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象棋爱好者,穿越宋代棋局,一起在象棋里“找不同”

这个主题很有趣!宋代是中国象棋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我们现在熟知的规则和棋子名称、走法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找不同”,看看宋代象棋(或更准确地说,是宋代及其前后能反映宋代象棋特点的棋局)与我们今天的象棋有何异同:
"文博日历丨@象棋爱好者 在宋代象棋里“找不同”"
嘿,各位热爱象棋的朋友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充满文采与智慧的宋代,看看当时的“象戏”(请注意,古代的“象戏”有时指更复杂的宫廷游戏,但与后来的象棋关系密切,且宋代象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或直接演变而来)和我们现在玩的象棋,有哪些有趣的“不同”之处?
"1. 棋盘的“界线” (The Board Layout)"
"现代象棋:" 我们熟悉的棋盘是“米”字格,由10条横线、9条竖线组成,共90个交叉点。楚河汉界横贯中间。 "宋代象棋 (推测):" 根据出土和文献记载,宋代之前的棋盘可能更接近早期的“六十四格棋盘”(类似围棋盘)。宋代象棋可能已经接近现代的形制,但细节上可能仍有差异,比如河界线的画法、格子的具体数量或划分方式。一些宋代或宋元时期的棋盘实物或

相关阅读延伸:文博日历丨@象棋爱好者 在宋代象棋里“找不同”

马走日,象走田

车走直路,炮翻山

小卒一去不归还

……

即使不是象棋爱好者

也能说上两句这样的顺口溜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宋代瓷象棋

01

没“兵”也没“帅”

这套象棋有点儿不一样

1997年,考古人员在河南洛阳

发现了一副完整的圆形瓷质象棋

有黑、白棋子各16枚,共32枚

△来源:总台《国宝档案》北宋——瓷象棋

每枚棋子的直径约1.8厘米

厚度0.3~0.5厘米

△来源:总台《国宝档案》北宋——瓷象棋

棋子均为瓷土烧制

表面不施釉

正面以阴刻的方式刻字

并填涂朱砂

但因年代久远

有些字已经稍显模糊

通过凹进去的刻痕

仍可辨认出棋子的“角色”

△左为瓷象棋黑棋子,右为现代常见象棋。

和现在常见的象棋相比

这副瓷质象棋要小一些、薄一些

更特别的一点是

没有“兵”,只有“卒”

没有“帅”,只有“将”

专家根据墓中随葬品判断

这是一座北宋末年的墓葬

而这副象棋也成了

目前中国出土的年代、地点确切

保存较完整的瓷质象棋

02

是砲不是炮

一字之差的“军事谋略”

△来源:总台《国宝档案》北宋——瓷象棋

除了卒和兵、将和帅的区别

这副象棋里还藏着一个“秘密武器”

——砲

与今天象棋里的“炮”字不同

它并不是常见的“火”字旁

而是“石”字旁

这究竟是为何?

△来源:总台《国宝档案》北宋——瓷象棋

其实,最初的炮是古人利用杠杆原理

发明的一种投掷石头的远程发射武器

——投石机

△宋代铜象棋,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棋子中的“砲”也是“石”字旁。

所以,象棋中的“砲”

一直都是用“石”字旁

△来源:总台《国宝档案》北宋——瓷象棋

后来,随着火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砲”字逐渐升级为发射火药炮弹的“重型武器”

象棋中的“砲”

也从“石”字旁变成“火”字旁

因此有专家认为

象棋的形制和规则

不但与古代战争的排兵布阵有密切联系

而且也是军事谋略与娱乐游戏的完美融合

03

全民喜爱

宋代就有象棋“国手”

△来源:总台《国宝档案》北宋——瓷象棋

象棋也被称为象戏

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很早

唐代时,象棋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

宋代时,成了全民喜爱的文娱活动之一

宋代著名学者洪遵在《谱双》中提到

“象戏家喻户晓”

△来源:总台《国宝档案》北宋——瓷象棋

据记载,当时的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出现了专门制作象棋棋子和棋盘的手工艺人

在临安的大街小巷

都可以买到象棋棋具

一些“职业象棋选手”

还被召入皇宫

成为拥有官职的棋待诏

专门陪皇帝下棋

△来源:总台《国宝档案》北宋——瓷象棋

在周密撰写的《武林旧事》中

记载了一份棋待诏的名单

象棋棋待诏有10名

其中一位叫沈姑姑的女棋手

目前中国最早、唯一留下姓氏的象棋女国手

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让宋代人爱玩儿又会玩儿

小小棋子

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宋代人丰富的文娱生活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毕磊

文案丨荣梦岩

视觉丨丁丽洁

技术丨刘竞尧

审校丨朱冬梅 储佩君

统筹丨刘莹 戴广宇

特别鸣谢丨总台河南总站 洛阳博物馆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荣梦岩

发布于 2025-10-11 17:12
收藏
1
上一篇:象棋规则揭秘,原来各种玩法居然都源自于此,棋迷们了解多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