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位主持人说过的这样一段话:“我们之所以活得很累,并非生活刻薄,而是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围感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这句话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出了我们在生活中疲惫不堪的根源。
在人际交往的长河中,他人的话语就像一颗颗石子,不经意间投入我们内心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别人一句“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太让我失望了”,犹如一道沉重的枷锁,紧紧束缚着我们的心灵。为了证明自己,我们拼死拼活、废寝忘食,仿佛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洗刷掉这句评价带来的耻辱。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舞者,在别人设定的舞台上,拼命地旋转、跳跃,只为了赢得他人那一丝认可的目光。
别人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你还不领情”,哪怕我们内心再不情愿,也不得不表现出“甘之如饴”的样子。我们害怕拒绝会伤害到对方的好意,于是选择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将委屈和不满深埋心底。就像一个戴着面具的演员,在别人的剧本里,强颜欢笑,扮演着那个并不真实的自己。
别人一句“你认真思考过没,你确定这是正确的吗”,就像一阵冰冷的寒风,瞬间吹灭了我们内心的自信之火。我们开始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不断地质疑自己的判断和能力。每做一个决定,都要反复思量,生怕自己再次犯错。就像一个迷失在黑暗中的旅人,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只能在原地徘徊。
别人一句“这个世界上只有我对你最好,最在乎你”,我们就像被灌了迷魂汤一样,恨不得以命相酬,愿意为对方做牛做马。我们被这句看似温暖的话语所迷惑,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对方。就像一只飞蛾,义无反顾地扑向那看似明亮的火焰,最终却可能被灼伤。
当我们将他人的评价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标准,当我们将他人的情绪当作自己喜、怒、哀、乐的开关,我们就如同失去了掌舵的船只,在茫茫的大海中随波逐流,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我们变得焦虑、憋屈、自卑、盲目,生活也失去了原本的色彩。
其实,有问题的不只是他人,也是我们自己。我们过度内耗,被他人的情绪深度影响。情绪是会传染的,就像病毒一样,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当我们长时间处于他人的消极情绪中,就像被乌云笼罩,难以见到阳光。我们的内心会变得压抑、沉闷,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激情。
我们可以关心和体谅别人,这是一种善良和美德。但前提是不要影响自己的情绪。当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别人的情绪时,留给自己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我们就像一个不断被索取的银行,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充实自己。而且每个人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就像一个容器,一旦超过自己的负荷,身心必然会崩溃。
对于他人的情绪,有人形象地称之为“丢的人没有感觉,捡的人却影响巨大”。如果接受他人的情绪能让你产生愉悦感和积极性,那自然是最好的。就像在寒冷的冬天里,收到了一份温暖的礼物,让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感激。但是,如果让你感到沉重和痛苦,那你就要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要因害怕别人生气或难过,就使劲儿压抑自己的情绪。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不管你多么委屈自己,也不可能讨好所有人。就像一个试图用沙子填满大海的人,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说:“面对周围那些容易带给别人负能量的人,如果你不是心理医生,不能用强大的心智去消化别人的负能量,那么默默远离和屏蔽是最好的选择。”这种选择并非出于冷漠,而是对自己的心灵负责。就像一个在暴风雨中航行的船只,为了避免被风浪打翻,选择避开那些危险的海域。
情绪边界是人最重要的边界,它就像一道坚固的城墙,守护着我们内心的宁静和安宁。我们要守护好自己的情绪边界,不要让他人随意进来破坏。这不是自私,也不是冷漠,而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要学会在人际交往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当别人向我们传递消极情绪时,我们要像一个过滤器一样,将那些不良情绪过滤掉,只留下积极向上的部分。
不要舍弃自我去做他人情绪的拯救者,而要成为自己心灵的守护者。我们要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阳光和温暖时,我们才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的美好。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之地,守护好自己的情绪边界,做自己心灵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