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海军官方微博“中国海军发布”消息,中国海军“辽宁”号航空母舰12日上午从青岛某军港解缆启航开展例行训练和科研试验。此次演练,航母舰载机的运用和飞行训练将成为重头戏,作为目前中国舰载机的主力机型歼-15“飞鲨”战斗机毫无疑问将成为此次训练的“主角”。
作为中国首款国产舰载战斗机以及目前中国海军航母舰载机的主力,歼-15自曝光之初便得到了广泛关注。该机的设计源于发展自苏-27SK的歼-11B,并参考了苏-33的原型机T-10K-3的关键子系统。由于沈飞在长期生产歼-11系列战斗机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故歼-15的生产进度迅速,从原型机试飞到量产型形成战斗力仅仅用了五年左右的时间。歼-15的服役,使中国海军首次拥有了海上区域制空能力,标志着中国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海。
图注:飞行中的歼-15“飞鲨”
目前中、美、俄、法四国海军舰载战斗机的主力机型分别为歼-15、F/A-18E、米格-29、“阵风”M,这四种代表目前世界舰载战斗机主流水平的机型的性能比较一直是热点话题。目前F/A-18E已经是中国近海的“常客”,米格-29K也已经被印度海军采购作为“维克拉玛蒂亚”号的舰载机主力机型。鉴于法国正在积极向印度推销“阵风”战斗机,未来“阵风”M成为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的主力机型也未尝不可能。
图注:美国海军F/A-18E“超级大黄蜂”
作为代表中、美、俄、法四国航空工业水平的典型代表,上述四种战斗机虽然单机作战效能存在差异,但整体技术水平相去不远。在设计上,歼-15、F/A-18E、米格-29K和“阵风”M都属于第三代战斗机改进型,其中歼-15和米格-29K发展自陆基战斗机,F/A-18E是中型舰载战斗机的放大,“阵风”M则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陆基和舰载型“一机两型”的问题。四种战机都采用了比例较高的复合材料以减轻空重,并增强海上高盐高湿环境下的耐腐蚀能力。“阵风”M采用了RBE-2-AA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其余三种机型则采用传统的机械扫描雷达,故“阵风”M理论上具有更佳的目标探测能力和更多的火力通道。但目前中、美、俄三国的AESA雷达都已批量投产服役,故另外三种机型未来也必然会弥补这一差距。在机载武器上,中、美、俄、法都能提供全套的对空、对面攻击弹药,但F/A-18E因武器挂架设计优秀而具有最好的对海、对地打击能力。米格-29K在经历了从基于米格-29S设计的“9.31项目”到基于米格-33设计的“9.41项目”,实现“脱胎而不换骨”的改进之后,作战效能已经有质的飞跃,与“阵风”M接近但仍逊于歼-15和F/A-18E,优势在于继承了米格-29系列优异的机动性;歼-15则具有最大的机体平台,改进潜力巨大,也适合改造成为各种特殊用途舰载机。总体而言,四种战机难分高下,未来将是彼此的强劲对手。
图注:正在“维克拉玛蒂亚”号上降落的米格-29K
从体积和吨位上看,歼-15大于F/A-18E,F/A-18E又略大于米格-29K,“阵风”M最小。对于“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母来说,米格-29K的体积比较合适,能够在这种甲板和机库容量都比较有限的中型航母上实现载机数量和单机性能上的平衡。“阵风”M虽然性能比米格-29K更好,但由于在设计上未采用折叠机翼,所以在占用空间和调度灵活性上反而不如米格-29K。目前米格-29K与“阵风”M相比,主要差距在于武器挂载能力和机内载油量,这可以通过将米格-29K进行类似从F/A-18C到F/A-18E的放大来解决。F/A-18E体积并不比米格-29K大很多,以俄罗斯的航空工业水平,将米格-29K进一步发展到F/A-18E级别并没有太大问题。但目前米格-29K使用的RD-33MK发动机推力和推重比都与F/A-18E的F414有一定差距,放大了的米格-19K若仍配装RD-33MK会导致载弹量、航程和对航母舰载机而言至关重要的起降能力的恶化,所以米格-29K未能进一步放大也是有情可原的,但这为俄罗斯海军未来更大吨位的重型航母的舰载机选择造成了麻烦。
图注:从“戴高乐”号航母上起飞的“阵风”M
而相比于米格-29K的潜在问题,歼-15面临的麻烦则恰好相反。四款舰载战斗机中,歼-15拥有最大的体积和吨位,虽然目前来说载弹量仅仅与F/A-18E同级,但因翼展、机腹空间都比较大故挂载大型弹药的能力比起F/A-18E更胜一筹。然而,由于“辽宁”号采用滑跃起飞,而目前在建的首艘国产航母001A也将沿用滑跃起飞、拦阻着舰的方案,这严重制约了歼-15的武器挂载水平。相比而言,美国海军舰载机长期使用弹射起飞方式,F/A-18E自设计之初就完全基于弹射起飞设计,故自然不会因起飞方式而使载弹量被束缚手脚。起飞方式的不同,直接将歼-15与F/A-18E的制空作战能力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而因滑跃起飞不能挂载重型空对面武器使得歼-15在对地/对海攻击能力上不能和F/A-18E相比。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即为将歼-15部署到弹射起飞航母上,而从短期来看,这个可能性似乎可以排除。
目前,制约歼-15性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在于起飞方式和作战体系。滑跃起飞对于起飞重量的限制显而易见,且滑跃起飞甲板由于弧度较大不能作为停机区,导致歼-15在航母甲板上的部署能力下降,并降低了载机数量。同样,由于滑跃起飞限制了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的起降能力(类似E-2一类的固定翼舰载预警机只能从“辽宁”号的195米长起飞点起飞,且不能满油),目前歼-15只能依托卡-31或直-18J预警直升机提供空情信息。相对于固定翼预警机,预警直升机搜索范围小、滞空时间短,这为歼-15获得稳定、连续的战区空中情报造成了极大困难。相比之下,F/A-18E则可以通过E-2C/D预警机传输的目标信息提前准备并发起攻击,毫无疑问增大了在实战中的胜率。目前国产舰载预警机的技术验证机JZY-01早已曝光,预计在国产弹射起飞航母服役时国产舰载预警机便可投入生产,介时歼-15面临的两大难题将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