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小区里碰到邻居李姐,她正愁眉不脸地跟另一位家长诉苦:“我家孩子这次月考,数学考了112,英语111,语文也上了105,我本来挺高兴的。可一看物理76,化学73,生物75,这心里头啊,就跟堵了块大石头似的。你说,这语数外都快接近满分了,怎么物化生就这么‘拉胯’呢?”
这话听着是不是特别耳熟?我相信,很多家里有中学生的父母,可能都经历过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心情。一边为语数外的高分暗自欣喜,一边又为物化生的“不上不下”焦虑不已。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我们很多人都没仔细想过的“偏见”。
让我们先来算一笔简单的账。在很多省份的中考或者高中平时期末考里,语数外三科,满分通常是120分。能考到110分以上,意味着得分率超过了91%,这绝对是一个值得竖起大拇指的成绩。而物化生呢?满分往往是100分。75分的成绩,得分率是75%。从数字上看,91%对75%,高下立判,所以我们会觉得前者是“优秀”,后者是“一般”。
但,我们真的只是被数字迷惑了吗?恐怕不止如此。
我们内心的那杆秤,早就被“主科”和“副科”的观念给悄悄影响了。 从小学开始,孩子每天花时间最多的是哪几门课?语文、数学、英语。考试的重量级,排名的关键性,几乎都系于这三科之上。久而久之,在我们潜意识里,这三科的成绩就拥有了“一票否决权”。它们考好了,孩子就是个“好学生”的底子就稳了;它们考砸了,那简直就是天塌地陷。
而物化生,在并非其核心赛道的学习阶段(比如分科前),常常被我们下意识地归为“次要”位置。我们对它们的期望,有时会不自觉地降低为“不拖后腿就行”。一旦孩子考了个85、90分,我们甚至会觉得是“超常发挥”,喜出望外。而75分,恰好就卡在那个“好像也没太差,但绝对不算好”的尴尬地带,于是就被轻描淡写地归为“一般”。
更深一层的原因,在于这两种成绩带来的“感觉”完全不同。
语数外的110分,是一种“登堂入室”的感觉。它意味着基础扎实,难题也能攻克,卷面整洁,精准。它带给家长和孩子的,是一种稳稳的掌控感和安全感。“看,我们的根基打得很牢!”这种喜悦,是踏实而充盈的。
而物化生的75分,是一种“徘徊在门口”的感觉。它通常意味着:基础知识大概掌握了,书本上的例题可能也会,但一到综合应用,一到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就开始丢分。它暴露的可能是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是思维不够缜密,也可能是练习量不足。这个分数带给人的,是一种“悬在半空”的不确定感和危机感——“他到底是会还是不会?这成绩能稳住吗?以后难度上来了怎么办?”
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焦虑的最大来源。
我侄子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文科思维强,语数外学得轻松,成绩也漂亮。但一碰到物理化学,就有点“转不过弯”。他常跟我抱怨:“姑,那些公式我都背了,但题一变个花样我就懵了。感觉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得见,却摸不着,总是差那么一点透彻。” 这个75分,对他来说,就是那层“毛玻璃”的具象化体现。
所以,当我们再面对孩子“语数外高分,物化生中游”的成绩单时,或许应该换个角度看问题。
首先,请毫不吝啬地肯定他在语数外上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能在这三座大山上攀登到高处,证明孩子具备优秀的学习习惯、专注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是他的优势和基本盘,值得所有的掌声。
然后,平静而认真地对待那个“75分”。不要简单地把它定义为“笨”或者“不用功”。它更像是一个善意的提醒,一个精准的“诊断报告”。它在告诉我们:孩子在这一学科的学习上,可能遇到了方法上的瓶颈,或者存在某些知识盲区。它需要的不是责备,而是帮助。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摊开物化生的试卷,不是去计较那失去的25分,而是去研究:“我们怎么才能拿到下一个10分?”是概念没吃透?还是审题习惯不好?或者是计算总出错?找到那个最关键的点,集中精力去突破它。
学科的属性本就不同。语数外更注重积累和体系,像盖房子,一砖一瓦,根基牢固就能建得高。而物化生,尤其在入门之后,更注重逻辑推理和融会贯通,像解谜题,需要那一下“开窍”的顿悟。给孩子一点时间,也给我们自己一点耐心。
说到底,一张成绩单,不应该成为我们评价孩子的全部标尺,而应该是一张用于导航的“学习地图”。它清晰地标出了我们的优势高地和待探索的丘陵。110分告诉我们方向正确,动力十足;75分则提醒我们,下一段路程需要调整策略,更专注地前行。
每一个在学海里航行的孩子,都需要我们做那个能看清全景的灯塔,而不是只会盯着某一处暗礁惊呼的船员。欣赏他们已经征服的广阔海域,也陪伴他们一起去攻克那些尚未拿下的礁石,这,或许才是我们面对成绩时,最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