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云先
原载/《东方杂志》(1943年第39卷第14期,44—49页)
六 从宝鸡到成都
三十二年二月十四日的早晨,天尚没有大亮,我们就离旅馆,到某银行门口候上车。装好了行李后,主事者就叫大家上车。
不过人是上去了,问题还待解决。这一行是一共四十多个人,每辆都是坐二十二人。除了自己的同伴外,全是陌生面孔,彼此不相招呼,忙着争占地盘,伸张势力,车子还没有开,只听到这个嚷,那个喊。不是“我的腿无法伸了”,就是“我挤得无处可让了”。不是“当心我的热水瓶”,就是“别踏破我的箱子”。总之,不关嚷什么,喊什么,都离不了这个中心的“我”字,这才是十足的“自我主义”的表现。结果谁都得不到安适,正在无可奈何的当中,幸亏有位富于旅行经验和热心公益的郑先生出来主持,就把问题轻轻解决了。他说:
“请大家别要吵!别要闹!这次是有好几天的路程,大家应有同舟共济的精神,方可安然到成都。我想,舒服要大家一同舒服,迁就要大家一同迁就。总要谁不叫谁占便宜,谁不叫谁吃亏才好。”
大家听了他这几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就不约而同的说:我们公推郑先生做总司令,来主持车子上的安排的办法。郑先生知道是义不容辞的,答应了之后,马上发命令,叫大家起来,把座位和行李重行布置,经过了一番调整,大家坐了下来后,果然觉得好多了。可见公众事情,只要有人肯领头,大家肯合作,没有办不好的!以后各人在路上,不但没有因为地盘问题发生争执,而且彼此互相说笑,成为好朋友了。
到了六点钟,车循西南公路向南出发,渡渭水不久,便地势渐高。这路线是踰终南山的褒斜谷而过。褒斜谷一名石牛道,在历史上很是著名,以前凡遇危崖绝壑不易兴筑道路的部分,就植木柱于谷底或插木梁于崖间,上铺木板以通行旅,有栈道,阁道,连云栈等名。史记张良说汉王烧绝栈道,即此。褒城县志:“阁道二千七十五间,统名曰连云栈;”舆程记:“陕西栈道长四百二十里,自凤县东北草凉驿,为入栈道之始,南至褒城之开山驿,路始平,为出栈道之始。”所称“长四百二十里”,当指全路线的长度言,不是当道路用的木头架子一共有这样长。
现在公路的运输能力,当然比从前的“道路”要大得不知多少倍。惟因地形关系,公路在坡度大之处,是采用螺旋式,车子须盘旋上下,在旁山之处,往往一面是悬崖,一面是深渊,所以司机的本领如何高明,随时有粉身碎骨的危险。沿途见山岭积雪皑皑,岗峦呈种种形状,令人目不暇给。过庙台子留侯庙,车未停,当晚宿褒城。
第二天,渡汉水不久又入山地,天忽下着濛濛细雨。本想赶到广元,无奈雨越下越大,泥深路滑,无法前进,到神宣驿便停下来了。这里已经是四川省境,有一条街道,两三家破败不堪的客店。我们所住的一家不知以前是什么阔人的房子。那古老大厅的门窗上所涂的漆,早已剥落,但雕刻却很精细。房间阴森潮湿,没有床榻,我们只好买了些干草铺地而卧。次晨倒是雨霁天晴,但路上还是很滑,司机不肯冒险开车,所以旅客只得又在稻草上再躺一晚。
到了第四天,我们又向南前进,中经广元,剑阁,绵阳等处到了成都。在剑阁北望,见远处有高峰森列,宛如一座大笔架,据称是甘肃白马关的七十二峰。广元是位于嘉陵江畔,绵阳位于沱江畔。离开了绵阳,我们就离开了丘陵,入于平原了。
到了成都,此身又重入繁华境界。我们一路经过的较大城市,皆是熙攘如平时。而成都更是一番升平气象。我们停留了一天,走马看花似的,到几条大街上略一巡礼,便和这座“天府之国”的第一大城告别了。
七 到了目的地
从成都出发,公路多在平原上穿行,所以很为平坦;一直快要到重庆附近的青木关,方有点起伏。沿途菜花正黄,香风扑鼻;麦苗油然,青绿悦目。四川平原间,弥望多为田亩,有沟渠,树林,农舍的点缀;丘陵间不但长有树木或竹丛,且往往自山麓而上达翠微,也多有耕种。——显是个得天独厚,物产丰盛的区域。车行一天半,以二月二十二日正午到了重庆。这就是几年来,只在我脑海里憧憬着,心底里企慕着的那遥远的祖国,抗建伟业的中心,大时代的陪都。
到达时,季与何,卢,张几位至友,早已在车站相候。一年离别的积悃,两个月征途的劳顿,都在这相见欢笑之际,消失尽了。
【注 释】:
重行:音chóng xíng。意即重新进行、重新开始。
渭水:今渭河之古称。因其发源于首阳县渭谷亭的鸟鼠山而得名。渭河每年输入黄河泥沙达5.8亿多吨,约占黄河泥沙总量的1/3,是向黄河输送水、沙最多的支流,为黄河第一大支流。它造就了我国的第四大冲击平原——关中平原,亦称渭河平原。
踰:同“逾”。越过,经过。
终南山:陕西省西安市境内秦岭山脉的中段。又名太乙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寿比南山”“终南捷径”“马放南山”等典故,皆指此山。
褒斜谷:位于陕西省境内,北起眉县斜峪关(斜谷北口),南至汉中褒谷口(褒谷南口),因褒水(汉江支流)和斜水(渭河支流)贯穿而得名,全长约470里。
《史记·货殖列传》:关中南则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时或堙塞,屡经修复。自汉至五代,南北兵争,多取道于此。唐代以后,北段斜谷路荒废。公私行旅自褒谷北上,多折西北由故道出散关。褒斜道南端古石门留有汉以来修建褒斜道的摩崖石刻多处。今已为石门水库(也称褒河水库)所淹。
石牛道:又名金牛道、剑门蜀道。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行,越七盘岭入四川境,经朝天驿及广元市趋剑门关。为关中经汉中入巴蜀的主要通道。相传战国秦惠文王欲伐蜀,患山道险阻,作五石牛,言皆能粪金,以欺蜀王,蜀王令五丁开道导引,秦军随而灭蜀,因以“石牛”、“金牛”为名。元、明以来,为别于自汉中北上的栈道,通称为南栈道,又名蜀栈。褒斜谷为石牛道之组成部分。
舆程记:疑为一书名。目前没有查阅到其相关信息。
庙台子: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留侯镇庙台子村。因汉代张留侯祠(俗称张良庙)坐落于此而得名。
留侯庙:即张留侯祠。始建于东汉末年。祠内有众多古建筑、碑刻、摩崖题字等历史文物,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祭祀张良的古建筑群。
清人曾国藩有《留侯庙》一诗,抒发其对张良的赞誉与敬佩:
小智徇声荣,达人志江海。
咄咄张子房,身名大自在。
信美齐与梁,几人饱胔醢。
留邑兹岩疆,亮无怀璧罪。
国仇亦已偿,不退当何待!
郁郁紫柏山,英风渺千载。
遗踪今则无,仙者岂无给!
朅来瞻庙庭,万山雪皠皠。
1942年秋,时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的于右任,视察川陕公路,路过留坝张良庙,登上授书楼,环顾庙宇,感慨颇深,题字一幅:送秦一椎,辞汉万户。
此八个字是说张良一生中的两处转折。前四字是说张良早年舍家忘身,雇大力士在博浪沙椎杀秦始皇,报国复仇之事;后四字则指张良助刘邦成就帝业之后,辞去万户侯的高官厚禄,淡泊明志,退隐山林。
汉水:即今汉江、汉江河。古称沔水。为长江最长的支流,全长1577千米。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蟠冢山,干流自西向东经陕西流入湖北,在汉口注入长江。
广元:今四川省广元市。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利州为广元路 ,取“广配乾坤,元归宗主”之意(《广元府志》),首次出现“广元”之名。隶属四川行中书省,辖绵谷、昭化等县。
神宣驿: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东北宣河镇。地处秦蜀要冲,是古代西南地区朝贡和商旅往来的必经通道。明代设置驿站,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增设巡检司,管理治安,民国时期改为县佐(县级行政辅助机构)。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北伐时曾在此驻军(古称“筹笔驿”)。因“二郎神持剑逐蹇龙”的民间传说得名“神宣驿”,象征神力护佑。
白马关: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县城(城关镇)西北约25千米处。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是古代由陕入甘、南下巴蜀的咽喉要道之一,地理位置险要,为古代重要军事关隘。明朝曾在此驻军设防。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正式设立白马关州判 (后升为阶州直隶州州判),行使县级管理权限,并驻有军队(绿营兵),是清代在康县境内设立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所在地。
沱江:作者在此有误。流经绵阳的河流为涪江,而非沱江。
涪江是长江支流嘉陵江右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黄龙乡岷山雪宝顶峰西北之雪山梁子,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源头)、平武县、江油市、绵阳市(含涪城区、游仙区)、三台县、射洪市、遂宁市船山区和重庆市的潼南区、铜梁区、合川区。于重庆市合川区汇于嘉陵江。
沱江是长江上游四川段的一条重要支流,发源于四川省绵竹市岷山山脉九顶山南麓断岩头下的大黑湾。其干流大致呈西北-东南流向,纵贯四川盆地中部。主要流经四川省的德阳市、成都市(金堂县)、资阳市、内江市、自贡市、泸州市。在泸州市的江阳区注入长江。
青木关:指青木关镇。今属重庆市沙坪坝区管辖。境内有两山形成险要的隘口,为纪念一少年斩蟒救母之举,得名亲母关。后因境内山林葱绿,加之“亲母”与“青木”读音相近,遂改名为青木关。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的机构、学校、文化团体内迁。青木关因其相对安全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处于成渝公路线上),成为重要的内迁目的地之一。最著名的是国立音乐院于1940年迁至青木关松林岗办学,聚集了当时中国顶尖的音乐人才,培养了大批音乐家。
菜花:此处指油菜开的花。油菜为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互生,花黄色,结角果。种子可以榨油,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在古代,油菜有多个称谓:芸薹、胡菜、寒菜、苔芥、苔菜、金花菜、青菜等,这些名称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的《通俗文》,并在《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典籍中使用。
古代雅士文人对油菜花少有吟咏,但清代的乾隆却写有《菜花》一诗: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
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积悃:意思是积存已久的诚挚心意。通俗地说,指一个人长期积累在心里的真诚想法、赤诚抱负或未表达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