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全域机动★无人智胜——
▲隐身版直-2010月16日开幕的第七届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上,一架造型科幻的直-20隐身型悄然现身,迅速引发军迷圈的热议。这架机身布满棱角折线、外形与普通直-20判若两机的"隐身入云龙",正是解放军针对特种渗透任务打造的秘密武器。
▲隐身黑鹰直升机,击毙拉登的关键武器从技术特征来看,它相当于美军用来击毙本·拉登的那架隐身黑鹰——2011年5月1日深夜,"海神之矛"行动中,美国海豹六队就是搭乘这种具备隐身能力的改装黑鹰,穿越巴基斯坦密集的防空雷达网,对本·拉登藏身处实施了致命一击。
随着现代雷达低空探测能力显著增强,传统直升机的近地突防优势正在被蚕食。过去直升机依靠超低空飞行来规避雷达探测,但如今对方的低空补盲雷达、相控阵雷达组成的密集防空网,让普通直升机很难再神不知鬼不觉地渗透敌后。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直升机隐身化被提上日程。
美国曾研制过"科曼奇"隐身武装直升机,后来又发展出专门用于特战渗透的隐身黑鹰。中国直升机研究单位在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解放军特种作战需求,发展出了这款直-20隐身型。
这次亮相的直-20隐身型最显眼的特征,就是机头、机身都采用了菱形线条设计,整个机身由多个平面倾斜拼接而成,看上去棱角分明。这种设计的原理其实不复杂——当雷达电磁波照射到直升机上时,这些倾斜的平面会把电磁波反射到其他方向,而不是直接弹回对方雷达,从而让对方雷达接收不到回波信号,探测能力大幅降低。
相比之下,传统直升机采用圆柱形机身,雷达波打上去反射均匀,各个方向上都能稳定接收到回波,简直是雷达的"理想目标"。直-20隐身型还对进气道、发动机整流罩、桨毂等部位进行了隐身处理,同样呈现菱形外观,尽量避免出现容易产生强回波的断裂面或垂直面。
▲此前曾在地方新闻中亮相的模型旋翼是直升机隐身的难点。高速旋转的桨叶会产生特殊的雷达回波特征,现代雷达正是通过识别这种信号来发现直升机的。直-20隐身型采用了复合材料旋翼,并对外形进行了精心设计。从早年公开的模型上可以看到,其旋翼的翼尖采用了后掠设计,这不仅能提高飞行性能,还能显著降低直升机的噪声,让它飞得更安静。
直升机飞行时产生的巨大噪声,往往会让对方在很远就察觉到有飞机飞临。直-20隐身型采用的复合材料旋翼和后掠翼尖设计,大幅压低了噪声水平,更有利于低空渗透投送。但真正让人感兴趣的是它的红外隐身设计。
▲机身整体呈菱形现代飞行器的涡轮发动机工作时,高温涡轮和排出的高温废气是红外探测系统最理想的目标。通过红外夜视仪观察直升机,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会显得格外明亮。从早年的模型来看,直-20隐身型取消了传统的发动机喷口,改为在尾梁上布置两排排气孔。高温废气先与冷空气混合降温,再从被机身遮挡的尾梁上方排出,还能利用旋翼产生的气流进行二次冷却,尽可能降低红外信号。
不过这次天津直博会上的宣传图显示,实际设计可能有所简化,采用了向后上方排气的方案,同样利用机身遮蔽和旋翼吹气来降低正面的红外信号。这种调整可能是考虑到工程实现难度和成本因素。
美军的隐身黑鹰长期都局限在特战部队使用,保有量仅有两位数。外界推测直-20隐身型可能也只会小规模装备,专门用于特种作战。特战队员可以在夜晚或恶劣气候条件下,搭载直-20隐身型直升机进行超低空渗透,执行侦察、破袭等任务。
以台海战场为例,这里空间相对狭小,对方防空雷达部署密集,天弓、爱国者等防空导弹系统构成了多层次的防空网。普通直-20执行纵深渗透侦察任务时,很容易被对方雷达发现并遭到拦截。
▲直-20T更适合大规模正面突击现在有了直-20隐身型,特战部队的敌后作战机动就方便了很多。它可以在夜色掩护下,贴着海面超低空飞行,避开主要雷达探测方向,直接将特战小队投送到对方纵深地域,对高价值目标实施侦察或打击行动。比如摧毁对方的指挥中心、通信枢纽、雷达站等关键节点,或者对重要人物实施"斩首"行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隐身直升机就是万能的。它依然无法对抗密集的近程防空火力,也很难在白天执行任务。但作为特种作战的"战略选项",直-20隐身型的出现,确实为解放军提供了一种此前不具备的作战能力。它的价值不在于大规模使用,而在于关键时刻能够完成普通直升机无法完成的渗透任务——就像当年美军用隐身黑鹰击毙本·拉登那样,在敌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目标上空,完成致命一击。
这种能力对于解决台海问题来说,意义不言而喻。一支搭乘隐身直升机的精锐特战小队,悄无声息解决掉关键人物,或许就能迅速结束战局。这正是特种作战装备的价值所在——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关键时刻的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