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点评新功能上线,与美团正面交锋?行业竞争加剧

是的,京东点评已经上线了。它是由京东集团推出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提供餐饮、酒店、休闲娱乐、丽人、休闲娱乐、酒店、电影、外卖等多种生活服务。与美团类似,京东点评也为用户提供在线预订、团购、评价分享等功能,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全面的本地生活服务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京东点评与美团在业务定位和侧重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京东点评更注重为用户提供高品质、可靠的生活服务体验,而美团则更注重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价格实惠的生活服务选择。不过,两者都是国内领先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体验。

相关阅读延伸:“京东点评”也和美团对上线了?

在互联网商业的棋局里,每一次功能上线都像是一次暗流涌动的博弈。“京东点评”的出现,不只是一个新入口,更是对美团长期占据的本地生活阵地的一次试探。它究竟是战略加码,还是流量实验?答案或许藏在京东的下一步棋里。

京东复刻出一个“大众点评?这两天,很多人都发现,京东App低调上线“京东点评”入口。目前,这个类大众点评的内容产品,藏得比较深,用户通过京东秒送频道,或者在搜索框输入“京东点评”,才能进入页面。

图源:京东点评上线 唐辰截图

现阶段,京东点评包括“找美食、住酒店、挑好物、去哪玩、选家政”五个大类,各类聚焦的核心内容有所不同:

餐饮、探店、酒店等笔记内容,仅支持图文,可直接关联外卖店铺点单、酒店预定入口;

挑好物则是值得买模式,以图文、视频等种草形式,支持一键跳转到京东自营店铺完成购买;

去哪玩基于地理位置信息提供攻略参考,可以看作是京东版“小红书”,部分内容提供酒店、门票等购买入口;

选家政比较有京东特色,聚合“榜单+内容”,提供优选的家政服务。用户对这类服务型商品的选购,受点评打分的影响很大,是刚需。

我还注意到,京东点评还推出了外卖榜、购物榜、酒店榜等榜单类产品,拆分的很细,分为热销榜、好评榜、回购榜、口碑榜、折扣榜、新品榜、金榜。其呈现逻辑是基于消费数据,综合销量、好评、回购、商户星级等多维度数据计算。

对“京东点评”的上线,京东客服回应媒体称,“京东点评”主要功能包括用户对商品展开评价、打分以及晒单等操作,这些功能的设计初衷在于提升用户的购物体验,同时推动商品服务质量的升级。

客服还确认了京东点评功能与外卖业务的联动,增加外卖业务用户互动和社区氛围。对于京东点评是否要开启商业化,京东客服表示,“暂时没有商业化,还是测试阶段。”

随着京东点评的上线,本地生活领域进入新一轮竞争:美团+大众点评(内容+履约闭环),淘宝闪购+高德扫街榜(地图+电商联动),抖音本地+心动榜(短视频种草+团购),百度地图“AI去·榜中榜”,快手也有自己的榜单,只是没激起太大的水花。

各方的产品策略虽有不同,但平台内容化、深挖本地生活流量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目前来看,京东点评处于冷启动状态,评价内容还不够丰富,以图文种草笔记为主,榜单为辅,是同类型产品里与大众点评最为相似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京东点评是冲着美团去的,和美团对上线了,打算从大众点评嘴里抢下一块蛋糕。

在我看来,刘强东推出京东点评,不是打算再造一个大众点评。他多次强调,京东所有业务,包括外卖,本质上都是为供应链服务。他需要以京东点评为杠杆,在本地生活上再烧一把火,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顺手解决四个问题:

  1. 如何让用户相信京东的本地服务质量?
  2. 如何让7亿月活用户更频繁地使用APP?
  3. 如何在不大幅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升新业务转化?
  4. 如何提高本地生活服务体验,进而提高优势品类的交易效率?

要知道,美团能在本地生活领域保持竞争力,除了明面上的骑手跑得快,背后是配送履约能力和支撑其运转的智能调度系统,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关键力量,那就是大众点评二十多年积累的内容数据,用户点一家陌生餐厅,第一反应不是看价格,而是翻差评。

这种强UGC建立起信任机制,是任何新入局者绕不开的门槛。所有内容都服务于即时消费:看到好评–选择下单/到店–30分钟送达/消费点评,这是“种草即拔草”的闭环,也是流量的内循环,形成“内容—信任—交易—履约”闭环。

这种由真实反馈驱动的转化,边际成本低、可持续性强。

过去,京东“多快好省”的心智,长期停留在物流时效和自营正品保障上。消费者知道京东靠谱,但不知道它“有趣”或者“好逛”。京东最新三季度财报显示,年度活跃用户数在10月突破7亿大关。但大量用户只是“来了就走”,或者是“买了就走”。

很典型的场景是,3C家电再赚钱,用户一年也买不了几次。但一顿饭、一杯奶茶、一次家政服务,却能让人每天打开APP。

解决这个痛点的重要手段就是平台内容化。相比烧钱补贴骑手或大规模营销,点评类的UGC内容型产品是轻量级投入,并且给用户提供了“非交易型停留”的理由。

用户可以不买东西,但会刷别人怎么评价新开的咖啡档口;可以不下单,但会收藏一篇“北京东城外卖红黑榜”。这种行为看似无直接转化,却极大提升了用户心智占有率。

京东零售曾在2024年将“内容生态”定为当年的三大必赢之战之一。但内容生态一直是京东的短板,这使它在消费决策的上游就缺乏话语权。小红书种草、抖音探店、B站数码测评,包括现在的高德扫街榜,都有可能拦截住很大一部分流量。

一个新的考量是,今年以来,京东外卖、七鲜超市、京东Mall、七鲜小厨等业态先后落地,其意在强化供给,提高平台的用户活跃度,实现高频需求带动低频交易。

这点和美团外卖的逻辑是相通的。但用户热闹了,缺乏反馈机制,“内容种草+即时消费”的循环就跑不起来,京东想要表达的差异化,也只能是在内部流转。

比如,七鲜小厨自称,不抢餐饮店生意,不当二房东,要帮助消费者吃到有品质又便宜的食物,帮助品质餐厅获得更多的销量。用户和商家怎么信?

只有当第一条、第十条、第一百条评价都说“七鲜小厨,又好又便宜”,这个优势才真正成立。这本质上是一场“体验补课”。刘强东要把“体验”从口号落地为可量化、可反馈、可迭代的数据资产。

换句话说,京东点评的内容化只是手段,用内容重构信任联络才是根本目的——平台、用户、商家、商品、内容、数据、供应链等通过评价体系拧成一股绳。

但与美团靠聚合海量商户起家,评价体系服务于平台撮合不同;京东则坚持自营+供应链模式,评价体系首先服务于自身供给。京东点评的作用是,让这些供给的优势被看见、被验证、被放大,成为建立消费信任的基础设施。

其立竿见影的价值就是,在月活7亿的基数上,哪怕只有10%的用户因点评增加一次周活,对京东的整体活跃度都是质变。

未来,这些评价数据还能反哺运营:系统可根据评分动态调整商户曝光、优化选品,甚至淘汰持续低分的档口。这比单纯依赖GMV或订单量更贴近用户体验。

这是京东的又一次进攻:既想要更多的流量,也要更高质量的用户留存。

刘强东的挑战则在于,平台能否持续优化算法透明度,让用户清楚知道榜单生成逻辑,否则再精巧的技术也难建立长期信任。

因为本地生活是通往高频交易的有效船票,但光有服务不够,还得让用户愿意留下。

专栏作家

唐辰同学,微信公众号:唐辰同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内容链接,洞察与解读,关注互联网科技及商业故事。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 2025-11-19 15:43
收藏
1
上一篇:饿了么“消失”真相揭秘,淘宝闪购豪赌策略与用户心智迁移挑战 下一篇:超市经营七条铁律,掌握这些秘诀,生意繁荣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