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潼关惨败仅余18骑,灾民助力东山再起传奇

李自成在潼关兵败后,确实陷入了极其困难的境地,仅剩18骑,但这18骑中并非只有他一个人,他的重要将领刘宗敏等也都在其中(虽然有的说法是更少,比如十几骑,但核心骨干都在)。他东山再起的过程,正如你所说,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依靠了灾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农民军的号召力与形象:"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其根本目标就是推翻明朝的暴政,为受苦的百姓争取生存空间。在经历了多年战乱和天灾后,广大农民对明朝的统治已经绝望,对起义军抱有极大的期望。李自成“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入人心,即使兵败,他依然是许多绝望农民的精神寄托和希望象征。
2. "流亡途中争取支持:" 兵败后,李自成并没有一蹶不振。他率领残部向陕西南部撤退,途中不断向贫苦农民宣传他的主张,并尽可能争取当地地方势力的支持或中立。虽然此时他的力量弱小,但“替天行道”的旗帜依然有吸引力。一些地方的饥民看到他,如同看到救星,自发加入队伍,补充了兵员和物资。
3. "入川与汉中基地的建立:" 李自成率领残部辗转进入四川,并最终选择在汉中(时为

相关阅读延伸:李自成在潼关全军覆没,仅剩18残骑,他怎样东山再起的?全靠灾民

潼关南原大战大败后,闯军数十万人马死伤逃散殆尽,堪称全部覆没,李自成和少数亲信将士(史称“十八残骑”,还有七骑、十四骑之说)侥幸溃围而出,隐匿在商洛大山中躲避官军的搜捕。

就在李自成蛰伏在商洛山中时,北边的辽东烽火四起,后金(满清)豪酋努尔哈赤率军向明王朝发起进攻,前锋已经叩关而入,逼近京师。

崇祯帝见后金军以破竹之势直捣京畿,北京岌岌可危,急调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 陕西巡抚孙传庭率军进京勤王。洪、孙二人是李自成的劲敌,潼关南原之战团灭闯军就是他俩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杰作”。洪、孙调离,使穷途末路的李自成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隐匿商洛山中潜伏爪牙的李自成,听说洪、孙离任,趁机重竖“闯”字旗号,收集溃兵,慢慢恢复、积蓄力量,以图死灰复燃,亦或叫东山再起。

为了争取已被明廷招安的八大王张献忠,李自成亲赴谷城(今湖北襄阳市谷城县)去劝说张献忠重举义旗,再次起兵反明,他认为即使老张不愿再起兵,也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资助,自己也可以借力重整旗鼓、咸鱼翻身。

明崇祯11年(1638),李自成南下谷城与张献忠相会,张献忠对李自成的起兵建议不置可否,却赠送他骡、马各50匹,还送给他一批铠甲、刀枪等作战物资。李自成虽没得到张献忠的确切回应,但如事先预料得到了一些资助,于是鞠躬道谢、拱手作别。

崇祯12年(1639)5月,张献忠在谷城复叛,即再次扯旗造反,“曹操”罗汝才等投降明朝的各部农民军也纷纷起兵响应。持续一年多的和局又被彻底打破,暂时熄灭的兵火重新复燃。

当张献忠、罗汝才等旋而复叛时,李自成已离开商洛、正潜伏在湖广西北部的郧阳大山中韬光养晦呢。听说张、罗起兵的消息,李自成一扫晦气,精神大振,立马召集部下,准备再次起义。但由于麾下兵微将寡,人数不多,李自成便率众依附张献忠、罗汝才,合兵一处,同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明军把讨伐的矛头对准实力雄厚的张献忠,狡黠的罗汝才为自保又接受明军招抚,势单力薄的李自成只好率部去四川巴西(巴中以西)鱼腹诸山躲避官军围剿。当时,李自成处境异常艰难,因屡遭挫败,部下人心不稳,军心涣散,不断有人开小差逃走,形势危殆,以至不断恶化。

李自成这人有个优点:性格坚毅,百折不挠。他对部下分析了彼时的形势,随后带领他们悄悄折回陕西,后来又从陕西突进河南。因明军主力皆在京师、湖广,这次东进颇为顺利,很快捣入中原。

当时中原发生了严重灾荒,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流民遍野,为李自成提供了东山再起的绝佳机会

李自成率部从陕西东进河南时,正值河南发生了百年难遇的严重灾荒,粮食歉收,数量庞大的饥民无以为生,被迫四处乞食,饿殍遍野。李自成的机会来了。他竖起大旗,振臂一呼,流民蜂起响应,很快从出陕时的数十人发展到数万人。自古以来,流民便是造反的主力,失业流民多了,是社会的巨大隐患:横竖是死,铤而走险或许还能闯出条生路......

李自成很快聚拢了数万人,率领他们东出河南, 从冲州撞府,攻城掠地,杀戮明官、豪绅,开仓赈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闻风来投的灾民越聚越多,队伍像滚雪球似的迅速壮大。不久,一些失意读书人如牛金星、宋献策等先后来投奔自成,向李自成献计献策,并提出了“均田免粮” 这个颇具号召力的口号。

随着李自成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中原,势力愈发壮大,“迎闯王,不纳粮”这一起义纲领逐渐为广大的、一无所有的下层民众所认同,成了他们的希望所在。牛金星、宋献策、李信等文人加入农民军后,提升了农民军的整体素质,也提高了李自成这位枭雄的策略意识,帮助他制定了一些发展的方针、政策,加强了对底层百姓的宣传鼓动,使李自成的队伍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据《豫变纪略》载,李自成征战中原时,广大农民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流民如潮水般涌入起义军中来,民间到处传唱:“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由于口号定位准确,迅速积淀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李自成的队伍在短短数十天里就扩增至数十万人。

攻克洛阳,活烹福王朱常洵

崇祯14年(1461)1月,早已今非昔比的李自成农民军一举攻占中原大城洛阳。藩封洛阳的福王朱常洵是崇祯帝的叔父 ,聚敛有方,富可敌国,却把捐资助饷看成是侄皇帝朱由检的事,与己无关,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以致百姓对他恨入骨髓,缺乏冬衣的守军也不愿为守财奴卖命,最后干脆打开城门迎闯军入城。福王被农军擒获,李自成将他和一只梅花鹿一锅煮了, 名曰“福禄汤”,与众将士分享。福王积攒的如山财货,全都便宜了李自成。

大批中原流民争相入伙,李自成迅速死灰复燃并得以壮大,明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

攻取洛阳、烹杀福王朱常洵后,李自成率大军三攻开封而不下,遂掘开黄河大堤冲淹开封,数十万(一说百万)开封吏民死难,黄河为之改道,殃及河南、安徽等地。李自成从开封撤围后,连克项城(安阳)、朱仙镇、襄城、郏县、汝宁等城镇,5次战役均获胜,俘斩明兵部尚书、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以及继任陕督杨文岳等,还重创山西巡抚孙传庭部,报了潼关南原全军覆没的血海深仇。明军精锐主力几乎被李自成横扫一空,闯军几乎控制了河南全省,拥众近百万,其他的农民军首领如罗汝才、袁时中等 纷纷率部归附自成,屡仆屡起的李自成成了明末农民军的盟主,其麾下闯军亦成为明末各支农军当之无愧的主力。

远在北京的崇祯帝得知叔父福王遇害、李自成迅速壮大并席卷中原、明军精锐损失殆尽的消息后,预感到社稷将倾、自己的末日也即将到来。

【插图源自网络】





严禁搬运

发布于 2025-10-27 14:12
收藏
1
上一篇:张无忌武功盖世却难敌朱元璋,揭秘明教教主败北的三大关键因素 下一篇:红色通缉第三集出击速览版,揭秘行动背后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