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近日,雨后的圆通山空气格外清新,“一碑一塔”前,树木苍翠。
暑假,湖南游客李楠带着孩子开启一场历史文化研学之旅,第一站,一家三口来到昆明圆通山“一碑一塔”前,跟随讲解员了解中国远征军的抗战历史。
“‘一碑一塔’分别是‘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和‘缅甸战役中国阵亡将士碑’(又称‘安澜纪念塔’),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牺牲将士的不朽功绩而建。”讲解员翟国燕介绍,两座抗战纪念碑,反映了中国远征军两个阶段抗日作战的功绩。
一碑一塔 铭记先烈
“石碑上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与安宁,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在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前,翟国燕向李楠一家讲述抗战历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对缅甸和中国云南发动进攻。日军被中国远征军阻于怒江,盘踞松山。1944年6月4日,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71军开始向松山发起攻击,因雨季来临,山洪暴发,交通受阻,久攻不克。一个月后由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新编第八军接替作战,该军以三个师兵力轮番进攻,连续10次展开猛攻,于9月7日攻克阵地。松山战役成功打破日军在滇西的防御体系,为后续收复腾冲、龙陵等地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滇缅公路的重新开通创造了条件,为滇西战场的全面反攻开辟胜利道路。
在缅甸战役中国阵亡将士碑前,李楠一家在戴安澜遗像前驻足瞻仰。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在同古展开血战,歼敌4500余人,予敌重创,打出了国威。5月18日,部队遭遇敌人袭击,戴安澜腹部中弹,5月26日因伤势过重牺牲在距祖国只有100多公里的茅邦村,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反攻!反攻!祖国万岁!”7月17日,戴安澜的灵柩抵达昆明,后归葬安徽芜湖。
1944年,云南在圆通山修建缅甸战役纪念碑,因戴安澜在缅战中功勋卓著,此碑又称安澜纪念塔,后改称缅甸战役中国阵亡将士碑。
修复重建 赓续传承
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碑体通高9.7米,似一把宝剑,直指苍穹,时刻提醒世人勿忘历史、铭记先烈。该纪念碑于1947年9月落成,后被拆除仅存八角形基座及题记一方、碑石两块,其上记载了1944年中国远征军收复松山的经过及阵亡将士名录。作为滇西抗战的重要实证记录,纪念碑于2003年6月被公布为昆明市五华区文物保护单位。
缅甸战役中国阵亡将士碑碑体全高8.53米,在阳光下昭示着和平与荣光。该纪念碑于1945年2月落成,后被损毁。
1985年,戴安澜将军长子、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复东向云南省有关部门建议重建圆通山抗战纪念碑。两座抗战纪念碑修复重建工程于2013年11月15日竣工。
在2013年12月3日举行的竣工落成典礼上,戴安澜将军幼子戴澄东参加,并撰写“魂兮归来,无言凯旋”8个大字赠给昆明文史馆。
圆通山两座抗战纪念碑修复建成10余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到此参加研学活动,屹立的纪念碑引领着年轻一代在历史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
“两座纪念碑背后的革命事迹让人深受感触,和平来之不易,愿这段历史跨越时空、赓续传承、启迪后人。”李楠说,圆通山之旅给孩子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思政课。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圆通山“一碑一塔”作为精神丰碑,激励着每一个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会芳
责编:李晓梅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健军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