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20日,希特勒在阿利斯练兵场视察了一系列新型装备。这些装备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虎型Ⅱ式战车的木制模型——后来被盟军称为“虎王”的战车。这种战车的设计理念无疑是先进的,它拥有厚重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被视为德军扭转战局的希望。然而,现实却远没有那么美好。就在10月22日,设在卡塞尔的战车工厂遭到了盟军的强烈轰炸,生产完全停顿。工厂的工人无家可归,亲人伤亡惨重。希特勒亲自前往慰问,用人性化的语言表达了对工人的同情,赢得了他们的支持。但这种临时的安抚并不能改变德军战车工业面临的困境。
11月26日,卡塞尔战车工厂再次遭到空袭,损失更为惨重。德军的战车生产计划被打乱,原本就捉襟见肘的装备供应更加紧张。12月7日,德军决定将旧式捷克38吨战车的全部生产量改为制造战车歼击车。这种战车歼击车使用捷克战车的底盘,加上倾斜装甲保护,配备无后坐力火炮和弯曲枪管的机关枪。虽然试验结果显示这种战车歼击车是一种令人满意的武器,但苏军的战车数量不断增加,德军步兵缺乏有效的防御武器,伤亡人数大幅上升。希特勒在一次会议上痛斥这种没有充分战防武器的步兵师被送上前线的行为,而他身边的一位将领却用讽刺的神情回应,这让希特勒意识到自己当初没有听取这位将领的建议,导致了如今的局面。
1943年下半年,德军在东线的军事形势急转直下。库尔斯克攻势失败后,德军的防线从亚速海上的塔甘罗格一直延伸到芬兰湾的海岸。苏军开始沿着这条防线发动进攻,德军节节败退。7月16日至24日,苏军对斯大林诺发动攻势,虽然被德军挡住,但苏军在哈尔科夫与波尔塔瓦之间的进攻却取得了突破。8月20日,哈尔科夫失守。8月24日,苏军再次发动攻势,德军防线被迫后撤。到了9月8日,德军防线已经退到了马里乌波尔—斯大林诺以西—沙拉费安斯克以西之线。9月中旬,顿涅茨防线失守,苏军直抵第聂伯河之线。
与此同时,苏军对中央集团军的反攻也取得了重大进展。7月11日,苏军发动反攻,8月5日奥廖尔失守。8月26日至9月4日,苏军在科诺托普—涅任地区发动攻击,占领了大片领土。到了9月底,苏军已经推进到第聂伯河流入普里佩特沼泽地的入口点。10月中旬,苏军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与克列缅丘格之间渡过第聂伯河,德军防线崩溃。11月中旬,德军被赶过第聂伯河,苏军占领了基辅,并向日托米尔推进。
面对苏军的进攻,希特勒决定实行反攻。然而,他的反攻计划却显得力不从心。11月9日,在一次讨论战车问题的会议上,一位将领建议希特勒放弃小型反攻计划,集中兵力进行反击。但希特勒并未采纳,他坚持要通过别尔季切夫向基辅发动攻势。这位将领再次提出建议,希望将防守尼科波尔桥头阵地的装甲师和克莱斯特集团军的装甲师合并,以增强兵力。但希特勒仍然没有改变主意。最终,别尔季切夫的反攻因兵力不足而在12月完全受挫,德军夺回基辅和重建第聂伯河防线的企图彻底失败。12月24日,苏军再次发动反攻,德军防线被逐退到文尼察城外。
第二十五装甲师的作战经历是德军东线作战的一个缩影。这个师在斯大林格勒惨败后重新整编,师长由希尔将军担任。希尔将军是一位杰出的摩托化专家,曾在美国研究过摩托化问题,受到希特勒的赏识。然而,由于他过于锐进,引起了工业界的反感,最终被排挤到挪威。在挪威,希尔将军不甘寂寞,将零星分散的占领部队改组为一支有用的兵力,并最终扩充为一个装甲师。这个师在法国编成后,需要时间来训练和装备新式武器,以适应东线的作战环境。
然而,1943年10月,希特勒突然命令第二十五装甲师将600辆新式车辆移交给第十四装甲师,这使得该师的补给部队和装甲搜索营等单位的装备受到严重影响。10月中旬,该师又奉命调往东线。尽管负责的指挥官和装甲兵总监都反对这一决定,但希特勒仍然坚持。该师在运输过程中,命令多次变更,部队混乱不堪。为了增强该师的打击力量,第五〇九虎型战车营被拨给该师指挥,但该营的装备也不完备,营长还未来得及到任。
该师被运往南方集团军的战区后,集团军总司令部命令其轮型车辆单位在别尔季切夫—柯沙丁地区下车,履带车辆在基洛沃格勒—新乌克兰卡地区下车,两地相隔三天行军距离。部队在下车后,由于缺乏通信工具,各单位之间的联络十分困难。11月5日,苏军在基辅附近发动进攻,南方集团军总部命令第二十五装甲师迅速向法斯托夫前进,并坚守该地。师长决定亲自带领第一个行军集团前进,但在途中遭遇了苏军的T-34战车,部队陷入混乱。师长花了很多时间才恢复秩序,并命令部队挖掘工事。在夜间,苏军战车再次发动冲击,击毁了部分运输车辆。师长决定趁着黑夜冲出苏军战车的包围,与其他部队会合。
11月8日凌晨,师长成功突出包围圈,到达第四十七装甲军的军部。此时,该师的其他部分在魏赫马尔上校的指挥下,正向法斯托夫行动。11月9日,师长与他们会合,共同进攻法斯托夫东面的法斯托费兹村落。经过激战,该师攻下了村落,并奉命向法斯托夫进攻。11月10日,德军攻入法斯托夫东郊,但被苏军强大兵力所阻。尽管如此,第二十五装甲师还是成功阻止了苏军的前进。
然而,由于该师缺乏充分准备,且是一部分一部分投入战斗,作战情况十分困难。希尔将军虽然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但也无法改变这种局面。部队在东线冬季作战的艰苦环境中,心理上产生了惊惧现象。局部高级指挥官在紧急情况下不得不将该师投入不合理使用,但真正要负责的却是最高统帅部,他们应该知道尚未成熟的部队在运用时必须更加慎重。
12月24日至30日,第二十五装甲师再次遭遇困境。他们防守着一条长达25英里的防线,却遭到绝对优势敌军的攻击,伤亡惨重,几乎全师覆没。希特勒和OKH决定取消这个师的番号,但被一位将领阻止,因为该师并无责任。希尔将军因重病离开前线,他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部队就这样被糟蹋掉了。希特勒仍然不信任他,他再也没有被起用过,一个天才就这样被白白浪费了。
德军在1943年的东线作战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从战车工业的困境到军事决策的失误,再到部队的不合理使用,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德军在东线的溃败。首先,德军的战车工业在盟军的轰炸下遭受重创,生产计划被打乱,装备供应紧张。其次,希特勒的军事决策过于草率,他没有充分听取将领们的建议,坚持进行小型反攻,导致兵力分散,最终失败。最后,德军在部队的使用上也存在问题,未充分准备的部队被匆忙投入战斗,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
第二十五装甲师的悲剧更是德军东线作战的一个缩影。这个师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被调往东线,运输过程中混乱不堪,装备不齐,指挥系统也存在问题。尽管师长希尔将军是一位杰出的将领,但面对这些问题,他也无能为力。最终,这个师在东线的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希尔将军也因重病离开前线,再也没有被起用过。