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寒食节美食大盘点,传统节日里的美味佳肴

清明和寒食节是紧邻的两个传统节日,虽然习俗略有不同,但在饮食上有很多重合和相似之处,因为寒食节通常在清明前或与清明同日。这两个节日吃的食物都带有纪念先人、扫墓祭祖、以及春季时令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统食物:
1. "青团 (Qīngtuán)": 这是清明节最具代表性的时令点心。用艾草(或其他绿色植物,如鼠麴草、雀麦等)汁和入糯米粉中制成绿色的外皮,里面包裹豆沙、芝麻、咸蛋黄等馅料。 色泽青绿,带有植物清香,寓意“踏青”和迎接春天。
2. "馓子 (Sǎnzi)": 一种油炸的食品,形状有丝状、环状等,口感酥脆。 寒食节禁火,人们准备冷食,馓子是常见的选项。它方便携带,适合在扫墓时食用或作为祭品。
3. "冷食 (Lěngshí)": 寒食节的核心习俗之一是“禁火”,吃冷食,以示对先人的追思和纪念。这并非指所有食物都要冷藏,而是指不生火烹饪的食物,如上面提到的青团(通常是提前做好)、

相关阅读延伸:清明寒食节吃什么

过两天便是2015年的“寒食节”了,虽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寒食、清明已合二为一,但在很多地方还是过寒食节的。寒食节是中国唯一的饮食节日,这个节日的饮食习俗自然是要了解的。

(以下高能,请勿在深夜分享至朋友圈)

【清明螺】

清明螺即田螺、螺蛳。清明前后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此时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鹅”、“清明螺,顶只鹅”的说法。下河塘摸盆螺蛳,用清水养两天,然后夹去尾端,放点葱姜辣椒煮熟,就是一盆好菜。有的就用腌菜卤煮煮,清淡爽口、味道非常鲜美。

【北方枣糕】

枣糕又称“子推饼”,北方一些地区用酵糟发面,夹入红枣蒸食。在北方,枣糕也称枣饼,北方人习惯于将枣糕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着挂在门上,可以冷食,用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乌稔饭】

又称乌饭、乌米饭、乌稔饭,用糯米染乌饭树法之汁煮成的饭,颜色乌青,为寒食节的食品之一。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青团】

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清明节,寒食节等节日。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苎麻叶、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绿,以前常用,现在用的已不多见)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清甜甘香,软糯可口,带有艾叶香气。

【馓子】

馓子用面粉制成,细如面条,呈环形栅状。油炸面食。古代称“寒具”,是寒食节食品。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详细记载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寒具的制作方法。历代又有“粔籹”、“细环饼”、“捻头”等名称。用水和面,搓成细条,扭结为环钏形状,油炸而成。酥脆香甜,口感好。现为日常点心。安徽地区,每逢节日,则以此祭祖并互相馈赠。回族、东乡族也做馓子,配料、方法和汉族不尽相同。

【清明粿】

浙江省、福建省小部分地区、江西、安徽部分地区的汉族传统小吃,一般在寒食、清明食用。形似饺子,外皮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清明粿做法分甜、咸两种。用清明草和适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捏成糕点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馅,压成圆模蒸熟则为甜清明粿;包入腊肉丁、冬笋丁、香菇丁、红椒丁、豆腐干、腌菜、豆芽馅等,做成饺子形的为咸清明粿。

【寒食节与清明节】

【寒食节】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南朝时《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唐宋时期减为清明前一天,唐太宗时还曾下政令将祭祖定于寒食节这一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还来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

【清明节】

清明节是冬至后的105天,是根据星球运行所确定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用于辅助农耕。明清时期,“清明”之称多于“寒食”,呈取代后者之势。后来寒食节的祭祖等习俗与清明节合并,故寒食节渐渐被人们遗忘。到现代,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节”,不知道“寒食节”之名了。但还有少数地方有禁火或食冷之俗,如山西、山东的一些地方。

清明节与原本意义的寒食节在习俗内容上共同之处并不显著,二者主要的联系有两点:一是时间相连,二是都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这两点联系最终使清明节置代或兼并了寒食节。

公众账号:idongjia

发布于 2025-10-21 17:13
收藏
1
上一篇:嘉陵江民国风情录(69),溯流而上——上海至重庆的时光之旅(五) 下一篇:大蒜,就是这样任性,堪称最典型的荤辛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