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一晃十年了,还记得《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他们吗?那些修陶瓷、修钟表的师傅们……
岁月无声奔流,不舍昼夜。而一代代师徒掌心相递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与时间“较劲”的温柔。
视频加载中...
十年间,许多人因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悄然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2025年,CCTV-9纪录频道再次将镜头对准紫禁城深处,推出纪录片《百年守护》。让我们把时光调慢,一同走进文物背后的温情人间。今晚19:27,锁定CCTV-9,让故事继续。
漆器组的闵俊嵘,修复古琴已有二十载春秋,才终于等来这张宋代官琴“玲珑玉”。
这张“玲珑玉”,是南宋官琴的代表作。故宫博物院成立百年来,这还是第一次修复。
选木头、做灰胎、上漆、打磨,古琴修复不疾不徐,“玲珑玉”缺失的护轸终于补齐。
古琴的每一根弦都有寓意,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反复调音,弦动心颤。终于,那一缕属于南宋的清音,重新在故宫上空响起。
半年时光,只为一张琴。宋琴“玲珑玉”,就此焕发新生。
这件“蔡公子壶”,1956年由冯公度先生家属捐献到故宫。壶内底铸有铭文7行29个字,记载着它当初的祭祀用途。当年受条件所限,它以一只厚重木箱为“家”,一守便是六十年。
如今,在新技术、新材料帮助下,一只既安全又轻盈的囊匣即将完成。最后一步,是制作直接呵护文物的内衬——这一层,至关重要。囊匣组的张佳特意请来了已退休的师父乔秋云亲手制作。
囊匣中的文物,总归需要修复师用双手温和地照料。这个活,乔秋云已经做了近半个世纪。
乔秋云是“宫二代”。1951年,她的爷爷乔友声因为精于青铜器等文物的鉴定,调入故宫工作。1976年,乔秋云接了爷爷的班。
张佳无意中发现,装蔡公子壶的老木箱上,贴着乔友声的签名。
没想到,一甲子时光远去,祖孙两人在同一件文物面前重逢。似乎,只要时间足够长,爱总能找到自己最好的载体。
在故宫从事书画临摹尤其严苛,从第一代传人开始,艺术家们就主动放下自我,沉浸于古人的技术、风格甚至内心世界。
历经一个完整的春夏秋冬,书画临摹组的徐亚男用双手,聚沙成塔,一点点重现着这幅8.86米的故宫院藏一级文物——元代《元人九歌图》。
来自水草丰茂之地的神话,也穿越时空,滋养着新一代画师的精神世界。在线与墨的交汇中,从楚辞到元人绘画,再到摹画组的画案前,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墨色浓淡相宜,最终以手抵心。
除此之外,还有木器组的黄齐成为了修复好养心殿内檐牙子,采用3D扫描、3D打印等手段,花三个月在虚拟世界中完成修复,才在现实世界动手……
十年了,老师父和年轻徒弟们仍在故宫修文物。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文物疗伤,也治愈了我们。这手上的活,急不得,也快不得——因为真正的守护,本就是一种缓慢而深情的生长。
更多温暖瞬间,尽在CCTV-9《百年守护》。今晚19:27,第四集《以时间抵抗时间》继续与你相遇。
责任编辑:孙煜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