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有虞氏首领,开创虞朝,奠定我国古代独立朝代之基

这个说法包含了一些历史事实,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澄清的地方:
1. "舜是虞氏首领:" 这是正确的。舜出身于姚姓虞氏部落,是当时东夷部落联盟的重要首领之一。 2. "建立虞朝:" 这部分说法不完全准确。传统史书记载(如《史记·五帝本纪》)中,虞舜是继黄帝、颛顼、帝喾之后,成为“五帝”之一。他确实属于“有虞氏”部落,并为其首领。但是,关于“虞朝”作为一个正式的、独立的朝代,历史记载并不明确。更普遍的看法是,舜是通过禅让制从帝喾那里继承了天下共主(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但他并没有建立一个像夏朝、商朝那样有明确国家机器和文字记载的“朝代”。 3. "我国古代最早的独立朝代:"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公认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拥有中央集权国家机器和文字记载的独立朝代是"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舜所处的时代通常被认为早于夏朝,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是部落联盟时期,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早期国家或朝代。
"总结来说:"
舜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重要部落联盟首领,“有虞氏”

相关阅读延伸:舜是有虞氏首领,建立虞朝,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独立朝代

舜是传说时代的圣王,品德高尚,能力超群,虞舜朝承唐尧启夏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独立朝代,为后世所推崇。

1、虞朝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独立朝代。舜为东夷人,生于诸冯,即今山东省诸城市;耕于历山,即今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渔于雷泽,即今山东省菏泽市东北;陶渔河滨,即今山东西北与河南东部一带古黄河处;作什器于寿丘,即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西北;贩于常阳,即今山东省鄄城县西;迁于负夏,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都于蒲坂,遗址位于今山西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隅;卒于鸣条,葬于南己,今鲁豫皖三地之间。

舜部族出于帝喾部,以氏族图腾言属于俊鸟氏,以部落名号言则称有虞氏。其部族或其分支不断迁徙,故有舜为冀州人的说法。余太山先生说:要之,将《史记·五帝本纪》与《孟子·离娄下》记载结合起来,亦可见舜率所部如虞氏自鲁经卫迁晋,因而终于从“东夷之人”变成了“冀州之人”。

西周初年即已形成虞、夏、商三代概念,随着时代的推移,三代又指夏、商、周,由此可知,虞、夏、商、周皆为独立朝代。对此,古史典籍多有记载:

《墨子·明鬼下》:“且惟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

《墨子·非命下》:“子胡不尚考之乎商、周、虞、夏之记?”

《左传·成公十三年》:“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周礼·考工记》:”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商君书·开塞》:“周不法商,夏不法虞。”

《慎子·逸文》:“孔子云:有虞氏不赏不罚,夏后氏赏而不罚,殷人罚而不赏,周人赏且罚。”

《吕氏春秋》:“今虞、夏、殷、周无存者。”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陈、杞、宋合称“三恪”,陈为虞之后,杞为夏之后,宋为商之后,都受到周人的礼遇。

舜是东夷有虞氏国君,虞国在山东最西部的阳谷、梁山、郓城、鄄城包括河南台前、范县诸县地,其西界已进入河南极东北部,但领土主要在今山东辖境。

有虞氏原只是东夷古国或方国,到了虞舜时候,才得以取代唐尧而成为天下共主,而夏禹受禅为帝后,有虞氏沦为地方政权,依然存在了很久。

2、有虞氏世系和分流派生的姓氏。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句望,句望生乔牛,乔牛生瞽叟,瞽叟产舜。虞舜世系不属于黄帝系统,原属颛顼部,盖帝喾为部落大联盟首领时归入帝喾部。

句望即句芒,是少昊四叔之一。《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献子曰:“社稷五祀,谁氏之五官也?”对曰:“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东夷各部族以少昊为先祖,句芒又是少昊氏四叔之一,曰重,为句芒,是东夷重要支系首领。

《竹书纪年》:禹征三苗,有神人面鸟身,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克有三苗,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人面鸟身之神乃句芒。

人面鸟身的句芒神“降而辅之”,助力禹征“三苗”,禹乃克“三苗”。其历史的真实是以皋陶为首领的偃姓部族、以伯益为首领的嬴姓部族、以商均为首领的有虞氏等东夷部族,与夏后氏合力镇服“三苗”。

《国语·鲁语上》记载:“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幕祖颛顼,可能是幕建立了虞国。幕至于瞽瞍,无违命。

大舜“一氏二姓”,即虞氏,妫姓、姚姓,其后裔由此分流而衍生出若干姓氏。大舜后裔享有封国者有三:一是虞。大禹封舜子商均为虞国诸侯。二是陈。周武王克商后,封舜裔孙妫满为陈国诸侯。三是齐。陈厉公之子陈完奔齐国,齐桓公任为工正,其九世孙田和篡齐而自立,是为“田齐”。古“陈”与“田”为同音假借字,故写“陈”为“田”。

其后,主要由陈国和田齐这两支派生出若干姓氏,根据检索甄选有25个姓氏,如妫、姚、虞、甄、陈、胡、敬、文、司徒、庆、占、袁、爰、辕、胡母、田、陆、孙、王、车、威、光、法、靖等。

3、舜修齐治平泽被天下。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舜品德好,重孝悌,齐家治事皆成,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象与父母想瓜分舜遗产,不成,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试着让舜掌管五种礼教,担任各种官职,舜都做得很出色。

舜即位后,分职而授官的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倕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功大……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善于用人,“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舜还曾流放凶族,“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魑魅,于是四门辟,言勿凶人也”。这些都体现了舜有卓越的才干和治国理政的能力。

虞舜最大的功绩是平治水土,万民安居乐业,以及移风易俗,促进各民族融合。

虞舜泽被后世的最大遗产是确立了以孝行和安人为核心的道德本位。

在传说时代,考察一个人是否有德,首先看孝行,其次看安人。在远古文明中,“孝”本是一种广博的德行,其境界高远。《尚书·尧典》有云:“克谐以孝。”能做到团结四方众人、协和万邦者为孝。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的源头。孝之至,可以光于四海,通于神明,泽被天下,无远弗届。孝是立人之本,本立而道生。

安人也是德的表现形式。以德服人,用德风化民,使百姓淳厚善良,安居乐业,从而赢得人心归附。

从《五帝本纪》看,太史公受儒家思想影响,以养亲尊亲、善事父母为孝,将“孝”具体化血缘化。太史公记载帝舜之孝行,应该受汉文帝以孝治国思想实践的影响,是一种文化认同。

发布于 2025-09-26 10:13
收藏
1
上一篇:探寻夏朝之谜,古文明之光映照东方历史长河 下一篇:赵敏俐教授论中华文明早期书写与精神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