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那个冷夜,粟裕在前线指挥所里很安静。他的参谋问:“是不是要东南突击?”粟裕说“先别急,局势变了”,一开场就把战局方向给变了。这一句让那帮战士们都等着发力,结果全局突然有了拐弯。兵团到底往哪冲,没人知道。大家只能等着听指令。后来证明,这一步没白等。老粟的判断直接就改写了一大段历史。
第一兵团是在鲁南战役打完才组建的。那阵华东野战军刚经历打硬仗,聚了一拨铁骑,还有一个旅的坦克和各种炮,战士们全都是顶着热劲。上头原定是兵团南下,要打通浙江、福建、广东。中央军委都批下方案了。兵团当时有一纵、四纵、六纵,还有个特殊兵种纵队。纸上写着十来万人,其实这支队伍才是华野最能打的老班底。很多人都说硬,但没人知道它能硬到什么程度。
粟裕看局势又琢磨了好多天。他发现,沿海要登陆,可没有制海权,万一敌人用铁路快速调兵,咱们反倒落了下风。“粟裕后来发了个上万字的电报,说别盲目东线,还是应该搞夹击中原”。三天后,前面领导就回信,同意留队在中原打。这下,兵团的方向变成了吃掉中原守军。很多老兵事后回忆,这就是关键转折点。兵团就这样换了战场。
“淮海战役那阵,第一兵团等于整支‘尖刀’出鞘”
叶飞带兵第一纵队,子弟兵全都能上下沟壑,抢山头不含糊。双堆集打得敌人乱了阵脚。陶勇的第四纵队上来就像铁锤砸过去,侧翼捅得乱七八糟。王必成第六纵队更猛,他骂一句带着敢死队夜爬绝壁,清晨打破对面主防线。一边是撕开口子,一边是连环突破。等到最后孟良崮那场硬仗,就剩死拼了。没有这些敢冲的人,哪有后来战局倾斜。
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一兵团其实不是纯步兵。那些在鲁南缴获的老坦克,编成特种纵队,虽然看着破,但一上阵能吓死对方。张震参谋长把坦克和炮分配到每个纵队里,形成突击梯队。火力和步兵混在一起打,早早就弄出了“机械化雏形”。对面报告里老写“共军坦克乱穿阵地”,说的就是这些改改造的老设备。
“第一兵团打得好,不仅仅是兵多,还靠‘五大将’指挥得好”
粟裕主抓调度,叶飞沉稳,陶勇蛮猛,王必成冲锋,张震就像全队的大脑,随时调整火力机动。有意思的是,这五个人,有的后来当了大司令,有的进了国防大参谋室,少有兵团这么能出人才。大家都说“强将没弱兵”,这几个人其实就是老话的活例子。
1949年初,蒋家军已经开始乱。粟裕接到命令,兵团率队南下,一路从蚌埠冲到长江边,比计划整整提前了一天。陶勇把炮兵前置,江对岸敌人炮台都被点名报销。叶飞亲自坐船头,一句“渡江不等天亮”,等天刚亮,三个突击团就扎营在对岸。快,准,狠,整个兵团都在抢时间。南京丢了以后,这兵团直接奔上海,粟裕还跟张震问能不能“海陆空一起干”,张震说没空军只能炮火顶,三天内啃下来。结果是,六十个小时,外滩军旗就换了。后来上海战役,大家都在讲一个词,“先封口再啃骨”,这就是兵团打城的套路。
战后改编,第一纵队成了二十军,第四变二十三军,第六成二十四军,特纵分散。三军加上粟裕的二十七二十六军,就是“三野五虎”,五虎歼敌百万,打下解放战争近三成胜仗。数字是死的,但你要看看这些人的经历,叶飞后来主持福建防务,陶勇英年牺牲,王必成镇守两广,张震又一次晋升上将,粟裕没再带兵但回忆录成了教材。都是后人常挂在嘴边的人。
“第一兵团到底有多厉害?连对手都服气。1949年国民党高层开会,还说:‘缠住粟裕兵团三个月,结局可能不一样。’”
大家都爱问,如果兵团当年直接南下沿海,后来会不会不一样。史家都说历史没有如果,但兵团留下的战术和经验,让后来的参谋有了思路。每逢有“合成兵团”的话题,老兵都把一兵团当教材。其实没有空军、没有重炮,但粟裕加上这几个人,已经把编队方案琢磨得明明白白。
很多兵团命令都是言简意赅,战场也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粟裕喜欢在批注里写一句话:多吃亏,少要命。意思很简单,打仗自己一点小亏不怕,就是要保全主力,为大决战蓄力。这种想法,套用到生活里,也很有用。遇到麻烦,局部让点步,主要机会放在后面。
有一兵团的光辉,早已融进后续部队。虽然兵团番号没了,战术思想和兵员配置以及那种敢拼到底的劲头,全在后人身上。大礼堂里还挂着锦旗,写着一兵团功勋卓著。每个进礼堂的人都要站着看一眼。
这些年大家都喜欢说数据,也有人琢磨战例。可最实在的,是兵团里那些干实事的人。不是硬拼一阵,而是把每仗每事都扛到底,能协同,能等,能忍,也敢冲,也会算。其实,我们遇到难事,和当时兵团一样,“局势变了”,要敢跟着调整。“有时候多吃亏,少要命,才是活下去的关键。”人生也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