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暨汉代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11月8日在南昌举行,会上专家公布了海昏简牍的最新修复进展。其中,海昏侯墓中出土《诗经》相关简牍约1200枚,并首次发现秦汉时期全本《诗经》。
这一发现对《诗经》研究有什么样的价值?《诗经》的版本流传又是怎样的?两千多年前,海昏侯刘贺又是怎样学习《诗经》的?新黄河记者专访了《诗经》研究学者、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张硕,张硕专注《诗经》研究多年,曾出版专著《〈诗经〉祭祀礼乐探索》。
《诗经》在战国时期已成为“显学”
新黄河:目前文献学意义上的《诗经》最早的版本是什么?流传的过程是怎样的?
张硕:目前文献学意义上的《诗经》最早版本为安大简(即安徽大学所藏《诗经》竹简),该版本属于战国早期,其内容涵盖《国风》57篇(包括残篇在内),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诗经》文献。
《诗经》的传播并非源自单一途径。根据先秦《左传》中“季札观乐”等文献的记载,早在孔子之前,《诗经》的“定本”已在流传。这一“定本”是周代礼乐文明的结晶,堪称“礼崩乐坏”前夕的珍贵遗产。此后,《诗经》逐渐摆脱了礼乐的原始属性,其传播方式可能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口耳相传的记诵,二是通过文本的不断抄写。近年来,陆续有战国时期《诗经》竹简出土,但多为残本,仅涉及少量篇章。从这些出土文献推测,《诗经》在战国时期已成为“显学”,存在不同地域的抄本。这些抄本与今日所见《诗经》文本虽有一些异文,但多为通假字,总体上“大同小异”,真正“颠覆性”的差异较罕见。至秦代,《诗经》虽遭“焚书”之劫,但因民间保存及人们的记诵,几乎未受影响。《汉书·艺文志》即云:“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
汉初,《诗》学分为四家:鲁、齐、韩、毛。除《毛诗》在民间流传外,其余三家传人相继被立为博士,其学说成为官学。实际上,有学者研究表明,这四家诗的源头均与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荀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代作为“大一统”的时代,各家《诗经》文本不断趋向整合与统一,总体上仍呈现“大同小异”的特点。
最大价值,在于完整性
新黄河:此次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所谓的“考古首次发现秦汉时期的全本《诗经》”有什么价值?
转自新黄河客户端
来源: 大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