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知识探秘,天王殿篇

我们来聊聊寺庙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天王殿 (Tiān Wáng Diàn)"。
天王殿,顾名思义,是供奉天王的殿堂,通常位于寺庙的"中轴线上,是进入寺庙后的第一座主要殿堂"。它在寺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信徒进入宗教活动区域前的过渡空间,也象征着寺庙的庄严和秩序。
以下是关于天王殿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1. "主要供奉对象:" "弥勒佛 (Mílè Fó):" 通常供奉在殿内"正中央"的佛坛上。弥勒佛以笑容满面、慈祥可亲的形象著称,象征着欢喜、乐观和包容。他背后常贴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楹联。需要注意的是,殿内供奉的弥勒佛通常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高僧,被认为是弥勒佛的应化身。 "韦驮菩萨 (Wéi Dǎo Púsà):" 通常站立在弥勒佛"背后"的佛坛两侧。韦驮菩萨以"神通广大、保护佛法"而闻名,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护法神。他手中常常拿着“降魔杵”,象征着降伏邪恶、护持正法。 "四大天王 (Sì D

相关阅读延伸:寺庙知识之天王殿篇

过了山门,我们就进入了天王殿。天王殿是中国传统佛教寺院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左右供奉四大天王,背面供奉韦驮菩萨,所以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或韦陀殿。

天王殿和弥勒菩萨

弥勒佛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是娑婆世界未来佛,也称“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中国寺庙中供奉的笑口常开弥勒像,依据的是五代时的契此和尚(人称布袋和尚),因传说其人是弥勒的化身,所以后人广塑造像供奉。弥勒像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给人欢喜信受之感,人称“大肚弥勒”,以此来教育信众量大福大。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又称护世四天尊王,分别护持着四个洲,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四周是大海,海的四面各有一洲。东方的叫东胜神洲,南方的叫南瞻部洲,西方的叫西牛贺洲,北方的叫北俱卢洲四大天王各率二十八部夜叉大将,镇守一方。

东方持国天王:“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身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有三义:

一,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紧则易断,太松则声不响,表行中道之法;

二,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三,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象征调;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身为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有三义:

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

二,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三,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剑,象征风。

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身为红色,穿甲胄,手缠一条龙,有三义:

一,表世间多变之意;

二,是龙神的首领;

三,西方广目天王手握一条龙,象征顺,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

北方多闻天王:“多闻”指颇为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身为绿色,穿甲胄,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有三义:

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

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

三,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一伞,象征雨。

四天王手中所持的法器也象征为风,调,雨,顺;旨在祈愿天王护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今日佛寺所见四大天王形象,基本上由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描述塑造而成,四大天王被称为“魔家四将”,死后才封为四大天王,分别为:老大是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老二是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老三是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老四是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

韦陀菩萨

接下来就是弥勒菩萨的背面,这位叫韦陀菩萨,韦陀菩萨是佛教的护法神。据说,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邪魔把释迦牟尼佛的舍利抢走了,就是韦陀菩萨及时追赶把它夺了回来,所以韦陀作为了驱除邪魔和保护佛法的天神。韦陀菩萨正对着大雄宝殿,是寺庙的守护神。

韦陀一般是站立像,十指合掌,他手上金刚杵的位置很有讲究:

如果这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

如果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

如果杵拄在了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一般游客进入天王殿,迎门而坐的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弥勒佛。所以,民间才有“进庙先拜弥勒”之语。所以,人们进入寺庙最先参拜的就是拜弥勒了。

外来的游方僧人入寺参拜时,则是要先拜韦陀,离寺时才拜弥勒佛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些游方僧人入寺后,得要“看韦陀的脸色行事”。这里所谓的“脸色”只是个比喻,游方僧要重点关注的,是韦陀手中的金刚降魔杵。

发布于 2025-11-23 09:13
收藏
1
上一篇:2015心路历程,揭秘如何做到心无挂碍的三个关键步骤 下一篇:梦幻西游全服首现“四技神兽”广目巡守,价值连城突破六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