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直指 GEO 的核心痛点:产品定位模糊、用 SEO 思维做 GEO 只会徒劳。它拆解了 GEO 与传统 SEO 的本质差异,给出 “明确定位 + 精准内容策略 + 测试迭代” 的实操步骤,帮助企业跳出内容堆砌陷阱,让 GEO 真正成为精准获客的有效工具。
这篇文章直指 GEO 的核心痛点:产品定位模糊、用 SEO 思维做 GEO 只会徒劳。它拆解了 GEO 与传统 SEO 的本质差异,给出 “明确定位 + 精准内容策略 + 测试迭代” 的实操步骤,帮助企业跳出内容堆砌陷阱,让 GEO 真正成为精准获客的有效工具。
又到年底,很多企业在做年度营销计划的时候,给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GEO,生成式引擎优化)预留了不少预算,期待能够带来新客户、新增长。
大家心照不宣,认为只需要大量产出内容就行。当客户正好问魔镜(大模型)“谁是最美的女人(好的产品)”的时候,就有机会被推荐。
然后,客户直接找上门来,再然后,成交!
想想就很美好,投入还不多(甚至免费,AI能自己写文章)…
先不论是不是真的可行,再抛开是不是给AI喂垃圾这个营销道德问题,我认为这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是“我们希望被搜到什么?”也就是传播中的What。
说什么(What)、怎么说(How),在哪里说(Where),
大模型是Where,第一个问题没想清楚,只关注最后一个问题,方向就错了。
1. 开始GEO前,产品定位尤为关键
举个例子,当我跟DeepSeek说“我想找最好用的音箱”,很快Ta给我一个表格,还很贴心地提出“从不同的用途、性能、外观甚至预算方面给出更明确的需求,才能给出更具体的建议”。
比如我是一家智能音箱公司的产品营销负责人,如果不考虑定位,全部塞一堆内容参数,估计只能”听AI由AI”。
好了,想好产品定位是面向发烧友的高端产品,那么当某用户问起“5000元以下音质最好,体积小巧”时,我们的产品就有可能被推荐(当然内容也要在各个媒体上能被AI看见)。
如果定位是户外使用的最方便的音箱,那么当用户搜“露营的时候用,2000块左右,电池耐用?”有可能被找到。
你看,就是智能音箱,不同的人群和需求对应的产品完全不同。
如果连产品定位都没确定,也没有针对性的内容策略,那怎么可能被AI推荐?
在大模型上找产品答案,有点像跟一个商超的导购在聊天,如果你都没有跟导购讲清楚都你的产品有何独特之处,适用的场景、适合的人群、价格区间,那她/他怎么推荐?
仅仅在内容数量的堆砌,而不是质量上下功夫,也许是受过去SEO的“关键词”思路影响。
2.别再只用“关键词”思维做GEO
传统 SEO 关注技术权重和关键词堆砌,而 AI 大模型强调语义理解和用户意图挖掘。
比如我们在百度谷歌搜索的时候,一般都不会问一个句子,而是一个词,即便是问了,也只会收到一些标题相匹配的蓝色链接。
但现在我们在大模型上变成了话痨,我们聊“我是谁,我有什么诉求,我希望能有什么结果” 。我们在找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信息。
那么作为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应该先想好这三点:
谁会找我们?
他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如果内容停留在“我们的产品超好用”这样模糊、空泛的描述中,即便AI推荐了,用户也很难感兴趣并进一步了解。
举个例子,用户说“我想买个语音转文字软件”。AI 会引导细化:“是会议无痕录制,还是日常写作辅助?预算多少?”这个互动过程其实在挖掘深层需求。
如果你的产品能解决“会议中不被察觉的即时转录+多语种翻译”,你的内容就该围绕这些这个产品定位展开,并根据策略输出各种文章、视频、图片,内容可能包括性能参数、Q&A、案例、第三方评测..
3.如何做好GEO的三个关键步骤
大家都说现在做GEO有两个流派,一类是技术派(跟SEO那些类似,我听不太懂),一类是内容派。前者快,后者似乎更长远(我指认真做内容,而不是喂垃圾),我估计是后者。
所以下面来看看如果想通过内容来做好 GEO,需要哪几个步骤。
1)明确产品定位和内容策略
首先要思考前面提到的产品策略问题。
然后再展开,详细做内容梳理。比如解决了续航焦虑还是隐私顾虑?是电池续航超 24 小时,还是零痕迹加密?是会议室隐秘录制?还是户外写作?
这些内容要详细、具体。
最好有用户评价、第三方测试、数据图表。
AI 的推理模式青睐“长尾意图”。别说“我们的手机电池好”,而是说:
“在 2000 元价位,X 款手机的 5000mAh 电池支持 18 小时视频播放,且机身仅 7.5mm 厚,经 SGS 认证无过热风险。”
第一个步骤只能自己完成,找外部的合作方都很难帮上忙。
2)测试中优化内容体系
在内容创作中,千万别闭门造车,先换个角色,围绕产品定位问各种问题,看 ChatGPT、豆包、DeepSeek、元宝会怎么。关注各种大模型从哪些维度谈,引用哪些数据,偏好哪些媒体的内容?
如果偏好的内容素材有差别,那么针对性的调整,优化。
一边测试一边迭代,这个步骤可以适当的引入外部的合作者。
这将极大的提升效率,另外他们在这个领域的经验积累,也会让内容策略的落地更加高效。
3). 通过监测反馈及时迭代
如何衡量GEO的效果?
最简单的就是找到内部的同事、外部的伙伴在各个大模型平台试试看,是否能搜我们的产品/品牌。
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可以订阅一些GEO监测平台的服务,及时了解竞争对手、了解自己的产品/品牌提及率..
每个平台的规则都会有变化,用户关注的问题又难以琢磨,因此灵活而又及时的调整,就格外重要。
结语:从需求探索开始,先做好产品定位和内容策略,再谈GEO
大模型的订阅模式决定了它反感劣质内容:过多、过假、不权威的东西会赶走用户,这是平台最不希望看到的。
每一个搜索,都是一次“我遇到问题,谁能帮我?”的诉求。把内容当成“产品”去打磨:聚焦需求、场景丰富、权威支撑。你得越具体,离成交就越近。
这不是技术革命,而是回归产品本质。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Hanni】,微信公众号:【时光笔记簿】,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