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快速机动的战争机器让德国军队战无不胜,然而在初期的成功之后,德军很快发现自己处于劣势,尽管坦克的机动性仍然是战争的重要部分,但一些坦克被改造为更加固定的碉堡角色。
德军闪电战术
由于坦克天生就非常坚固,同时能够释放出相当大的火力,因此将坦克用作固定碉堡的想法显而易见。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教会了全世界的军队,坦克将是未来冲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产了大量的车辆,但这些设计可能很快就会因为更先进的坦克而过时,所剩的废弃坦克许多都被改造成战略位置上的临时碉堡。
首先尝试这样做的国家是苏联、法国和比利时,后来德国人自己也利用了这种概念,制造了专门的坦克碉堡。
其中有一种被盟军昵称为“took”的类型,这是一种小型的单兵碉堡。
通常配备机枪或小型迫击炮,由混凝土制成并配有小型坦克炮塔,如被俘获的法国雷诺轻型坦克。
另外德国指挥部为了保护战争早期阶段在东线获得的领土设计了几条防线,德国人使用黑豹重型坦克作为固定碉堡的炮塔。
在1943年的最后几个月,德国指挥部为这些防线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其中固定炮塔是其中的关键元素。
他们最初的想法非常简单,挖掘一个掩体,使用坦克炮塔作为主要武器。
设计总共包含三个主要方式,第一个称为“钢构支撑”。
这是为了替代典型德国传统混凝土掩体,一种更便宜、耗时更少的替代品。
由于钢构支撑可以在冰冷冬季里安装,因此选择了钢铁基底而非混凝土,其他部件在现场焊接在一起制成。
德国人使用的第二个称为“混凝土底座”。
这种掩体更加坚固,可以为士兵提供更好的保护。
第三个称为“快速建造型”,整体底座部分由木材制成。
掩体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上部是一个大约3米乘3米,高约1米的方形箱体,炮塔安装在这个部分的顶部,这个隔间用作弹药存储,可存放高达175发坦克炮弹,而炮塔本身则可存储4500发机枪弹药,下面是一个更大的空间,高度大约1.8米。
内部分隔成不同的隔间,第一部分是乘员的休息区,配有折叠式铺位和一个用作取暖系统的炉子,连接有通风用的烟道,另一个部分用作存储区,主要存放维护掩体所需的机械和其他杂物,还设有一个2马力的发动机,用于驱动炮塔,掩体后部设有一个逃生舱口,配备一个带有梯子的垂直井通向外部通道。
在大多数情况下,用作固定碉堡的是黑豹A型和D型炮塔,但无论哪种型号都配备了75毫米主炮,这种口径的炮虽然在美国M4谢尔曼坦克上也有使用,但却具有更强的装药且炮管更长,炮弹推动剂能产生更高的压力,从而使炮弹获得更高的初速。
另外它们还配备了7.92毫米的同轴MG34机枪,用于防御步兵。
黑豹炮塔通常以12个为一组部署,具有相互交叉的射界,形成一个更大的防御网络。
理想情况下通常被放在位于高地的战略位置,但不在最顶峰而是稍低的位置,以减少光线轮廓,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在敌人进攻时突然发动袭击。
由于其正面装甲较厚,敌人常常被迫只能尝试侧翼攻击,但这会将他们置于另一个碉堡的射击线上。
然而在战争的后期阶段,盟军几乎拥有完全的空中优势,使得德国人的炮塔非常容易受到空袭以及远程炮火的攻击。
总体而言,使用坦克碉堡是一种成本效益非常高的方式,但在战争后期,德国的后勤和工业已经瘫痪,回收利用报废的坦克已经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