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有过一段较为安定的局面,经过大战的刺激,航空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1920年至1932年,欧美航空界创造过不少新的飞行纪录。这一批飞行冒险家们的行动,也促进了日后航空技术和飞行事业的发展。
1927年美国邮递飞行员C・林白创造了单发单机不着陆横渡大西洋后,1931年林白夫妇又驾驶一架洛克希德的“天狼”号水上飞机从纽约沿北方分段南下经日本东京等地到达南京,引起有关人士对开辟美洲至东方飞行的兴趣。
在欧洲,30年代初,法国与德国曾做过飞越大西洋的空邮业务,这也增强了人们对民航洲际远航的要求。1930~1931年,德国的Do-X飞艇曾分段飞行至美国纽约,但这只是一次尝试性的飞行,并没有成功。
20年代初,美国有一些早期的航空公司,开辟了一些拉丁美洲的飞行航线,有用陆上飞机,也有用水上飞机的。1929~1931年,这些公司有的合并。1927年3月成立的最大的一家泛美航空公司投入西科斯基S-40、S-42等较大型的水上客机加入航线飞行。
这类飞机均以19世纪美国的一种专门用于航行东方作茶叶与羊毛交易的“快速帆船”——飞剪船(Clipper)命名。1931~1932年投入使用的3架S-40水上飞机分别被命名为“美国飞剪”“卡尼比恩飞剪”和“南方飞剪”。
此后该公司在航线使用的大型民航机均以“飞剪”(Clipper)命名并顺序排列编号。
美国邮资明信片上的“中国飞剪”号当S-40进行长途飞行一段时间后,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经验。这时,马丁公司的总裁认为开辟飞越太平洋航线的时机已到。该想法得到马丁飞机公司的赞同。
但因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太平洋各基地的陆上设备也不完善,因此为了安全起见,越洋飞行只能是分段进行。
在J・提比总裁的建议下,马丁飞机公司决定为此研制4发的水上民航机。这种飞机采用上单翼,机身下方装有两副代替机浮的短翼。其内部也可贮藏燃料。飞机为全金属结构,机身上下部均采用当时盛行的波纹蒙皮。机舱内布置豪华,有32-42个座位,也可改装为18个卧铺。客舱内还设有餐厅和娱乐室,在当时来说其服务设施可说是第一流的了。该机的型号定为马丁M-130。
第一架马丁M-130飞机于1934年12月在马里兰工厂完工后,曾在大西洋上空作过20多次的长途飞行试验,直至1935年正式移交给泛美航空公司。参与接收的除公司的主管人员外,还了著名飞行员C・林白参加。第一架飞机定名为“中国飞剪”号(China Clipper),马丁公司制作编号是558;民航编号为NC14746。
第二架于1935年11月14日移交,制作编号是557;民航编号为NC14715;定名为“菲律宾飞剪”号。
第三架于1936年3月30日移交,制作编号为556;民航编号是NC14714;定名为“夏威夷飞剪”号。
马丁M-130只制作了3架,每架价格为417000美元,而当时投产的道格拉斯DC-2双发民航机售价仅为78000美元,可见其造价之昂贵。马丁M-130机上除按常规配备一名男服务员外,机组人员有正驾驶、副驾驶、管理员、领航员、无线电员各一人,随机工程师二人共七人。
1935年11月22日,首架“中国飞剪”号在旧金山附近泛美航空公司基地亚拉麦达(Alamcda)举行首航典礼。NBC电台宣读了罗斯福总统的贺信。参加典礼的除公司以J・迪彼为首的各级人员外,还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和美国邮电部部长等要员。当托在机身下部的滑动拖车将飞机滑入水中后,由经验丰富的埃德温C・缪齐克(Edwin C・Music k)任正驾驶。飞机载上重为830千克的11万封邮件和6名随机记者在沿岸参观的15万观众的欢呼声中徐徐离开水面,飞向东方,开辟了新一代美——亚航线的新时代。当时正是太平洋时间午后3点46分。
当三架“飞剪”飞行约一年后,得到美国商务部的批准开始正式搭载乘客。1936年10月21日,“夏威夷飞剪”号首次载运7名旅客飞往马尼拉,同月23日“菲律宾飞剪”号从马尼拉试航直飞澳门。
1936年6月11日英国政府决定无条件给予中航在香港的着陆权,1937年1月19日中美两国商议,利用美国泛美航空公司将美国旧金山到菲律宾马尼拉(旧金山-夏威夷-关岛-马尼拉)航线延伸至我国香港的机会,将中国航空公司上海—广州航线也延伸至香港,中美双方在香港互换航空邮件。同时签订了中美国际航邮合同。
“中国飞剪”号首飞航线图1937年4月21日,“中国飞剪”号由美国旧金山启航,途经夏威夷岛(檀香山)、中途岛、威克岛、关岛、马尼拉和澳门,于28日抵达香港。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于27日由上海飞往广州。中美两车通过香港邮政局,在九龙湾海面互换邮件。随后,“中国飞剪号”于4月29日开始返回美国的航程,并于5月4日返抵旧金山。此后,该航线每周由各机往返一次。另外,泛美航空公司于年底又投入S-42B“香港飞剪”号等加入此航线。
“中国飞剪”号在旧金山湾首次开航起飞“中国飞剪”号首航典礼上,美国邮电部长亲自协助将56包邮件搬上机舱。
“中国飞剪”号豪华的座舱图示此封是中国上海寄往美国,记载此次航程的特制纪念封。当时凡我国寄往菲律宾、关岛、夏威夷,美国及4月29日从香港第一次航机带运的信件,均由上海或广州邮局在信封上加盖纪念邮戳。该戳钢质,双圈,戳径65毫米×57毫米,着墨绿色。戳图为一架正在飞行的飞机,机名为“中国飞箭号”,上环为“中美航空第壹次通航纪念”,下环为同名英文,旁侧为“1937”;内圈上为“中华邮政”。中国航空公司特印制纪念信封两种,印3000枚。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开始,不久日本军用机先后多次攻击中国航空公司及欧亚航空公司的民航飞机,造成机毁人亡的灾难。为了防止日机误击,飞向东方的“飞剪”号在机首两旁及机翼上下都漆有明显的美国国旗。这是“飞剪”号飞机第一次更换标志。
1938年7月28日,“夏威夷飞剪”在关岛一马尼拉的飞行途中不幸坠毁。机上9名机组人员及6名乘客全部葬身大海。事后美国海军曾在失事地点进行了大规模的搜索,但未找到失事的飞机。后有传言说是日本当时正在研制4发的飞艇,为了窃取技术资料而造成这次空难。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正式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剩下的“菲律宾飞剪”和“中国飞剪”均被饰以美国军徽用作特殊任务。飞机的上表面改涂海蓝色多下表面为浅灰白色。军用编号分别为“48230”和“48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