图个新,图个合。本地老一辈还记得南流村。元朝时就在,村旁有古墓当作证。明朝搬来郎姓,村北埠岭水往东南流,就叫“南流”了。“安流”换成“坊安”,其实是换了名没换地。这片地方后来一次次分村又并村,现在南为建华村,北为兴华村。有时候史书上记得叫勘县,有叫勘亭,后来都叫南流。
解放后,潍县把四十五个村划到安丘,东苏、前苏、石坑、营子那些,也都划进来,名字还是南流。区划连年调整,南流区,南流镇,公社,镇改街道,再整合成坊安。坊子、安丘两部分合起来算是官宣的新身份。其实底下村民哪个在意这些名字?你去问一声,谁还分得清这个曾经不是那个乡镇的呢。
坊城街道的称呼很直白,办事处在老城区,干脆叫坊城。古时候这里是齐国地界,后来清末属莱州。民国又划来划去,1914胶东道,1925胶莱道,折腾到1948成潍坊第四区。五八年公社年代,坊子公社算基层,逢大事小事都在这里吆喝。八五年宁家沟乡和坊子镇合并,再后来又一轮村庄组合。
零一年二月,组织上大调整,坊城街道变成恒安街道,老坊子镇、埠头镇、沟西镇整合,四分五裂站队。夹河套这些村归恒安,石河园前埠头划给长宁,张家柳沟那些划进荆山洼镇。到零七年又全兜回来,恒安、长宁、荆山洼三个单位合一叫坊城街道。名字一路改来改去,其实主心骨不变。坊城,还是坊子的城,人还是这群人。旁人未必认同这种整合,不过城市更新换代也无可回头。这么一算,坊城算是见证了坊子一半变迁。
九龙街道有九龙涧森林公园,这地儿挺来牌面的。很早很早,穆村镇、眉村镇地盘就是夏商时代的斟口、营州、齐。史上政权轮流坐庄,北海国、潍县、各种乡社区轮番接力。穆村镇到元时,北海镇在这扎根。清末时分成穆村、尚庄、丁村、小沼、杨庄五乡。进了现代,区划苏醒,公社、乡、镇,几十年拆了再合,合了再分。眉村历史也曲折,三千年前,人烟火炊已经有了。历代地名一直在曲折变换,朱里人民公社、上游人民公社,眉村人民公社,一直各自为政。
九九年,随着涌泉乡撤销,两镇各自收编一些村。到零七年,穆村、眉村彻底并入九龙街道,街办搬穆村去。谁还记得眉村独立的时候?现在大家都说九龙,没人计较分得细。九龙涧风景好,旧事如烟,多少故事搓揉在这一街之中。
黄旗堡街道,名字很单一,村叫什么就叫啥。历史层层叠叠的,夏朝时叫斟寻,周的时候设国都,齐僖公也把都城安在这里,又被杞灭掉。汉初有淳于县,后来安丘县划多社多区,这一片归着逢王、杞城、安泰,不过说给谁听呢,历史书上有,地面人看天吃饭。
新中国以来,也是在调整区划里跑马圈地。先有逢王区,改第四区,区政府驻逢王。五八年逢王公社成立,后来又改名黄旗堡公社。七十年代搬到黄旗堡火车站边上,一八一九公里外的地方,也没新鲜事儿。八十年代后又改镇,十三年后,黄旗堡镇并入坊子区,再三年后干脆变成黄旗堡街道。谁知道下一步有没有什么新变化?这些名字于百姓有啥实在?不过是贴个标签,方便记档的罢了。
太保庄街道,名与村同。上古青州,春秋战国分属过杞国、齐国、汉朝属都昌县。北宋变昌邑县,明清时分仁义、甘棠等社。民国十八区九区各种分得细,但如果不是查老档案基本没人管。到了战争年代区划混乱,五六年重归昌邑,峰山、丈岭、朱马三大公社变幻无常。
八三年,峰山人民公社划出另起太保庄乡。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属昌邑市。直到零七年撤乡设镇,月余之后并入坊子区。再过几年,干脆撤镇设街道。这些变化,除了给政府部门多做一份材料,普通农户眼前还是一亩三分地,名字换了,房子没变。只是地图上画一笔,下一级说一声,这些“庄”的变化再多,也只是一种过眼云烟。要说这条龙曾经有多曲折?反正现在归于一名,太保庄还不是太保庄。
王家庄街道,听起来普通。上古叫青州,商周多次轮替,莱国、淳于、杞国轮流演过好几出。从西汉到南北朝,归昌安县。清末老制度,一乡、二乡,赵戈庄社、朱子社这些名字轮番坐庄。民国后区划扑朔迷离,三区二区不断调整,不常用的名字只有档案房里才有记录。
从五十年代开始,一连串大合并,人民公社兴起,沙堆区、朱子区、孙孟区并来合去。到了一九八一,名字直接叫王家庄子人民公社。再往后,乡改镇,镇分村,零七年大区划调整,终于凑成现在的样子。二零一一年,王家庄街道成立,一切上轨。但要说底下老百姓感受到什么天翻地覆,谁会在意呢?王家庄还就是王家庄。
那么,多年区划合并如流水,村名换了,牌子改了,该种地的还种,打工的还出去打工。历史与现实缠在一起,谁也分不太清。要说变迁,谁说的都不一样。有人大呼其“发展”,也有人皱眉,怀旧,抱怨着昔日名字的消失。可到底哪种声音是对的?其实每个人都只守着自家院门那一块天。
回头看这一切,潍坊坊子七大街道,名字转来转去,地上的故事一个没少。**村名、街道、区划,变化的是纸面,不变的是地上人的活法。**未来还会怎样变,谁说的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