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间生起的雾气,常常在清晨蒙住远道。而古代那些赴命的镖师,就是在这样的晨雾里,踩着带露的泥土上路。脚步不急不缓,也看不出慌乱。走镖这事儿,好像没谁真怕过——即使山头上虎视眈眈的土匪,人数常常比护镖人多。商队里只有十几个人,财物在马车上响着铜钱碰撞,天色灰蒙,远处有鸟叫。可真要动手,反而是土匪头儿在犹豫。为什么?
这么一想让人奇怪。山路难行,又多密林,分明易守难攻。没谁比地头蛇更熟悉那几处埋伏的好位置。还知官府虽然时常剿匪,流程却慢、效率更慢。有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收获。民间便流行“怕土匪”的说法,百姓独自一人或两人上路,遇上“黑道”,多半自认倒霉。无论真假,吓唬的效果不错。可一见到镖师,这腔气竟然收敛。真的怕了?
单靠兵刃?往外看不过一群汉子。有的瘦小,有的络腮胡,可一个个动作干脆。走镖师练得是实打实的把式。一口气能连续三刀不中,第四刀必定中要害。有一次在洛阳外头,七八个山贼照旧跳出来。镖队里一个不声不响的少年,短戟一起,搂倒俩。剩下的山贼反倒慌了手脚。**书上写的那些刀来剑往,其实是活命的本事!**
现实里的镖师未必如戏文里豪气万丈,但也绝非绣花枕头。刀枪只是一部份。更重要的,是这些走镖人(有的其实根本不问身份)背靠着整个镖局的威望。这种威望,从江南到关中一路传下,真正的“到哪儿都能喝上一碗热茶”的程度。
有人会问,这名声范多大?你说大也大,说小脆弱。镖局的名声一旦败掉,没人再敢请。可清末,北京至天津的宝庆、顺和、协记,这几大镖局的背景,背后真不是寻常人物。李鸿章、袁世凯这些权重朝野的官僚——他们金银细软都托付给镖师。甚至有记载李府的账本、家眷出入都由镖局照拂。这样一来,官府、商人、甚至有些绿林人都要三分面子。谁真敢捋这虎须?看着是江湖规矩,实际是社会关系网的那么点事儿。
但土匪真那么老实?也不见得。洪武年间就有人说过,只要有利可图无利也抢。可镖局有规矩也就有报复。假若哪家镖局败在某地匪手,不多日江湖上传出风声:此山匪众必遭镖师合力“上门”,报复起来,手段相当直接。不是谁都受得起这个代价。后来干脆成了“不打镖银,只抢散财”的默契。久而久之,镖局俨然成了另一种“官方”,连当地县令都要客气三分。
靠山是死的,人却活。镖师会说话。流年不利的年头,有些生意做得少了,仅靠拉镖难以糊口。那段时间里,镖师对周边势力更敏感。会用几句“江湖行话”——这话土匪听得懂。大家都不想真刀真枪,许多事情私底下打点过。有人甚至说,历代出过数次“镖匪一家”的说法。真假难辨,没证据。可见复杂。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被不少本地长者一笑揭过。人和绳一样,拉直了易断,扭一扭却更牢。镖局要生意,土匪要路数。利益牵扯下,有时镖师反被招安成地方保镖。前脚还是通缉对象,后脚进官府任职——这种事清政府末年更明显。等到新政落地,一批老镖师忽然变身有身份的保安头目,社会关系直接升级。
慢慢地,常走山路的人发现,最贵重的其实不是那些银票,而是一种信用。这信用,镖师用命和人情换来的,断不可轻易败坏。一旦“信誉”倒台,不光镖局不存在,连那些陪跑的土匪也给牵扯下来。一体化了。土匪和镖局,好像斗了那么多年,结果还是一根绳上的蚂蚱。那这绳子由谁决定?很难说。
不过,有那么几年,湘西一带出现了新情况。有个风头正劲的土匪头子,自号“忠义山王”,愣是拦住了协记镖局的镖车。人说协记不败,这下破功?可不到三日,那山头换了主子,传言那头子“走路遇鬼,不见尸”。真假无人敢查。有人说,镖局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势力,出手比土匪狠。也有人说是本地豪强牵连。故事真假参半,到底谁都不知细节。**谁在台前,谁在幕后,也许连当年见证过的人都未必说得清!**
也许并不是镖师全都如人们传说的那样刀枪不入、法力无边。有时候,仅仅一次判断上的迟疑,就可能导致镖银失窃。不过奇怪地,失了几次镖,一些镖师居然名气更大了。也有倒闭的。难说哪种更常见。记得河北某个镖局,头年春天折损大半,转年夏天照例有人请。普通人难理解。或许有人心存侥幸,也可能是圈子里互相遮掩吧。
当时山里的通讯不便,消息延迟,谁干了什么不是当天就能传开。有人今日成了“恶名”,可能明日又是义士。局外人瞧着满头雾水,内中人也未必心知肚明。有头绪,也未必肯说出来。生计,总要有人放水,总要有人做艰难的抉择。
有过一次镖师和土匪头目私下“议事”,地点选在离县城不远的小茶铺。四下没人,短短几句话,定下半年太平。双方也都会抓住“底线”不轻易越雷池一步。那茶铺如今已经没了,往来的人物也早不在。但偶尔还能从老人口中听见传说。可信不可信,有人愿意信,也有人不再提。传到今天,早就搅成一锅黏稠的浆糊。
其实,只要翻一翻地方县志、清末王公笔记,里面关于镖局和山贼的记载充满了矛盾。说土匪怕镖局吧,有时又写着“夜黑风高,镖银失窃”;说镖师联手复仇,有记载提到土匪安然无恙。事实大多被传说稀释,真真假假难以验证。真情究竟怎样?外人,多半只是听了个热闹。
到如今网络里还能查到些残存旧档案。也有学者搜集实物、比对史料,冷冰冰的数据挖掘出来,一张老旧的照片后,或许藏着多少人的小心思。有人把古代镖师的路线叠到现代地图上,对比土匪活动区域。数据显示,有三分之一的路段,几十年里都没出过问题,这说明什么,又能说明什么?
山林中的镖师,其实不是简单的“安全运输员”,更像一个维护秩序的调解者。说得夸张点儿,有点像现代物流业里带点灰色边缘的保安。有时他们强硬,有时又不得不服软。崇拜他们的武艺,其实忽略了一种复杂社会中的彼此制衡。真正的神秘,也许在于这种灰色地带,更在于人性间微妙的合谋。
故事说得再多,终归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没人希望真正动刀子,也没人愿意轻易失信。落到实处,是利益,是江湖,是名声,也是保命的智慧。不用讲太多大道理,山路依旧在那里,有人来,有人走,有人消失不见。如今再提山林镖师,大多已成旧梦,能留给人念想的,就只剩这些不完整的故事和些许琐细的影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