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挤地铁,隔壁姑娘突然说:真羡慕楼下卖煎饼的阿姨,十点收摊,下午打麻将。
一句话把整节车厢说沉默了。
谁不是一边端着咖啡,一边刷“灵活就业人口破2亿”的新闻。
数字背后,全是熟人。
前同事阿俊,去年被“优化”,简历投到第47家,把头像换成西装证件照,HR回:年龄超了。
他转头去夜市租了半米柜台,卖手打柠檬茶。
第一天回本,第二周纯利顶得上原来半月工资。
夜里收摊,他在群里甩一句:终于不用陪领导演戏,爽。
体面就像外套,穿着热,脱了冷。
办公室里的KPI、OKR、复盘会,一层层叠成玻璃天花板,35岁一到,咔嚓,裂了。
再看对面小贩,没有周报,没有年终总结,现金进,现金出,账在心里,安全感在兜里。
我们攒的是年假,他们攒的是当天营业额,数字看得见摸得着。
可别以为摆摊就是桃花源。
城管一来,推车跑百米,雨天零蛋,冬天手裂,社保自己缴,生病全自费。
阿俊算过:收入翻倍,医保断档。
他给自己买了份最便宜的商业保险,条款厚厚一叠,看完直骂娘,还是咬牙续上。
自由不是白送,是拿福利换的。
焦虑的根子也不是工位,是“只能赢不能输”的单选题。
爸妈砸锅卖铁供出大学生,结果孩子工资跑不过房价。
以前文凭是电梯,现在成了门票,进去才发现里面楼梯更长。
教育部说职教高考和本科同价,可家长群里还是“谁娃去读技校”秒沉底。
社会嘴上说多元,心里还是把考公当上岸,300万人抢一个铁饭碗,比双十一还凶。
我楼下理发店的小哥,98年,剪一个头35分钟,一天八个人,月入过万。
我问他怎么不学本科,他甩甩剪刀:我姐本科,在写字楼,天天担心被裁,我手艺在,不怕。
说完给我后脑勺来了一记推子,干脆利落。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安全感,不是公司多大,是明天有没有人愿意为你的技能掏钱。
别再问“要不要辞职去摆摊”,问题本身就像陷阱。
真正该想的是:除了打卡,我还能在哪挣到钱?
把副业练成备胎,把存款换成现金流,把学历换成手艺,把面子换成里子。
中产不是身份,是心态:敢让收入不止一条线,敢让孩子不挤独木桥,敢承认自己不是精英也活得下去。
阿俊昨天发朋友圈:摊前排队一小时,比开会一整天更有成就感。
我点了个赞。
地铁里依旧挤,可我知道,下一站真撑不下去,我也能去卖柠檬茶——只要肯放下那张写着“体面”的工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