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曲中道出艰辛,一典故揭示古代道士修炼的唯美与苦行

为您呈现一首仿唐风格的诗,并融入道家典故,描绘古代道士修炼的艰苦:
"七绝·炼心"
冰壶玉鉴对寒月, (Bīng hú yù jiàn duì hán yuè,) 坐忘尘寰入太虚。 (Zuò wàng chén huán rù tài xū.) 鼎内真火烹岁月, (Dǐng nèi zhēn huǒ pēng suì yuè,) 青牛西去道途疏。 (Qīng niú xī qù dào tú shū.)
"道家典故:青牛西去"
这里的“青牛西去”暗用了老子出关的典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被尊为道祖)在周朝灭亡后,骑着一头青牛西出函谷关,为尹喜写下一部《道德经》后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个典故象征着:
1. "得道飞升/隐退:" 老子是得道的典范,他的“西去”代表着超脱尘世,达到修炼的极高境界。 2. "修炼的终点:" 对于后世的道士而言,老子是毕生追求的目标。他的“西去”是他们修炼成功的终极理想,意味着斩断尘缘,逍遥物外。
"诗歌

相关阅读延伸:一首唯美唐诗,一个道家典故,告诉你古代道士修炼有多艰苦?

《唐诗三百首》023

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①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③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④

题解

全椒是县名,唐朝属滁州治下,今属安徽。山是神山,在全椒县西三十里,山上有洞,极深,山中有道士,即本诗中所指之人。

韦应物曾任滁州刺史,本诗作于任内。

注释

① 郡斋:刺史衙署,诗人家;

山中客:即道士;

② 荆薪:柴草

煮白石:喻指山中道士修炼艰苦的生活

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③ 风雨夕:风雨交加的夜晚

④ 空山:空寂的山。

赏析

在一个风雨之夜,诗人怀念山中一位道士友人,想带着酒和他共饮,却又无处寻觅,无限惆怅中,寄托了诗人的真挚情感,语言简练平淡,却鲜明自然,感情深远。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起笔一个“冷”字,是全诗的诗眼,不仅气候冷,心里也冷,由“冷”引出“念”,想着山中的道友,在这样寒冷的天气中,又是怎样过的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修行生活自然是非常清苦的,那位道友,一定会到涧底砍柴,回来之后却不是煮饭猪肉,而是煮白石——这是一个典故,据葛洪《神仙传》载,有一个白石先生“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另,道士修炼时要煮石英服用,还有专门的“煮五石英法”。所以后来就用“煮白石”来借指道家修炼。

这两句是写道士修炼生活十分清苦,既然都煮白石了,那么再返回去看上一联,“山中客”是谁也就不用言明。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念及此,诗人心中不免有些伤感,于是想送一瓢酒去给老友,在这风雨夕,也能暖暖身子,感受一下来自友情的安慰。话说韦应物作诗,挺爱写一瓢酒和风雨这些意象,之前流行的“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也出自韦应物的诗《简卢陟》,原文是“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是不是和这句诗有点像呢?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一转念又想,哎,他们这些修炼之人,都居无定所,这么大座山,我又去哪里寻找他的踪迹呢?更何况秋天落叶满山,他行走过的痕迹都被落叶掩盖了,要找到他,更是难上加难啊!

至此,这首诗就讲完了,是不是非常简单?韦应物如果在今天,应该用脑洞大开来形容,你看他思想多么跳跃,先是因为冷,从而引发了对道士的念,然后又因念,脑补了道士生活清苦,又由此让他产生了送酒安慰的想法,这酒还没送呢,又想带着酒也找不到人,真是惆怅。

诗题既然说“寄”,这酒到底送没送也就不重要了,主要是让你知道,我心中确实是挂着你、念着你,用笔清淡、画面清远、感情却真挚,那么,诗意是不是就到这一层呢?并不是,作家刘逸生先生在《唐诗小札》看出了更深一层的含义:细读这诗,也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另一层用意,那就是对于宦情的冷淡和对于隐士品格的欣慕。

发布于 2025-09-30 16:13
收藏
1
上一篇:道士能否结婚生子?道教两大教派神秘面纱揭秘 下一篇:揭秘疑似三百岁崂山老道士,道法修行与神秘秘法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