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司马懿,古代谋略大师之大智慧

## 浅论司马懿之大智慧
司马懿,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权谋与隐忍,最终辅佐晋朝建立,开创了“西晋”的盛世。他的“大智慧”体现在多个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隐忍待时,终成大器"
司马懿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隐忍史。在曹操、曹丕时期,他谨小慎微,不显山不露水,即使多次被猜忌、被贬谪,也能忍辱负重,伺机而动。这种隐忍,并非懦弱,而是对时局的洞察和对自身能力的把握。他深知自己在曹氏集团中的弱势地位,只有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才能有所作为。最终,在曹叡去世,曹芳年幼的情况下,他成功地掌控了朝政,为西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深谋远虑,运筹帷幄"
司马懿不仅善于隐忍,更善于谋略。他深谋远虑,善于洞察人心,把握局势。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他多次以少胜多,最终拖垮了蜀汉,为曹魏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善于利用心理战术,例如“空城计”的破解,就充分展现了他的胆识和智慧。他还善于用兵,注重后勤保障和战略防御,这些都体现了他作为军事家的过人

相关阅读延伸:浅论司马懿之大智慧

说到《三国演义》中智谋之士,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诸葛亮,他不但智谋过人,而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把他推为三国第一智谋之士不会有什么异议。而诸葛亮之后,谁是三国谋士第二人呢?我认为司马懿当仁不让,他足智多谋无须赘述,更可贵的是他和诸葛亮交锋中表现出的大智慧,在三国中可谓无人能出其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知己知彼,有战略眼光。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其主要对手就是司马懿。司马懿深知魏蜀双方优劣势:自己才华、智谋均不及诸葛亮,如果直接硬碰,吃亏的多半是自己;另一方面,魏国人力、财力都在蜀国之上,且蜀军远道而来,粮草接济是大问题,魏军只要做好防守不失地,待蜀军粮尽自然退兵,魏军至少可以得到一个平局,而平局对魏军来说就是战略上的胜利。所以司马懿多数情况下是采取“稳守反击”战术,尽量避免正面交锋。结局证明司马懿是正确的,诸葛亮六出祁山赢了大部分战役,但攻城略地甚少,一次次无功而返,未实现战略目标,且有劳民伤财之嫌;司马懿输了大部分战役,却保住了大魏江山,且魏国未伤元气,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为后期魏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基础。

2、顾全大局,忍人所不忍。司马懿与诸葛亮交锋过程中主要采取守势,经常避而不战,诸葛亮当然要激他出战,骂阵自不必说,六出祁山上方谷战役后甚至给他送女人衣服,这在当时是极大羞辱了,但司马懿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反而热情招待来使。他知道,战场上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国家,此时个人荣辱都是小事,小不忍则乱大谋,绝不可逞匹夫之勇。司马懿不但不中计,还从来使言语中估计诸葛亮命不长久,魏军只要凭借实力优势坚守不战,诸葛亮就拿他没办法,最后他如愿把诸葛亮拖死在五丈原,不但使蜀军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而且从此魏蜀两国实力就不在一个层面上了。

以上是我对司马懿大智慧的理解,因为他的大智慧,他能和诸葛亮抗衡且取得战略上的胜利,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司马懿为魏国续命几十年(尽管他的子孙篡了位),他的大智慧很值得我们学习探究。

发布于 2025-10-30 02:12
收藏
1
上一篇:揭秘“智谋之王”司马懿,少年天才至权谋巨擘的传奇人生之路 下一篇:隐忍智谋,笑傲群雄,司马懿如何成为三国最成功的反派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