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迈向西安事变的历史转折点

张学良,字汉卿,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是民国时期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人物。他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最终走上发动西安事变的道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走向西安事变的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 早年经历与奉系崛起 (1901-1928):"
"幼年丧父:" 1909年,张作霖被袁世凯派往东北,张作霖在1911年因“皇姑屯事件”被炸身亡,张学良时年10岁。 "继承父业:" 张学良在父亲去世后,继承父职,逐渐掌控奉系军阀大权,成为东北地区的统治者。 "“少帅”威名:" 1928年,张作霖去世,张学良被推举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时年17岁,人称“少帅”,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
"2. “不抵抗政策”与“九一八事变” (1928-1931):"
"“不抵抗政策”争议:" 1929年,中东路事件爆发,张学良对苏军采取“不抵抗政策”,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争议。 "“九一八事变”爆发:"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

相关阅读延伸:张学良——走向西安事变!

1、张学良考察德、意等国,观念转变,支持“攘外必先安内”!

1933年3月11日,因长城抗战失利,张学良通电下野
1933年4月11日,在上海戒毒一个月后,张学良出国考察。

图1:长城抗战后,大片国土沦陷

1933年5-6月,张学良在意大利考察,与墨索里尼女儿埃达的交往超出了外交范畴,艾达赠送 “戒除烟瘾、积极抗日” 的临别赠言。

1933年5月,张学良在罗马与墨索里尼会面后说:“中国需要权威领袖,否则无法抵御侵略”。
1933年5月,斯大林担心会复杂化对日关系,亲自批示拒绝张学良入境。这一挫折使他对共产主义产生疏离感,转而认为 “共产主义不适合半殖民地中国”,法西斯主义成为唯一选项。
1933年6月24日,杨虎城陕军与红四方面军达成《汉中密约》,被一些史学家们表述为西安事变序曲。

1933 年 9 月,张学良访问德国,在戈林陪同下参观了克虏伯兵工厂、德累斯顿步兵学校等军事机构。他在日记中写道:“德国从一战废墟中崛起,全赖希特勒的铁腕领导,中国若想雪耻,必须效仿。”
1933年6月-10月,张学良在欧洲考察期间,逐步形成 “英美民主不适合半殖民地的中国”理念,转而推崇集权模式,张学良提出 “拥护蒋委员长就是拥护国家”,主张先消灭红军实现 “安内”,再集中力量抗日。
1933年12月,福建事变爆发,蒋介石召张学良回国。

图2:1930年春,人生巅峰阶段的张学良陪同墨索里尼女儿游玩长城

2、张学良积极参与“安内”军事行动,红25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4年3月1日,蒋介石任命张学良豫鄂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替代蒋指挥国军“围剿” 红军。

张学良迅速从华北调集东北军 15 个师、3 个独立旅共约 30 万人开赴大别山。他将鄂豫皖划分为 6 个 “驻剿区” 和 1 个 “护路区”。以 6 个师为驻剿队,逐村筑垒,步步为营,挤压红军生存空间,3 个师组建 4 个追剿队用于机动作战。

1934年6月21日,张学良在潢川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对红二十五军的重点围剿。他要求东北军 “以碉堡为依托,逐步推进”,并强调 “剿共即抗日”。

1934年7月16日,张学良获悉红二十五军在罗山朱堂店整训,立即调集第 117、115 师等部向朱堂店集结。红二十五军在徐海东、吴焕先率领下,在长岭岗设伏,歼敌5个营。此次失败促使张学良开始反思战术,并逐渐对 “剿共” 产生动摇。

红二十五军出现粮食危机,饿死及病死造成大量减员;为“打粮”冒险进攻又造成大量减员;肃反运动又有近三分之一红军干部战士被清理。由于兵源枯竭,红25军由组建时1.2万人,减员至不足3千人。---来源:军事历史研究第32卷刊 张雷《1932—1934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粮食危机探析----兼论红25军长征原因》

1934年11月16日,大别山区/桐柏山区的红25军2900人,高举“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大旗,开始长征。----资料来源1:中共淅川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细说红25军攻打荆紫关》;资料来源2:刘华清《孤军北上—追忆红25军的长征》

图3:1930年春,人生巅峰阶段的张学良陪同墨索里尼女儿游玩长城

3、屡战屡败,东北军滋生厌战情绪,张学良信心受挫。张、杨合谋联合红军,争取苏联的支持,西北自治。

1935年6月27日,《秦土协定》签署,约定察北为非武装区。东北军旧将李守信在日军支持下,占据察北6县,后在日军策划下归顺于“德王”的蒙古军政府。“德王”在日军支持下意图进占绥远,策划建立蒙古国。

1935年7月,随着红军25军长征进入川陕,大别山区/桐柏山区的东北军大规模调往西北。
1935年9月16日,红25军和陕甘红26军、红27军会师,三军合并,组建红15军团。
1935年10月,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 “西北剿匪” 副总司令,代蒋行总司令职权,总部设在西安。(蒋对张东北易帜、中原大战心怀感念,和张结拜金兰,希望张再立新功)。
1935年10月1日,劳山战役,红15军团毙伤张学良部1000多人,俘获3700多人。
1935年10月24日,榆林桥战役,红15军团全歼东北军619团和620团一个营。毙伤东北军300多人,俘敌团长高福源和营以上军官六名、营以下官兵1800余人。
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5年11月,直罗镇战役,红一方面军和红15军团联手消灭张学良部一个师又一个团,俘获5300多人。------注:和红军三次交手,东北军损失近三个师,张学良思想发生变化。
1935年12月,红军代表汪峰携毛亲笔信会见杨虎城,阐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主张,双方初步达成谅解。
1936年1月初,红军释放高福源等回到张学良身边游说东北军联共抗日。
1936年1月16日,高福源回到瓦窑堡,要求红军派代表去谈判。
1936年1月20日,第一次洛川会谈,李克农赴洛川和张学良会谈三个小时,张表示愿为成立国防政府奔走。
1936年2月,北方局派王世英在西安和杨虎城会谈,达成互不侵犯共识,杨虎城同意为红军提供物资帮助(如弹药、粮食),并承诺保护西安的地下组织。
1936年2月20日,红军东征,中央红军组建抗日先锋军,高举全民抗日大旗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在晋西南一带抗日,红军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注:此时蒙古德王和东北军旧部李守信等组建的蒙疆伪军在日军支持下侵犯绥远、察北,组建自治政府。晋军主力北上绥远和日伪军对峙,无法抽回,山西西南部兵力空虚,阎锡山不得不向蒋介石求助。

图4:晋军与蒙疆伪军对峙兵力分布

1936年2月25日,第二次洛川会谈,李克农到洛川,同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谈判,达成5项局部性的口头协定。
1936年3月4日,李克农和张学良就联共抗日进行会谈。
1936年3月,下旬,应阎锡山求救,陈诚奉蒋介石命令,率参谋人员到达太原,设立指挥机构,部署围剿红军计划。
1936年3月-4月,商震的25军、汤恩伯的13军、李仙洲的21师、关麟征的25师、罗奇的95师等共计约10万人陆续向晋南开进。
1936年4月9日,晚,周恩来与张学良在肤施举行秘密会谈。达成:南京政府必须改组,蒋介石的“安内攘外”政策必须取消,如果做不到,就另组“三位一体”的国防政府,领导抗战。张学良对周恩来说:“我过去总以为法西斯独裁可以救中国,因此曾提出拥蒋的口号,现在看来,好像不对了。如果中国内战不停,什么时候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呢?”-----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4年01月22日
1936年5月,红军迫于兵力悬殊,退回陕北。

图5:红军东征,国军调兵遣将围剿红军。

1936 年 5月28日,国民政府任命陈诚为 “晋陕绥宁四省剿匪总指挥”率部围剿红军。
1936年5月,月底,陈诚命令汤恩伯率13军随红军脚步进入陕北,企图围剿红军。
1936年6月1日,两广事变爆发,计划开往陕北的国军主力,部分停止进入陕北,留在汉中、河南等地,部分部队调往南方。
1936年6月,绥远抗战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汤恩伯部前哨部队到达绥德,李仙洲21师到达清涧,刚搭建好指挥部即奉命北上开赴绥远,援助傅作义部展开绥远抗战。
1936年6月,中旬,西安张学良金家巷公馆,张学良首次向杨虎城明确透露与红军的合作进展,杨虎城回应已与红军达成初步合作协议。双方达成 “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的根本共识。
1936年8月,下旬,西安杨虎城止园别墅,张杨第二次会晤,红军派驻东北军、西北军的秘密代表参加会晤。讨论对蒋策略:张学良坚持 “先劝后逼”,双方达成 “劝蒋无效则联合红军反蒋” 的默契。---张学良易帜认为苏联是红军的靠山,帮助红军就能得到苏联的支持。
1936年9月,蒋介石察觉到东北军和西北军异动,调胡宗南第一军、关麟征第二十五师、毛炳文第三十七军约50万人进入陕北。
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1936年10月,下旬,红军西征。红四方面军主力第 5 军、第 9 军、第 30 军及骑兵师等部共 2.1 万余人,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开始西征。除李先念部400余人外,其他各部几乎全军覆没,西征失败。
此时陕北红军的骨干部队只剩不足万人(一些文献记载为7000多人,具体待更多史料验证)。 1936年12月4日,蒋飞抵西安。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

4、蒋谋求统一政府,反对军阀割据或地方自治,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中原大战,两广事变,蒋桂战争、福建事变。。。。。。本质上是地方军阀反对削番的反蒋活动,为赢得民意,都不约而同的竖起抗日大旗。
当时,喊抗日口号最多的、喊得最响的,都是远离东北、华北、绥远的地方实力派,离日越远,口号越响。
张学良在华北不喊抗日,反而对国民政府抗日指令提心吊胆、推三阻四的,到西北就高调抗日了!
作为官二代,张对日本人恨之入骨,又怕之入髓,并无决死一拼的勇气。

5、日德同盟建立,斯大林迫于牵制日本现实需求,坚决反对杀蒋,张学良的“三位一体的西北联合政府”失去靠山。抗日态度救了蒋自己一命……

1936年日德意频繁外交活动。
日少壮派军人主张逐步侵吞东北、华北,逐步蚕食察哈尔、绥远直至新疆,然后和德国东西对进,瓦解苏联。
日操纵组建为伪満州国,推动内蒙自治,察北自治,华北五省自治。企图侵吞东北、华北,并把华北、东北、内蒙古等地打造成进攻苏联的前进基地。
1935年10月,王明起草的《八一宣言》经斯大林、季米特洛夫审核后,在媒体发表。重点是放弃无产阶级领导地位,红军要和蒋介石等一切抗日力量组建统一战线,建立一个抗日的国防政府。
1936年7月,苏联调整对华政策,由 “反蒋” 转向 “联蒋”,核心目标是通过拉拢蒋介石共同对抗日本。随后对援助红军的采取消极态度。
1936年7月23日,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对红军急需的援助只字不提,却严厉批评中共中央当时“对南京、蒋介石和国民党的政治方针是多么不正确....可以说耽误了两三年时间。。。现在必须向正确方向转变。”----季米特洛夫所谓的正确方向是指建立统一战线。----来源:孙果达《苏联1936年"联蒋"政策引发西安事变》。
1936年7月---10月间,苏联外交部和国民政府频繁接触,表示不干涉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得到苏联暗示,原本还在试图同红军和谈的蒋介石,转而加紧对陕北红军的围剿。
1936 年11月25日,日德正式结盟,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日德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是在西安事变前20天的事,后意大利加入该协定。事后看来很明显,此时的斯大林绝对不会同意杀蒋的。日德意频繁外交活动,让苏联感到不安。

6、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全国民众和主要实力派都空前团结到国民政府周边,形成强大民意压力,蒋的威望得到空前提高!

如杀蒋,国民政府群龙无首,可能出现分裂。很可能出现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的局面,派系互斗,各自为政、贪婪的日人正好浑水摸鱼,日人是最大受益者。

7、从人民史观来看,西安事变促进人民团结,推动全民抗战的早日展开。。。。。。

图6:孙果达《苏联1936年"联蒋"政策引发西安事变》 一文截图

发布于 2025-10-27 14:12
收藏
1
上一篇:周秦历史变局,技术进步对时代变革的深远意义 下一篇:6000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曾国藩率12万大军,究竟为何按兵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