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当全运会时隔24年再次回到广州,千年古城越秀一直在思考将以怎样的新貌彰显城市风采。
作为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中心,面对土地空间不足、财政资金不足等发展短板,这一年,越秀没有“等市场回暖、靠政策支持、要财政投入”,而是主动下场“操盘”,在复杂利益格局中凝聚共识,通过危旧房原拆原建、第五立面更新改造、“金角银边”闲置空间活化等举措打造羊城“新八景”。
办好一个会,幸福一座城。连日来,记者沿着火炬传递的线路,在越秀边走边看边问,这片南粤精华独秀之地,人文与商贸、传统与现代、烟火气与国际范皆汇聚于此,一根根“绣花针”编织着老城的新生,见证老城市的新魅力。
“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完善中心城区居住功能
越秀山下,一栋新落成的4层红砖灰瓦建筑——“黉桥·小石集”引人驻足。这座风格现代、简约的楼房,一层是商铺,二到四层是配有独立卫浴、明亮整洁的公寓,还规划了健身房、养老服务站和托育点等公共空间,备受居民称赞。
刚建成的“黉桥·小石集”。
而就在不久前,眼前的“好房子”还是17栋建于六七十年前的老房子,多为C、D级危房。户均十几平方米的房屋空间被用到极致,人睡在1.5米高的阁层中“只能爬着活动”;“房挨房”“墙对墙”,不仅破旧且采光差,红砖裸露、鼠虫横行,“每逢刮台风都担心出事”。
居民黄钰滢自小在这里长大,眼看着周边都盖起来高楼,只剩下这一片比父辈岁数还大的老房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像是被遗忘的角落”。
安居是美好生活的基石。当“大拆大建”退潮,如何提升城市品质、保障居民生活幸福感考验的,是政府的“绣花功夫”。
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当地居民对房屋的改造意愿强烈,但苦于不知道谁来改、怎么改。2023年7月开始,洪桥街道成立工作专班,牵头组织研究协商。2024年6月,广州出台“地上建筑规模增量原则上不超过30%”等城市更新新规,为危旧房“小连片”自主改造“松绑”,项目进入快车道。
“原拆原建项目最难的是资金。”洪桥街道办主任王飞说,越秀区采用“居民出一点、企业投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模式,私房每平方米改造费用为4400元;公房由国资投入约1900万元,改造后国企以“租商融合”业态运营,预计未来每月收入达13.7万元,实现了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群众共建的良性互动。
“相比较建成后每平方米8万至10万元的房价,每家投入的改造成本在接受范围以内,大家对改造是支持的。”黄钰滢说。
于是,没有强制拆迁,没有大拆大建,甚至财政也没有投入巨资,项目今年4月动工10月完工,仅仅半年就实现了从“忧居”到“优居”的蜕变,为广州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在存量时代的率先布局作出了示范。
修葺一新的大德国医坊。本组图片均为越秀区供图
不远处的光塔街道,大德国医坊日前也正式亮相。大德路在中医药界久负盛名,围绕重点医院形成一条“百年医街”。一段时间以来,这里中药批发市场聚集,业态低端、杂物堆积,周边居民多有抱怨。光塔街用“绣花功夫”把老建筑、老医脉“缝”进现代康养生活里,走出了一条“院边经济”的新路径。
近年来,越秀区不断深化城市更新领域改革,从“做大增量”走向“做优存量”、从“外延扩张”迈向“内涵提升”,要走“原拆原建”“微改造”等可持续道路,逐步实现老城区品质提升。
“犄角旮旯”变“金角银边”:盘活被闲置的公共空间
“好球!”10月30日,东山口街角一方开放式小球场上,喝彩声不断。一场有广东地区足球名宿参与的友谊赛唤醒了一段城市记忆。
“来纪念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平民球场’,看到它今天在旧址上重建,很开心。”足球名宿彭伟国所纪念的,是始建于1958年,但在上世纪末迁离的均益球场。
周边居民在均益球场上运动。
这片“足球地标”,曾变为公园,又一度成为工地闲置下来。如今,它以“灯光球场”的新姿重获新生。来踢球的居民陈赞坚感叹,在闹市找到一片球场实属不易,“靠近东山口潮流街区,常有人围观,我们也能过一把‘球星’瘾”。
均益球场的蜕变,是越秀区空间活化的一处缩影。土地资源日益紧张,而居民对公共空间需求持续增加:这样的矛盾怎么破?越秀区通过“微改造”盘活存量空间,促进存量空间的再生,通过让许多城建的“犄角旮旯”巧变民生的“金角银边”,提升了老城区的宜居性。
东濠涌高架边的慢跑道和“灯光球场”。
得益于此,邱兴和公园体育场、二沙岛桥底的“新活力综合运动场”、东濠涌运动场等一批“灯光球场”陆续亮相。这些“微改造”不仅点燃了市民的运动热情,也推动公共服务持续升级,赢得广泛好评。
“犄角旮旯”不仅能变身运动热土,也能化为休闲广场。东山大街上,一个新广场悄然“冒”出,干净地面与镂空红砖墙相映,简洁中透出灵动。它源于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的整体优化策略。
“通过一体化设计,重新布局公交场站、移除过于茂盛的灌木,让空间可进入、人可休憩,形成了东山印象广场。”项目设计师宋刚说。
夜晚亮灯后的东濠涌亲水平台。
傍晚时分,东濠涌畔,居民或在亲水平台休闲聊天,或沿跑道慢跑。高架桥下曾经的“灰空间”,经涂装翻新与灯光点缀,变得敞亮。东濠涌曾是臭气熏天的“排污渠”,在十余年前得到有效治理,如今越秀区再从居民需求出发对其系统性提升品质。
“高架桥下的河岸不适合植物生长,我们在亲水平台两侧林下空间,因地制宜设置休憩平台、园林步径,扩大群众观水、亲水及休闲活动空间。”项目设计师区展辉说,经过设计改造,东濠涌沿线更多“边角地”被激活为口袋公园。
从“被遗忘”到“精雕琢”:第五立面成最美空中风景线
市井长巷、人间烟火。在越秀,文物古迹、历史风貌建筑点缀在商业中心之间,骑楼连廊老街与高端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比邻,行走其中,可在时尚都市与古老街道之间瞬间切换。而这每一面,都是活色生香的越秀。
当视角从地面转入空中,俯瞰这片朝夕相处的城区,原来熟悉的烟火气、历史感和国际范,变了一副模样——越秀区80%以上的建筑建于本世纪之前,屋顶普遍存在的色彩杂、违建多、外观破、卫生差等问题,与国际化大都市品质相距甚远。
当地干部将这个问题形象地概括为“从下看和从上看不一样”,“第五立面”问题摆上了党委政府的案头。
“过去,新河浦不少老楼的屋顶疏于管理,堆满杂物、杂草丛生,还有的被私搭乱建,成了‘灰色角落’。”东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一平说,随着“第五立面”整饬提升工作的推进,许多屋顶铺上红砖或防水层,添置统一的晾晒杆,既美观又实用,“居民更愿意上楼了”。
东山街修整一新的楼顶。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2024年底,新河浦老街坊钟先生,给街道的工作人员递上锦旗——“群众工作用心用情,改造提升造福百姓”。但早先,他坚决反对政府来“动”自家屋顶。
王一平坦言,政府出钱出力,居民未必买账。“很多人觉得我家房顶凭什么听你的,还有的认为改造涉及‘违建拆除’,致利益受损。”他说,工作关键是要把道理讲透、把利益说清,打破信任隔阂:这不是“形象工程”,而是实打实解决漏水、隔热、安全和卫生问题。街道会同区建设水务局采取“先易后难、一楼一策”策略,用样板说话,让钟先生等反对者和观望者亲眼看到成效。一个个“活广告”逐渐化解心结,街道已推动55处屋顶实现改造,整治违建82处。
“新河浦街区,以红墙绿瓦的东山风貌为基调,又尊重每栋楼的个性,把防漏防晒这些居民操心的事,与整体风貌提升结合起来。”越秀区委书记郭昊羽说,“慢慢地,群众从‘看着政府干’,转变为主动找上门要求改造。”
从“黉桥·小石集”的安居梦想到东濠涌的碧水清波,从新河浦的文脉延续到中医康养的守正创新,从“灯光球场”的活力迸发到北京路的繁华鼎盛……越秀区的每一步探索都在同一个命题:如何让老城区焕发新的活力。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彰显一座城,幸福一座城。郭昊羽说,接下来,越秀区将继续实施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认真落实“实用、质朴、与环境相融,兼具区域特色、时代特点”的要求,持续破解中心城区发展短板问题,以持续“更新”加快建设宜居、绿色、文化中心城区,让居民更幸福,让城市更动人。(记者 周强 毛鑫 钟焯)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