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青年揭秘,睡觉为何离不开“阿贝贝”,这习惯正常吗?

你好!25岁睡觉还离不开自己的“阿贝贝”(我猜你指的是安抚物,比如抱枕、毛绒玩具等),这"非常正常",而且相当普遍。
很多人,无论年龄大小,都会有自己睡觉时需要依赖的物品。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1. "提供安全感:" 安抚物可以带来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感,尤其是在独自睡觉或者处于陌生环境中时。它像一个熟悉的伙伴,能让你感到放松和被保护。 2. "熟悉感和舒适感:" 长时间陪伴你的物品会带有你的气味,这种熟悉的气味可以在睡眠中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帮助你更快入睡并提高睡眠质量。 3. "习惯养成:" 从小到大,可能逐渐养成了睡觉需要特定物品的习惯,这个物品已经成为你睡前仪式的一部分,不它在身边会感到不适应。 4. "提供物理支撑:" 有些抱枕或枕头也能提供舒适的物理支撑,让睡姿更舒服。
"总结来说:"
"心理需求:" 这是人类正常的心理需求之一,尤其是在压力较大或需要安全感的时候,依赖安抚物可以帮助缓解焦虑。 "年龄无关:" 并非只有小孩才需要安抚物。很多成年人也有类似的需求。 "利大于弊:" 只要这个习惯没有给你带来困扰(比如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花费过多金钱购买、或者因为过度依赖而影响社交生活等),

相关阅读延伸:我,25 岁,睡觉还离不开自己的“阿贝贝”,这正常吗?

之前,网络上一则寻找丢失阿贝贝的帖子火了。

图丨小红书

“阿贝贝”是可以安抚孩子情绪的安抚物的别称。稍微一搜,就会发现很多家长都对孩子过于依赖阿贝贝感到头疼。阿贝贝是孩子的宝贝,别人不能摸、不能碰、不能抢、不能扔,即使是亲亲妈咪也不能随便拿走或偷偷换掉,更不能没经同意就清洗或晾晒,否则只会换来孩子的爆哭和崩溃。

当然,与“阿贝贝”形影不离的习惯,不是低龄孩子的专属,很多超240月龄的“宝宝们”,也时刻护着自己的“阿贝贝”:带出门怕丢了,不带出门怕被家人洗了;挂身上怕坏了,不挂身上怕出门忘带了;旅行可以不带衣服,但行李箱的一侧必须是“阿贝贝”的专属座。

如果说低龄宝宝们的“阿贝贝”只是有点脏,有点旧,有点划痕带着口水味,那么超龄“宝宝们”的“阿贝贝”就是补丁堆叠、角翘边飞、线头乱垂、鼻歪眼斜、颜色灰黑、布料发硬、隐隐发酸、混杂霉味,甚至还被盘出了油光瓦亮,散发着满满的岁月回味。

图丨小红书

在他人看来,超龄“宝宝们”对“阿贝贝”那带着可笑、幼稚,甚至有些荒唐的执念,是恋物癖,是成年人世界里不合时宜的拖累。可只有那些执着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阿贝贝”的人才懂得,它的破损,是成长的痕迹;它的气味,是岁月的味道;它的存在,是无声的陪伴。它不是被用旧了,而是被爱旧了。

阿贝贝

是曾经被深爱的证明

在婴儿早期,母亲(或主要照顾者)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婴儿完全依赖母亲满足自己的需求,例如喂奶、安抚等。这个阶段,在孩子的认知中,妈妈和自己是融为一体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想要什么,妈妈总能第一时间察觉并满足;我害怕什么,妈妈也能敏锐地感知并给予安抚。正是这种无条件的回应和陪伴,让孩子体验到绝对的安全感、全然的被爱,以及一种“全能感”——相信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需求都会被满足,相信世界是温暖而可靠的,自己能够掌控一切。

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慢慢意识到,母亲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不是自己的一部分,母亲并非时时刻刻都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也无法完全围着自己运转。这种认知的变化让孩子逐渐明白,自己无法掌控母亲,母亲有自己的情绪、行为和限制。而这种“分离”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既新奇又充满挑战,甚至可能引发焦虑和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需要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获得安全感和全能感。于是,一些特定的物品,比如毛毯、布偶、玩具,身体的一部分(比如拇指、拳头、脚丫)、一段旋律、一首童谣、一句口头禅等,便承担了这种“过渡性”的角色。因此,在孤独、不安、害怕的时候,孩子会开始吮吸、拥抱这些物品,或哼唱歌曲、自言自语,这些就像“妈妈镇静剂”一样,能抚慰孩子的情绪,让他们感到安全和放松。

心理学者认为,孩子对过渡性客体的依赖是正常且健康的。“阿贝贝”的出现和存在,并不是因为孩子缺了什么,而是表明他们正在成长,正在学习为自己提供安全感,正在逐步学会如何应对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是从完全依赖迈向独立的第一步。

“阿贝贝”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妈妈替代品”的角色,但这种“替代”并不是像“没有母乳,可以喝奶粉”那样简单代替,而是更像母乳哺育的孩子,成长到可以慢慢尝试辅食的过程:母乳仍然是孩子营养的主要来源,辅食只是以一种新的形式,帮助孩子为未来的独立进食做好准备。“阿贝贝”并不是“奶粉”般的完全替代,而是“辅食”式的情感缓冲。

可以说,过渡性客体只有在孩子感受到足够的爱和支持时才会出现。如果孩子没有体验过足够的母爱或关怀,他们就无法用自己的情感去赋予这些物品“爱”和“支持”。只有那些感受到切实关爱、内心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才会发展出对过渡性客体的依恋,因为他们已经把母亲的爱“内化”了,能够把这种爱的品质投射到“阿贝贝”上。

为什么长大了

还离不开“阿贝贝”?

一般情况下,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对过渡性客体的依赖会逐渐减少。就像宝宝长出乳牙,有了一定咀嚼能力之后,就不再想吃或爱吃捣碎的鸡蛋泥、苹果泥、牛肉酱,而是开始尝试更丰富多样的食物,逐渐迈向更全面、更有层次的饮食。

相应地,孩子对“阿贝贝”的依恋,会随着孩子的情感发展和想象力的提升而慢慢扩展到不同事物上,例如,五颜六色的彩笔,可以天马行空地描绘想象的世界;灵动美妙的音符,可以肆意欢快地表达汹涌的情感;趣味十足的绘本,可以自由自在畅游别样的风景。

再然后,这种情感依恋会从具体的物品延展到纯粹的想象世界,比如,小一点的孩子可能需要一把扫帚才能“骑马”,发出“驾驾驾”的口号;大一点的孩子则无需任何道具,已经可以在脑海中“创造”万马奔腾的画面,沉浸在自己虚构的冒险故事中。这种从依赖具体物品到依靠内在力量的转变,标志着心理发展的重要一步。曾经的“阿贝贝”虽然被放下,却也永远留在记忆深处,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然而,当孩子还在过渡期,还没有积蓄起足够的内心力量以放下“阿贝贝”的陪伴和协助前,如果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比如突然分房、强行断奶、被迫分离,“阿贝贝”便不再只是一个过渡物,而是犹如孩子不小心踩空掉进水潭时紧紧抓住的那个救生圈。“阿贝贝”在此时的意义被无限放大,成为了孩子唯一能够掌控和依赖的存在,是动荡中找到的一个可以依靠的“浮木”。这种情况下,孩子对“阿贝贝”的依恋会更深刻,持续时间更长,甚至延续到成年。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离不开“阿贝贝”的成年人,都经历过“被剥夺”。对于部分成年人而言,“阿贝贝”更像是一种象征的存在:不管手中的“阿贝贝”有多脏、多旧、多破,在他人眼中有多不堪、多残缺,我依然深爱着它、无条件接纳它、永远陪伴它;同样地,不管在外的自己,有多落魄、多失败、多孤独、多无助,在“阿贝贝”这里,没有抛弃、没有数落、没有攻击、没有鄙夷,是全然的接纳。在这里,“阿贝贝”是自己内心的小孩,也是自己内心的妈妈。

再者,“阿贝贝”能为我们创建一个“过渡性空间”。就像哈利波特的魔法棒、哆啦 A 梦的随意门、虚拟世界的游戏仓,“阿贝贝”是连接“真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载体和钥匙,为我们创建了一个居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在这个“过渡性空间”里,我们不用直面“现实世界”的残酷、完全压抑内心迎合外部现实,也不会沉浸“想象世界”的虚无,失去与外部世界的联结。通过“阿贝贝”,身处“过渡性空间”的人们,能够用想象力丰富外部世界,让生活更加生动有趣,而不是单纯适应现实或沉溺于幻想。

也许,这就是很多人喜欢带着“阿贝贝”去旅行、去听课、去出差的原因:跟着自己去体验现实,又带着自己的一部分,不脱离美好想象。在这里,“阿贝贝”是自己,是搭子,也是随时能让自己天马行空畅游的“魔法小仙子”。

结语

“阿贝贝”,是孩子从完全依赖逐渐走向独立这段漫漫旅程中的伙伴,是自我的一部分,也是理想中温柔母亲的化身。每一个被深爱的孩子,都拥有自己的“阿贝贝”,也值得拥有独属的“阿贝贝”。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阿贝贝”扮演着这个孩子,也呵护着这个孩子。我们终将长大,但我们依然可以童心不泯。

来源: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发布于 2025-11-16 19:13
收藏
1
上一篇:九紫离火运启幕,揭秘首个燃情热点引爆地 下一篇:守护情绪边界,成为你心灵世界的坚强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