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9月22日电 题:六百年“大明风华” 隐匿在屯堡人衣食住行里
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七百余处屯堡聚落静静矗立,它们是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的大军在此垦土安家而渐渐形成的。时光流转,军事堡垒的硝烟早已散尽,驻守的将士也逐渐化作寻常农夫,但来自江南的生活印记却深深扎根于此:妇女们依然身着宽袖青衣的“凤阳汉装”,房屋依旧以石头垒砌坚如堡垒,菜肴中仍藏着行军驻防的生活智慧。
“六百年大明遗韵 三千里家国情怀”,随着2025多彩贵州·第十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以下简称“大展”)在安顺旧州古镇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摄影师们,将近距离接触那些隐藏在衣食住行里的屯堡文化。
身着凤阳汉装的嬢嬢。张小康 摄
凤阳汉装:
六百年前的风雅,在针线间流转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中,时光仿佛被一针一线细细缝进了衣冠之中。屯堡妇女的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它们便是“凤阳汉装”。因其形制承自明初江淮汉服,祖源地为明代凤阳府而得名。
凤阳汉装不仅端庄典雅,更承载着屯堡人特有的礼俗与情感。未婚女子垂辫清新,已婚则挽髻包帕,佩长簪、裹青纱。她们身着天青、湖绿或湛蓝的大袖长袍,宽袖迎风、衣袂翩然。整套服饰中最耀眼的,还是那条长约丈余的黑色丝质腰带:“丝头系腰”。它束于腰间,长穗摇曳,步履生风,当地人赞之:“丝头系腰飘飘来,好似仙女下凡来。”它不仅美观,更可用于背负和捆扎生活用品,融实用与风雅于一体。2024年,这项制作技艺入选贵州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丝头系腰更是屯堡人重要的情感信物。定亲时,男方必赠丝头系腰与衣物为聘;姑娘出嫁日,也需系上它,再完成“凤阳头”的发式变换,从此步入人生新程。
在安顺三百多个屯堡村寨中,西秀区鲍家屯仍完整保存这门编织技艺。然而,时代变迁之下,传承之路并不平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鲍灵平与夫人从事丝头系腰制作工艺四十余年,其子因外出务工未能继业。但令人惊喜的是,他九岁的小孙女常坐在织机旁认真理线,声音坚定:“不能让手艺失传。”这一幕,让鲍灵平倍感欣慰:“看她那样子,我知道,丝线不会断在我们这一代。”
如今,丝头系腰已经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和备受珍视的收藏品。不少游客特意远道而来,只为寻得一条纯手工编织的丝头系腰,带走一份属于屯堡的独特印记。正是由于人们的由衷喜爱与传承人的不懈坚守,这项古老技艺至今仍在民间焕发着鲜活的生命力。本次大展中,“烟火屯堡”单元将通过实物陈列、深度讲解与影像记录,生动还原屯堡人日常生活中服饰文化的细腻肌理。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本寨。 曹廷飞 摄
屯堡古寨:
是军事要塞,也是隐入田园的石头城堡
在贵州的山峦之间,屯堡村寨如同一部用巨石写就的史诗。当地民谣这样唱道:“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坚固的石头城垣将整个村寨紧密包裹,石瓦连缀、屋宇相接,远望俨然一座座森严的石头城堡。
屯堡人以黔中地区最常见的石灰岩,将江南的建筑风韵与战时的防御智慧熔铸于一炉,造就了这片“石筑的江山”。它们自明初屹立至今,沉默,却磅礴。
建筑师越剑,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修复屯堡古建,他的母亲祖上是随军入黔的杭州临安越氏,于他而言,屯堡更是他独一无二的精神故乡。越剑说:“屯堡的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故事。”不同于江南古镇的诗情画意,屯堡的选址与布局透露出鲜明的军事考量。村寨多依山傍水,背靠大山可为屏障,面临溪流利于农耕。它们从来不只是聚落,更是一套高度自治、功能完备的防御体系。
穿行于屯堡,外人常会迷失在窄巷迂回、虚实交错的迷宫之中。这绝非偶然:直角弯、死胡同、高低错落的石阶,皆为御敌设计。一旦敌人闯入,等待他们的将是来自石墙枪眼的交叉射击,可谓“瓮中捉鳖”。屯堡院落格局仍延续江淮的“四合院”“三合院”形制,但比起来落也更加紧凑密集,以便战时协防与联络。
越剑介绍,贵州地处喀斯特山区,石多土薄,烧砖不易,石材自然成为建筑的首选。本地特有的镁质石灰岩,质地坚硬、色泽莹白,赋予屯堡建筑冷峻厚重而不失素洁清雅的气质。
在刚毅的石头建筑中,木雕成为柔美点睛之笔——门楼、隔扇、额枋之上,工匠以刀为笔,刻出“花开富贵”“喜上眉梢”“五福临门”等吉祥纹样:牡丹雍容,喜鹊灵动,蝙蝠福瑞,铜钱圆满。这些图案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屯堡人“耕读传家”“吉祥安康”的生活理想与家族信念。
本次大展中,“家国屯堡”单元将借助影像作品,深入解读屯堡建筑符号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同期,“家国脉络·古道回响——湘黔滇古驿道影像寻踪”展览,也将以影像叙事追溯古驿道的沧桑变迁。
石与木,刚与柔,军与农,江南与黔中——这一切,在屯堡的建筑中交织共鸣,融汇成一种刚柔并济、风土相生的东方建造美学。
卫城美食“八大碗”。周建贵 摄
屯堡菜式:
一部舌尖上的军事史诗
在贵州屯堡,历史不仅铭刻于石头建筑之上,也飘香在寻常餐桌之间。这里没有精雕细琢的摆盘,却蕴藏着六百年前的金戈铁马与生存智慧。
随着明代军队南迁而来的,不只是江南风范的建筑与服饰,还有淮扬菜的烹调技艺。它们与贵州本地山野食材相互融合,逐渐演变成独具风味的屯堡菜。它既有江浙菜清淡养生的底蕴,又保留了黔菜酸辣开胃的灵魂,是深植于屯堡人味蕾的集体记忆。
品尝屯堡菜,实则是在阅读一部“军旅饮食的民间演化史”。例如“血豆腐”,将猪血、豆腐、肉末与香料揉捏成球,经烟熏或风干而成。它不易变质、蛋白质丰富,曾是随时可用的行军肉粮。同样,经松柏烟熏的腊肉与香肠,泛着绯红色泽,散发醇厚香气;糯米捶打制成的糍粑与糕粑,热量高又耐存,都是当年军粮智慧的延续。这些本来为备战而生的食物,却在时光中沉淀为日常生活的温暖滋味。
最具仪式感屯堡菜的莫过于“八大碗”,也被称为“军帐宴”。八道大碗盛装的硬菜:红烧肉、糟辣肉片、豆腐圆子、排骨炖萝卜等,排开便是豪气十足。它源自行军大锅炖煮的传统,讲究共享与实惠,折射出军队行军作战的集体精神。卫城镇厨师罗翔灵自幼跟随长辈学习制作“八大碗”,他说:“‘八大碗’已超越八样菜的概念,成为屯堡菜的代表性菜系”。如今的八大碗,食材更丰富,搭配更均衡,因受宫廷菜肴影响,其烹饪极为考究,已成为宴席上不可或缺的重头戏。
食物可饱腹,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每逢中秋,在清镇一带,居民仍延续雕瓜灯的习俗:以南瓜或西瓜镂空成灯,祈愿年丰人寿。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国平介绍,此俗由明代屯军传入威清卫(今清镇),流传至今。中秋之夜,孩童提瓜灯游街,灯影摇曳,照亮长巷,也映照一段跨越时空的集体记忆……
从卫所的烽火到屯堡的炊烟,从舌尖的滋味到掌心的灯火,文化的传承始终伴随着人间的烟火气,寻常如暮色,永恒似星辰。本届大展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代人们的启迪。大展以光影为语,在展览、对谈、竞赛与艺术构筑之间,重现贵州屯堡“山河一体、民族共融”的深远叙事,镜头之下,六百年岁月被重新诉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