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都看过那些老剧,动辄一出场就是仙风道骨,高山流水的气氛。说到《封神》,银发白须的闻仲,往那一站,就好像随时能抖落星辰落在人间。可仔细琢磨,这位老爷子在原著里的实际背景,和我们想象的那种“深不可测”,还真有点距离,甚至有些说不上多高门大户。要真论起来,这闻仲混的资历,算不上多稀罕。
先说闻仲的出身。表面上看他威风八面,实则在截教里,他仅仅是金灵圣母门下打杂的,师父金灵圣母,还得叫通天教主一声师尊。所以闻仲其实是截教第三代弟子。别觉得这是开玩笑,这么算起来,和那哪吒熊孩子,是一个年级的同学。当年哪吒跟了太乙真人修炼,太乙真人同样是大佬元始天尊的弟子,两边一对表——同样也是人家三代门徒。
要是真有机会让哪吒见面喊人,论辈分倒没必要叫闻仲“老伯伯”,顶多就是“道兄”,其实一点没错。有些老学究还跟我嘀咕,说这俩要一起抄课文,谁不服谁都能攀亲带故地辩半天。可有意思的是,这书里但凡听见“闻道兄”,十有八九都是比他辈分高的老仙叫出来的。
接下来这事儿就怪了。通天教主门下三霄娘娘,云霄、碧霄和琼霄,功夫比闻太师高了不止一个肩膀,辈分更大——毕竟是通天教主的亲传弟子,金灵圣母得跟她们一起喝过师门的水茶,闻仲算是小字辈。但是三霄娘娘从没给闻仲摆过资格,几次出来打仗摆阵,云霄有礼有节地请忙,说是“请道兄前来观阵”,那叫一个正经。
换了我们身边,人情世故最怪不过——本来该喊“师侄”的,却偏偏都唤个“道兄”,不带半点傲气。三霄那仨可不是好说话的,原著里摆下九曲黄河阵,都是她们请闻仲作见证,谁心里没有数呢?想想,哪怕二叔家的小兄弟,都不敢这么叫自家堂兄。更不用说,闻仲还一副坦然处之、受之无愧的派头,仿佛这些推崇他的人气,原本就是该他享受的。
咱再说说更有意思的赵公明。赵公明在截教可是有头有脸的角色,他同样是通天教主的好徒弟,比闻仲高一辈,而且还有那种三界富贵不羡的架势。按老规矩,见了闻仲也得冷着脸,居然一口一个“闻道兄”,还主动出来迎接。在罗浮洞那场,赵公明居然在洞门外迎着闻仲嘻嘻哈哈地掰扯,还调笑人家“金屋美人、富贵逍遥”,一句大实话没有,但满口敬意。赵公明能把场面拢过来,这可不是单纯的亲近或做派,而是有深层的尊重在里头。
别看《封神演义》里这些神仙斗法热闹,其实处处都有咱们老百姓熟悉那一套:论官大不压人、义气与门第都得讲。别的三代弟子在大庭广众下敢叫闻仲一声“道兄”,大抵是因为他们的师父都还健在、师门活络,心里多半不敢越过体统。遇上二代老仙,闻仲这“道兄”却有点特殊,好像把世俗和仙界的规矩都搅在了一锅粥里。这种矛盾,说到底是人物身上命里带的“小裂缝”,比光表面上套公式有劲多了。
那问题就来了,闻仲明明辈分不高,为啥这些比他老牌、有底气、有骨气的仙人,见了他都要“作揖让座”?其实答案不难找,只要把眼光挪回到他在尘世间的另一个身份:人王纣王旁边头号辅政大佬。
这个身份在仙凡之间,就是一把钥匙。封神时期的纣王,按咱们一贯脑补是个浑人,成天胡天胡地,其实在《封神》正宴里,纣王可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帝王”。他掌管的是人族气运,甚至可以说,天庭刚成立那会,地上各路仙人都得靠着这根人气续命,甚至能顶一顶天上玉皇大帝的派头。这下解释通了,闻仲是人间朝堂的真正大拿,比起同辈仙人,那股子官气就把一干仙家给撑住了。
再拿封神榜中赫赫有名的孔宣来说,五色神光、准圣之尊,手底下三界屈指可数。可纣王一纸调令,孔宣都能轻描淡写地跪地听旨。旁人可能觉得虚张声势、过于夸张,实际上这正是当时神仙系统和人间系统纠缠的地方,称得上玄而又玄。不管是谁,沾了人间这个“体制”,都得遵规守矩,敢不服气?有通天教主等着呢。
咱们再看闻仲,没进三代前,他其实就是一普通文官。启用之后,不仅管朝堂,又能请动各路神仙——这才是真格的权柄在握,不单是师门下养成出来的人脉。老传统就是,谁能做主事的人,谁就得让着三分,哪怕再桀骜的仙人,也明白眼下仙凡之争,你赢了朝堂,才是真的得了三界半壁江山。
说白了,闻仲能让三霄、赵公明这样的老前辈折服,不全是修为高低那点事儿。都是明白人,谁都认得那份江湖规矩,只不过修仙的人更重声望和排场。闻仲做事不卑不亢,连三霄都不觉得自己吃亏,这种气场不是谁都能攒出来的。现实里,咱们普通人最怕碰到那种只靠后台吃饭、摆谱卖弄的人,闻仲恰恰和他们不一样,他有的是底气,也有的是大家气派,难怪这些道门巨擘见了他都不端架子。
五十回的九曲黄河阵,云霄请道兄入阵,那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寒暄。这种大阵,能请来在尘世有“权”的人坐镇,仙家也有面子。云霄请他看阵,其实是看重他把仙凡两家的体面都拢得平平整整。赵公明在山上招呼闻仲,更像是兄长间互相揶揄、客气过头,哪像平日那种高高在上的小仙作风。
细琢磨下来,闻仲这人身上融合了太多现实色彩。他不是单靠修为混饭吃的神仙,也不是纯靠后台吃老本的官宦。就说咱们今天的职场,那些既懂规矩、又讲情面、不摆臭架子、一抓住时机就能让人服气的人,走到哪里都不难吃得开。三霄、赵公明对闻仲的态度,其实藏着古人对“人情”两个字最深的体会。
想想看,到关键时刻,到底是本事管用,还是身份管用?或许这才是封神世界留给我们的悬念。闻仲那份“大气”,是仙也好,是官也罢,反正每一茬读书人、做事人的骨子里,怕都想沾上一点。你再读一遍,忍不住就会想:我们身边,能不能遇上这样的人?得一知己,胜得一世英名——这话听听,有点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