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9点,手机里弹出“四川舰解缆启航”的新闻时,我正跟姑父视频——他在沪东中华造船厂干了28年,手机背景里正好能看见四川舰的舰艏缓缓离开码头,喇叭里的汽笛声透过屏幕传过来,姑父扯着嗓子喊:“这船的甲板,是我和兄弟们一块焊的!能扛住战斗机往下砸!”
挂了视频我才反应过来:这艘叫“四川舰”的076两栖攻击舰,可不是普通的船——它是我国第一艘076型首舰,今天的首次航行试验,等于给咱们的海上力量“装了个新引擎”。但更让我好奇的是:造这么一艘“海上堡垒”,到底藏着多少普通人不知道的狠活儿?
四川舰到底是啥船?不是航母,却比航母“用途更野”
很多人一看见“大军舰”就喊“航母”,但姑父说,四川舰是“两栖攻击舰”——简单讲,它是“能装飞机、能装坦克、还能送士兵抢滩”的“海上多面手”。
“你看航母主要是靠战斗机打仗,”姑父蹲在船厂的工具箱旁给我比划,“但四川舰不一样:甲板能停直升机、无人机,肚子里能装登陆艇、装甲车,甚至能塞几百个海军陆战队士兵。要是海边有任务,它开过去就能直接‘从海到陆’把人送上去。”
他给我讲了个真事:2010年他参与造某型两栖舰时,舰舱里要装一辆30吨的坦克,为了测试舱门的承重,他和5个工友站在舱门轨道上跳了10分钟,“轨道纹丝不动才敢签字”。而四川舰的舱门,能同时过两辆50吨的装甲车——“这强度,比咱小区的承重墙还硬”。
造四川舰有多难?我姑父的手套,三个月磨破了17双
姑父说,四川舰光是“甲板焊接”这一项,就差点把他们“熬秃了头”——
“这甲板不是普通的钢板,是‘特种耐冲击钢’,”姑父捏着手上的老茧说,“战斗机降落时,尾钩勾住甲板的冲击力能到几十吨,普通钢板早裂了。所以焊接的时候,每道焊缝都得用‘真空保护焊’,温度要控制在1500℃,误差不能超过5℃。”
他给我看了手机里的照片:去年冬天焊甲板时,船厂的风裹着雪往面罩里钻,他的手套外面是冰,里面是汗,三个月磨破了17双。“有次焊到凌晨2点,焊缝里进了颗雪花,我直接把那片钢板割了重焊——这船是要去海里扛事儿的,半点错都不能有。”
更狠的是“舰体隐身设计”。四川舰的舰艏、舰舷都是“倾斜切面”,能减少雷达反射信号。姑父说,为了让这些切面“严丝合缝”,他们用激光仪量了上万次,“误差超过1毫米,就得把钢板重新切割”。
首次航行试验测啥?不是“开着玩”,是给四川舰“做体检”
今天四川舰出海,不是“去海上兜风”——姑父说,首次航行试验是给军舰做“全面体检”,光测试项目就有上百项:
1. 先测“能不能跑稳”
军舰出海第一关是“动力系统”——四川舰用的是新型燃气轮机,得测它在不同风速、浪高下的速度和稳定性。姑父说,以前有艘军舰试航时遇上8级风,舰体晃了20度,“那感觉像站在摇晃的公交车上踩钢丝,但舵手必须把方向稳住”。
2. 再测“设备好不好使”
雷达、通信、导航这些设备,得在海上实际用一遍。姑父举了个例子:“导航系统要是差10米,军舰可能就开到浅滩上了。所以试航时,导航员要盯着屏幕,每10分钟报一次坐标,误差超过1米就得调试。”
3. 最后测“抗造不抗造”
试航后期会故意让军舰“加速、急停、急转弯”,测舰体的结构强度。姑父说,有次某舰试航时急转弯,舰上的桌椅都滑到了一边,“但舰体的焊缝没裂,这才算合格”。
为啥咱们要造四川舰?不是“秀肌肉”,是给普通人“撑伞”
很多人会问:“造这么大的军舰有啥用?”但姑父跟我说,四川舰的用处,早就藏在我们的生活里——
“你知道去年南海渔民遇台风时,是谁去救的不?是两栖舰。”姑父说,两栖舰的舱体大,能装救援艇和物资,遇上灾害能直接开过去救人;甚至海外撤侨时,两栖舰能同时接几千人,还能提供医疗、饮食保障。
我查了下数据:2015年也门撤侨,我国的两栖舰接回了600多名中国公民;2023年菲律宾海域地震,两栖舰送去了20吨救灾物资。“这船不是用来打仗的,是用来护着咱中国人的。”姑父说这话时,眼睛亮得很。
普通人能从造军舰里学到啥?这2件事比“军舰”更值钱
姑父干了28年造船工,他常说:“造军舰和过日子,其实是一回事。”
1. “把小事做绝”,才敢干大事
焊甲板时,姑父连一颗雪花都不放过;我们上班时,把每一个报表数字算准、每一个方案细节抠透,也是“把小事做绝”。我有个做设计师的朋友,给客户做海报时,连字体间距都调了20次,现在成了公司的“免检设计师”。
2. “扛住压力”,才撑得起底气
造四川舰时,姑父他们扛着“首舰不能出错”的压力,熬了3年;我们生活里扛住“加班、考证、带娃”的压力,也是在给自己“攒底气”。就像我妈,退休后扛着“学不会”的压力学书法,现在她的字能挂在社区展厅里。
互动区:你见过最“牛”的中国制造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