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很多经典故事背后值得思考的。孩子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来引出“我们争的,究竟是赢,还是‘我’?”,说明他/她已经开始有独立思考和价值观的萌芽了。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个问题:
1. "故事本身的启示:"
"兔子赢了(速度优势):" 兔子代表了天赋、速度、实力。他确实在比赛中依靠自己的优势赢得了胜利。这证明了在某些规则和条件下,“赢”是可能通过自身能力实现的。
"乌龟赢了(坚持和策略):" 乌龟代表了坚持、毅力、策略。他没有与兔子拼速度,而是选择了自己的优势,最终赢得了比赛。这证明了“赢”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比如专注自身、克服困难来实现。
"兔子输在“我”:" 兔子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骄傲、轻敌,以及将“赢”看得过于理所当然,甚至有些不屑于对手。他的行为模式是“我”赢了,“你”输了,缺乏对对手的尊重,也忽视了过程中的变化和风险。
"乌龟的成功在于“我”的坚持:" 乌龟的成功,源于他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不受外界干扰(兔子的嘲笑)。他的行为模式是“我”在努力,“我”在坚持,“我”最终做到了。
2. "深入探讨“
那天,孩子讲了一个《龟兔赛跑》的新结局:
“乌龟赢了,可它还是那只慢吞吞的乌龟。兔子输了,但它一路吃了、睡了、玩了,开心得很。这场比赛,除了输赢,什么都没改变。”
我一时语塞。
我们总用这个故事告诫孩子“勤奋必胜”,却忘了问:胜利之后呢?
那只乌龟,赢得了奖杯,却可能依旧错过整个世界的风景;那只兔子,输掉了比赛,却真实地拥抱了路上的每一刻欢愉。
不是故事错了,是我们的解读窄了。
孩子的通透在于,他看到了“结果”之外的“状态”。我们成年人,却早已被“竞争”与“成败”的思维牢牢固化,忘记了生活本身是一场体验,而非一个个待达成的目标。
或许,真正的成长不是教会孩子如何赢,而是守护他这份随时能看清本质、不被世俗标准绑架的智慧。
您看,您孩子的一个问题,足以引发如此多层面的思考。这正印证了您最后的感悟:有时候不是孩子活得比我们明白,而是我们的思维真的被很多“理所当然”固化了。
保护他这份珍贵的质疑精神,或许是我们能给他的、比任何寓言故事都更宝贵的礼物。
与君共勉!!!
#上 聊热点##亲子教育##冬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